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的朋友圈里大咖云集,被欧阳修点赞,为晏殊作序,与苏轼同游

他的朋友圈里大咖云集,被欧阳修点赞,为晏殊作序,与苏轼同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帅说历史 访问量:2741 更新时间:2023/12/23 22:09:06

国内著名一线女星唐嫣在《梦幻诛仙》中饰演过一个角色叫做花弄影,这个名字正是出自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写这首词的人,名字叫做张先

张先的另一名句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并且因此被称为“张三中”。

然而,他对这个外号并不满意,于是说道:“何不称为‘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自此,大家都叫他“张三影”。

除此之外,就连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都对他的词大加赞赏。

01

被欧阳修称赞

张先之所以得到欧阳修的另眼相看,还得从他与一个小尼姑的爱情说起。

张先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小尼姑互生情愫。却不料,老尼姑棒打鸳鸯,将小尼姑关在了池岛的小阁楼里。

即便这样,也难以阻挡两人追求爱情的步伐。每次幽会,都是于夜深人静之时,张先划船到池岛,小尼姑放下梯子让他爬上阁楼,两人互诉衷肠,亲热一番。然而,时间到了他就得离开,难以尽兴。

为了抒发心中的遗憾和相思之情,张先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词是站在小尼姑的角度来写的,描述的是小尼姑在高高的阁楼里思念情郎的景况。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生动表达了小尼姑想要如桃杏嫁东风那般,嫁给自己的情郎的心思。

《过庭录》中记载,张先的《一从花令》盛传一时,欧阳修特别喜欢,特别遗憾没有认识张先。有一次,张先来都城办事,拜见欧阳修,欧阳修高兴得鞋子都穿反了,赶忙出来迎接他,说道:“你就是那个‘桃杏嫁东风’郎中吧?”

放到现在,就是妥妥地被大V点赞啊!从此,入职名企,出任高管,走上人生巅峰……

只是,张先似乎志不在此,他对仕途没有过分的追求,他只喜欢写诗作词,喝酒听曲,谈情说爱。

而与他爱好最一致的,就是好基友晏殊了。

02

与晏殊宴饮

晏殊位至宰相,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他曾提携张先做通判,两人私交甚好,经常一起聚会、填词、听曲。

有一次,晏殊得到了一个美貌的侍女,善唱新曲。每次张先和晏殊聚会,晏殊就会把这个侍女叫出来,他俩填词之后,由侍女来吟唱,有如天籁。二人十分享受。

可惜,好景不长,晏殊的正室夫人嫉妒侍女得宠,就把侍女驱逐出门了。

此后,二人的聚会就没有侍女来唱词了,缺少了很多趣味。张先不由得怀念起之前三个人的时光,填了一首《碧牡丹晏同叔出姬》:

“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沈烟砌。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芭蕉寒,雨声碎。

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词作写出来之后,张先自己是舒坦了,却不料惹得晏殊更加惆怅。最终,晏殊派人将侍女找回来了,三人又可以像从前一样开心宴饮了。

此外,张先还为晏殊的词集《珠玉集》作序,二人的交情可见一斑。

晏殊只比张先小1岁,但是却比张先早辞世23年。在缺少了晏殊的后半生里,张先肯定会时常怀念好友晏殊,然而,这却并不妨碍他结交新的朋友,比如说大文豪苏轼

03

同苏轼游湖

那时,苏轼被贬到了杭州。

有一天,雨过天晴,风盈水清,张先和苏轼同游西湖,欣赏湖光山色。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苏轼37岁左右,而张先已经80多岁了。张先这个年纪,别说是古代了,就是放到现在也是高龄,而他居然还能跟苏轼同游西湖,可见身体十分健康了。

傍晚时分,二人听到了江上的弹筝声,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然而,关于苏轼和张先这对忘年交,还流传着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

张先八十岁的时候,迎娶一妾,年方十八。

婚礼当日,苏轼也是宾客之一,张先作为新郎,一把年纪还能迎娶美娇妻,不禁意气风发,写下打油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听了,也回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枝梨花压海棠。”

之后,“一枝梨花压海棠”就经常用来代指“老夫少妻”。

这个故事来源于清朝的《在园杂志》,上文提到的两首诗都不是出自张先或者苏轼之手,只是后人为了调侃“老夫少妻”这种现象而冠以张先苏轼之名罢了。

只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张先确实同苏轼交情匪浅了。

至于张先八十岁娶小妾的事情,倒是真的。只不过,张先于八十八岁去世之后,小妾也因为悲痛过度,几年之后就郁郁而终了。

04

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在《词坛丛话》中这样评价张先:“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

说的是张先的词格局不够大,但是却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仍能在宋词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为宋朝词人,苏轼屡遭贬斥,张先却没有这样波折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诗词读起来不像苏轼那么有深度,张先的诗大都写一些诗酒生活、男女感情之类的。

另一方面,也许正是因为生活比较安逸闲适,所以他才能够活到八十八岁。

苏轼有苏轼的豪迈旷达,张先有张先的闲逸多情,撇开诗词成就来说,这两种人生并没有高下好坏之分。并且,张先的生活可能更幸福吧!

