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绛是保守派大臣,为何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副手?

韩绛是保守派大臣,为何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副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彤彤爱读书 访问量:1497 更新时间:2024/1/16 9:12:06

参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宋朝名臣很多,他们后来成为新党的核心力量,加入到了围绕新法的新旧党争之中。让很多历史爱好者难以理解的是,韩绛作为保守派的大臣,居然也加入了王安石的宰相班子中,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帮手。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韩绛出任政事堂的宰相或副相贯穿了整个熙宁年间,是除了王安石以外距离宋神宗最近的人。宋神宗让王安石推行新法,却给他安排了一个保守派的大臣做副手,这是让人非常疑惑的。如此安排人事工作,岂不是让王安石的变法一开始就受到保守派的掣肘?

韩绛在宋朝的名气很大,他的出身非常显赫,其父韩亿是宋仁宗时代的参知政事。北宋北方官宦世家中有两个韩家最为著名,其一是宰相韩琦的家族相州韩氏,其二便是韩绛的家族灵寿韩氏。而且灵寿韩氏发迹比相州韩氏早得多,也显赫得多。早在宋仁宗年间,灵寿韩氏便已经成为与东莱吕氏并称的官宦世家,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追捧。与韩绛相比,王安石的家族势力就薄弱很多了。他虽然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父亲最高也就做到尚书都官员外郎,而且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为官,在朝廷中枢完全没有影响力。

从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看,他从推出新法开始便受到了反对派保守势力的政治攻讦,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他的两次罢相都与保守派的施压有极大关系,也是宋神宗向保守派妥协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灵寿韩氏作为北方官宦世家的代表之一,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最为激烈的家族。

其中韩绛的弟弟韩维先后出任御史中丞、权知开封府等官职,用尽手段阻挠新法推行,不惜被贬官外放到地方,可谓是保守派中的领袖核心。从史书的评价来看,韩绛虽然没有韩维那么激烈的反对变法,但也是站在保守派一边的。他出任参知政事进入政事堂,对推行新法很明显是没有正面作用的。

因此在阅读这段历史时,很多人对宋神宗的这个安排感到疑惑,这明显是对推新变法不利的事情。可是从韩绛在政事堂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积极的反对变法,当然也没有积极的支持变法,而是处于了非常平衡的状态。这样的态度并没有阻挠到新法的推行,似乎没起到什么掣肘的作用。从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的政治格局变化来看,韩绛接替王安石为宰相,居然还成了新法的“传法沙门“了,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这种态度不但没有得到家族和反对派的激烈攻讦,反而在朝廷中留下了美名,得到的评价与王安石截然相反。

从韩绛家族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韩绛本人在王安石的宰相班子的表现,以及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的行为,可以发现韩绛在朝廷中的地位是非常模糊的。说他支持新法吧,却又没有明显的态度和功绩。说他反对新法吧,但他与王安石的关系非常好,而且不加入到反对派围攻王安石的政治斗争中。可他当了宰相后,明明有机会废除新法,却又没有什么操作,反而让吕惠卿掌握了政事堂的大权,将冯京等反对派的大臣贬谪到了地方。他的这种模糊的政治定位,和模棱两可的政治态度,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综合史书上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宋神宗如此安排还是有深意的,这在王安石变法中便充分地体现出来。王安石变法是要得罪人的,而且得罪的是遍布朝廷的文官士大夫集团。这种情况在变法之前两人就有所预判,所以也做出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当时宋神宗没有让王安石直接拜相,而是出任参知政事,让三朝老臣曾公亮和枢密使陈升之为宰相,就是为了防止下面反对的声音太大。后来陈升之在变法过程中主动请辞,王安石才正式拜相,韩绛以参知政事的身份进入宰相班子。这个宰相班子也是熙宁变法中,坚持最久的执政团体。

从宋神宗安排宰相班子的思路来看,他虽然年轻,但做事还是比较稳重的。他在宰相班子中放入曾公亮这样的老臣,便是为了方便出现政治斗争时协调处理矛盾。从这个执政团队的政治格局看,实际上除了王安石是外来户,其他人都是朝廷中人脉广博的重臣。这些宰相们对朝廷内外非常了解,与各部门的大臣关系也很好,出现矛盾时都是比较易于调整的。王安石虽然当时进京不久,但早已名闻遐迩,只是私交方面不如其他大臣那么圆滑。从这个角度看,宋神宗把韩绛放入到宰相班子中,有一点补充王安石人脉网的意思了。

王安石个人与韩绛的交往是非常密切的,他俩是同年的进士。韩绛是探花,王安石是第四名。在宋仁宗年间两人同朝为官,私人关系非常的好。虽然后来王安石因为变法建议不被朝廷采纳,借着母丧的机会离开了朝廷,但两人的联系却一直没有断过。实际上韩家和王家的几个兄弟都是非常密切的,治平四年时,时任三司使的韩绛还推荐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参加考试。由此可见,虽然重新入朝的王安石人脉网并不广大,但与韩家的关系依旧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宋神宗将韩绛放入王安石的宰相班子,是让他作为王安石和保守派之间的缓冲。

宋神宗这么考虑,是充分考虑了当时的朝廷形势,以及王安石和各大官宦家族之间的关系。王安石虽然名气很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在官场上却也是出了名的脾气臭。他性格执拗,不通人情世故,被人称为“拗相公”。很多官员崇拜王安石的才气,却也对他的臭脾气毫无办法。因此王安石为官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人,能与他和平共事的官员很少,与他走得近的官宦世家就更少了。王安石刚入京科举的时候,与灵寿韩家和东莱吕氏都走得很近,所以保持着较好的私交。尽管如此,随着新法的推行,王安石得罪的人越来越多,私交也越来越差。

如果让王安石把朝廷内网所有人都得罪光了,使政事堂中全部是支持他推行新法的变法派,这对宋朝来说其实不是好事。从政治格局来看,这就会形成政事堂的变法派,对抗朝野保守派的格局,并且逐渐形成党争的形势。实际上后来吕惠卿执掌政事堂,把韩绛的权力架空,便组成了以变法派为主题的新党政治团队,开始了新旧党争的进程。宋神宗将韩绛放到政事堂,其中最大的目的便是避免王安石一意孤行搞出党争。如果王安石有党争的意图,宋神宗可以让韩绛从中劝解和缓冲,避免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白热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宋神宗的这一安排是起到效果的。王安石执政期间,因为有着韩绛从中说和,他与保守派的斗争一直控制在新法的范围内。他虽然为了推行新法贬谪了很多官员,但并没有将变法派发展成朋党的趋势。这让新法推行的政治斗争可控,也有效避免了党争的出现。

可由于王安石的手下留情,却让保守派们肆无忌惮起来。冯京、韩维等保守派的大臣,仗着有韩绛的说情,主动将保守派搞成了旧党,拉开了党争的序幕。他们靠着这一手段逼王安石罢相,最终引入了吕惠卿这个激进的变法派。吕惠卿上台后一改王安石拒绝党争的态度,在变法派中组建新党,开始了新旧党争。

综合各方面的要素来分析,宋神宗将韩绛放到政事堂,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但他没有有效地压制冯京、韩维等保守派实力对王安石的攻讦,使其形成党争的势头,又是非常错误的。在保守派出现朋党的趋势下,让韩绛去阻止新党的出现,也是不现实的。韩绛在政事堂中,只能利用自己的私交,防范王安石动用党争的手段。一旦王安石被逼罢相,那政治斗争必然走向白热化,变法派也会突破朋党的底线,以党争的方式来应对外来的政治攻讦。所以说韩绛进入政事堂的意义在于王安石的存在,如果王安石不存在,他也就没有啥意义了。

因此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和第二次罢相后,韩绛在政事堂的地位都很尴尬。第一次罢相后,上台的吕惠卿组建新党搞党争,韩绛孤立无援。第二次罢相后,韩绛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存在的价值也已经不大了。所以最终宋神宗选择将韩绛移出政事堂,重新组建宰相班子,开始了新的改革。

总的来说韩绛作为保守派的大臣,在王安石变法中只是缓冲剂的作用,而且只针对王安石本人。他能在王安石执政时有效地控制政治斗争的规模,避免党争出现,是基于他本人和王安石的私人交情。对于政治斗争更坚决的吕惠卿等激进的变法派来说,他是没有什么用的。所以韩绛的拜相和罢相就是个搭便车的,成也王安石,败也王安石。

标签: 韩绛

更多文章

  • 吴充欲召回司马光起复旧党,为何最终没有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吴充

    王安石和吕惠卿罢相外放后,统治朝廷的新党出现了群龙无首的现象,中枢也出现了罕见的宰相权力真空。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宋神宗任命吴充为宰相,接替王安石掌控政事堂。吴充作为保守派的大臣,对王安石变法是强烈反对的。他上台后积极与被贬谪外放的旧党领袖们联系,尤其是与避居洛阳修书的司马光密切通信,意图将旧党核心们