如今,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多吃苦,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不如顺其自然。如果只是吃一些没有必要的苦,又不像苏轼那么有才,可以将人生的苦难化作笔下的感悟,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古往今来,尝遍人间冷暖者不在少数,也就出了苏轼那么几个文坛巨擘,如果一厢情愿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能就要大失所望了。

张先没吃过多少苦,在世八十八年,感情顺利,仕途顺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作品,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一种别样的精彩。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无需处处跟别人比较,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你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方采采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晏殊

更多文章

  • 很多人在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宋朝能出包拯,能出欧阳修,能出晏殊,能出柳永

    历史人物编辑:大大餐饮标签:晏殊

    很多人在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宋朝能出包拯,能出欧阳修,能出晏殊,能出柳永,能出范仲淹,能出苏轼。很简单,因为出了仁宗这样的皇帝。仁宗十三岁登基,一直干了四十二年,是两宋期间坐龙椅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眼光很独到。仅凭一篇策论,他就判断苏轼兄弟大有前途,对皇后说:“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历史上有“仁

  • 北宋名相韩琦的一首诗,比起晏殊或范仲淹,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历史人物编辑:南南历史标签:晏殊

    韩琦:情绪空缭乱,不是稳重花北宋一朝是文臣的天堂,但声名显赫之人必是以诗文显天下,这一时代的文臣几乎个个都能诗能词,这同他们步入政坛的经历有关,因为他们都是通过科考入仕,而诗词是必考之科目,特别是在北宋前期所占比例还相当大。要当官必须先进“作协”,这在宋代大概是个铁则,但有些名臣虽然也混进了“作协”

  • 晏殊,21岁时亲弟自尽,22岁时妻子病逝,两年后父母又相继过世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晏殊

    北宋向来是个集浪漫主义与悲剧色彩于一体的朝代,在这个绚烂而颓靡的朝代,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三变,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秦观,有“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的晏几道,有“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范仲淹,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李清照……这些婉约而哀愁的辞藻充斥着北宋的诗词世界,将这个朝代

  • 北宋伯乐,晏殊发掘范仲淹,欧阳修提携苏轼,苏轼弟子黄庭坚!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晏殊

    北宋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我国古代达到了最高峰,涌现出了一大批大文豪,文坛领袖,词派宗祖等大师级的人物。例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等数不胜数,灿若星辰。这些人才的出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大公无私的相互提携。这些人不但在文学,政坛上取得很高成就,现实生活中,还是一名慧眼识珠的伯乐。我们来了

  • 晏殊的这首代表作很多人知道,却不知其中的名句只有一半是他写的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晏殊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唐人爱诗,宋人爱词,与之不同的是,唐诗只是达官贵人的玩物,而宋词却是上到皇帝,下到百姓,人人爱词,人人会词,就连宰相、大官,也是著名的词人。宋词中,辛弃疾的《青玉案》、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都是宋词中的经典篇章,也是很多

  • 晏殊闲情雅致,写下最冷门艳词,描绘了仕女春梦,被称此词绝艳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晏殊

    在华夏文明历史上,宋代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这与当时社会“重文轻武”的风气大大有关,可以说是因果关系。唐宋八大家之中,就有五位是宋代人: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而且千古文章四大家里,其中两位也是宋代人:欧阳修和苏轼。足以说明了宋代的文化高度繁荣,明显在文化上胜于唐代。相信大家一定对

  • 晚辈偶得一句诗,被晏殊写入自己作品中,千古名言惊艳后世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晏殊

    在宋朝,虽然外交和军事上被后人诟病,但在内政和文化方面,却让人羡慕不已。当时的文人,可以上书言事,甚至可以冲撞皇帝也没有大不了的,顶多就是外放,不至于死罪。这比起明清大臣动不动挨板子、掉脑袋,已经是格外厚待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士大夫俸禄优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文人更是对仕途梦寐以

  • 晏殊:虽不是直臣,倒不失为能臣,一位作文水平很高的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刘丽说历史标签:晏殊

    比如欧阳修,韩琦,范仲淹,王安石,富弼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点拨,有的更是直接出自于其门下。老师就是老师,这些人中当属晏殊的官坐的高,坐的最稳。他当了一辈子的悠游宰辅,虽波澜不惊,但终归是得以善终。(一)、文坛之先锋,政坛之常青树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总是那幅老成持重的样子。不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做

  • 晏殊被老皇帝极力推荐,新帝即位后,他一改往日作风,遭众人质疑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晏殊

    晏殊曾经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当然常说老实话。14岁时参加殿试,他说自己曾做过考试的题目,请皇上出别的题目。参加工作后,同事们喜欢到酒楼歌舞享乐,唯有他在家读书学习,宋真宗夸奖提拔他,他却实话实说,自己不去只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他也会去。宋真宗由此认为他“谨厚”,把他安排在少年宋仁宗身边,并多次交代皇后

  • 美丽而不哀愁试论晏殊、欧阳修、苏轼词中的理性思致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晏殊

    导语:词多半美,也经常抒情,因此能否超拔而不陷溺在愁绪中?便成为本文所谓“哀愁”与否的关键。也因此“美丽而不哀愁”,不是说词人情感基底层之不哀愁;而是说他能够超越现实的情绪经验,理性洞达地观照人生。本文通过列举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位词人兼具“入乎其内”的多情的眼与“出乎其外”的智慧哲思凝炼出的精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