  • 濮议之争中大量大臣被贬,为何司马光和王珪例外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王珪

    宋英宗赵忠实执政时间虽短,却是宋朝少见的政治动荡的时期。在他执政的四年时间里,朝廷中各种政治斗争频繁发生,引发了大面积的政治动荡。尤其是在震惊朝野的濮议之争中,大量的朝廷大臣被贬斥,对宋朝的历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场政治风波中,赵宗实拉拢韩琦、欧阳修等宰执大臣,站在了群臣的对立面,与朝廷中大部分大

  • 蔡确没点儿能耐,真上不了奸臣传榜首的位置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蔡确

    蔡确是不是奸臣,不好说。但蔡确是个大帅哥,那是无疑的。蔡确刚当官的时候,因为受贿被告发。上级巡视的时候,想要治他得罪,因为见蔡确长得一表人才,气质出众,没治他得罪,反而到处夸赞他的好。 网络图片——蔡确起码长这样 将近1000年前,小鲜肉就已经横行了不仅长得帅,马屁也拍得响又一个上级长官来巡视的时候

  • 元丰改制后,宋神宗为什么让次相蔡确主宰朝廷?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蔡确

    宋神宗时期的变法经过了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熙宁年间王安石牵头的熙宁变法,另一个便是在元丰年间他自己主导的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对整个宋朝的影响极大,改变了宋朝初年赵匡胤和赵光义为限制宰相权力为设计的制衡格局,加强了朝廷的中央集权,也成为此后两百余年宋朝制度的根本。在这次改制中出现了个奇怪的现象,改制后拜

  • 相州案本是小案,蔡确是如何利用它登上相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婷艳读书标签:蔡确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宋神宗任命了旧党出身的吴充为宰相,这让新党在朝中的统治形式岌岌可危。一方面是因为王安石和吕惠卿相继离任,使得新党内部群龙无首,出现分裂迹象。另一方是吴充上任后力图起复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废除王安石的新法。在这种情况下新党面临着重大危机,甚至有可能因为旧党的回归而分崩离析。新党想要

  • 为什么宋神宗贵为皇帝,却无法处死一个官员?章惇的反驳亮了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章惇

    宋军对外用兵失利,这让宋神宗感到很生气,也很焦灼。对于这位励志要开创一番伟大事业的锐意君主来说,任何失利都会令他的信心备受挫折。针对这次失利,宋神宗对诸位官员开展了严厉的追责,其中一位官员被他亲手批上斩立决的命令。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宋神宗对这件事还念念不忘,恰好遇到宰相蔡确奏事,于是就问他:“昨天下令

  • 北宋被黑得最惨的宰相章惇:作为王安石盟友,征服西夏,攻灭吐蕃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章惇

    文|米君,专栏原创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经授权的复制粘贴和转载追究法律责任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摆弄的小姑娘。”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唐太宗为了宣扬唐朝的正统就要贬低自己表叔隋炀帝的功绩,而清朝为了宣扬正统也是疯狂抹黑他曾经的主人-明朝。而在宋朝,文人抹黑的现象更为严重。很多文臣诸如司

  • 苏轼的好友章惇做尽坏事,只因说了一句正确的话,导致他结局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章惇

    宋朝大诗人苏轼(苏东坡)和大奸臣章惇曾经是好友,有一天两个人一起出来游玩,走到一悬崖深涧处,对面是巍峨绝壁,中间只一根横木相通,其下深渊万丈。章惇对苏东坡说:“子瞻(苏轼的字),你敢不敢到对面石壁上题个字?”苏轼摇摇头说:“太危险了,不能过去。”章惇轻蔑的一笑,轻轻松松地走过桥,面不改色,在石壁上潇

  • 大宋铁血宰相章惇,一代名臣,提前预料了北宋的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章惇

    他是宋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强硬外交政策几乎引发宋辽战争。他因支持变法,打击守旧派,得罪高太后被写进奸臣传里,受尽文人士大夫的诋毁和辱骂。他就是宋哲宗时期的一代名相章惇。 章惇为官清正廉洁,任人不唯亲,恢复新法,打击豪强,制定合理赋税,减轻底层百姓负担,联合于阗大败西夏吐蕃,收复失地,迫

  • 北宋时期,章惇陷害苏轼,就应该知道,老天正捏着报应的锤子看着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章惇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 实行崇文抑武国策,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国家,因此宰相很多,一抓一大把,据有关数据统计仅北宋一朝先后历任过宰相的人达到九十多位,这些宰相当中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大诗人,词人,例如晏殊、王安石、韩琦、司马光等等,有些人因为有许多著名作品留世,其名字如雷贯耳,流芳百世,还有的宰相臭名昭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