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会经历生与死,大到我们的恒星太阳,小到一个细胞没有任何一样可以逃脱这两个命运。而人类由于有思想被称为站在生物链顶端的物种,但也终会入土为安。
相信大部分同志都看过《西游记》,其中孙悟空大闹地府到阎罗王主管的《生死簿》上划去了自己的名字。这个情节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相信很多同志就是从这儿了解到阎罗王主管人类的生死,是阴间的主宰。
阎罗王认为阳寿已尽,就派黑白无常前来索命,喝了孟婆汤就上路到了地府,阎罗王再根据这个人在阳间的所作所为判定下一步是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还是再进入下一个轮回,重新投胎为人。
但是阎罗王的形象并不属于我们国家,他的原型是印度神话中的“阎摩罗王”,而在最早的佛教和印度的神话故事中,阎王才是主管人类生死的死神之王,阎罗王是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们的道教相融合的产物,而且阎罗王也不再是仅有的掌管我们生死的死神之王了,而其只是十殿阎王的其中一个,整个冥界是由十殿阎王共同掌管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神话故事,例如女娲创造人类、夸父逐日等等,那么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我们国家自己认为的冥界主宰是谁呢?
其实经过作者的研究,说法有很多,并没有一个定论,下面作者就一一为大家介绍一下公认的几个阴间主宰,作者也是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希望多多指正。
第一个,神荼、郁垒
为什么首先介绍神荼、郁垒呢?因为神荼、郁垒是有记载以来我们能查到最符合阴间主宰形象的神。那么神荼、郁垒之前有没有呢?
我相信肯定也有,因为在我们出土的半坡文化时期的骨灰罐上,几乎都钻有一个小孔,专家认为这个小孔就是为了人死以后让人的灵魂能从里面钻出来走向另一个世界,到阴间接受审判进入下一个轮回。但是由于缺乏记载我们无从查起。
商周时代,有了记载,而我们从当时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认为阴间在北海中的高山上,其中大桃树上的神荼、郁垒就是阴间主宰,因为在《山海经》中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朔度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番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
而相传,桃树枝能驱邪也是因为冥界的大门在桃枝之间,神荼、郁垒也住在里面,因此人们将这两位神画在桃木上挂在门口用来辟邪。
二、后土娘娘
宋代以后,后土娘娘被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主要管理着生死权、生育权,大部分道观设立了后土殿。至于后土娘娘被人认为主管阴间,还要从春秋时期的《楚辞》说起。
《楚辞》中的一篇:《招魂》是这么记载的: “魂魄回来吧,不要下到幽冥王国,那里有扭成九曲的土伯”,后人们普遍认为土伯即为后土的侯伯。
但是为什么被称呼为娘娘呢?那是因为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男主阳,女主阴,逐渐后土神被人称为后土娘娘。
三、泰山府君
到了汉朝以后,人们开始普遍认为冥界在泰山。在我国阴阳界有这样的说法,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泰山,太阳能照耀万物,给万物已光明,那么泰山以下就是无尽的黑暗,称之为冥界、阴间。在东汉一些陵墓中出土的物件上也有:生人西属长安,死人属东泰山的字句。
泰山是阴间的所在地,那么泰山神即汉朝人所讲的泰山府君也是阴间的主宰了。当时人民普遍认为泰山府君统领众鬼神,掌管着人类的生死和寿命的长短。而泰山也成为了人们与天地之间沟通的地方。
爬过泰山的都知道,介绍中讲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和武则天等去泰山封禅,就是希望泰山神能保佑自己的江山,保佑自己的子民。除了皇家贵族,普通老百姓为了给家人延年益寿也到泰山祭拜。
《搜神记》上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汉献帝建安年间,南阳郡的贾文合病死了。此时正好有人爬泰山,看到泰山神在核对生死簿,看到贾文合的名字后怒斥那些小鬼,说你们这些小鬼,办事一点也不认真,我要的是别的地方的文合,不是南阳郡的贾文合,抓紧把他放回去,于是,南阳郡的贾文合死而复生。
四、 酆都大帝
看过《仙剑奇侠传》的应该对酆都不陌生,在其中酆都指的就是地狱,酆都的统治者酆都大帝自然就是阴间的主宰。在道教中,酆都大帝是五方鬼帝和十殿阎罗的上司,酆都大帝统管酆都内的所有鬼神,是天下鬼魂之宗。考古专家曾在出土的文物中看到这样的记录:十恶不赦及大奸大恶的人及鬼怪魑魅等都要关进此地酆都地狱,永不能超生。
大家不知道去过供奉酆都大帝的庙没有,去过而且仔细研究过或者听过讲解的应该了解,这些庙内大部分设置有七十五或者是七十二个司,俗称为衙门,这些司的职责各不相同,有的管抓、有的管审判、还有的管记录,但是这些司都有酆都大帝管理。
到了梁齐之后,佛教开始盛行,尤其是南北朝以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道教开始没落,唐朝时还有人将泰山府君与阎罗王并成为阴间主宰,慢慢的我们本土的阴间主宰被提起的频率越来越低,佛教中的阎罗王也就逐渐走进了我们百姓的心中,到了五代时,几乎本土的已经不被提起,阎罗王成为了我们中国老百姓心中唯一的阴间主宰。
但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阎罗王和刚传入我们的阎罗王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壁画中展现的阎罗王已经和晚唐时期的藩王形象十分相似,说明已经充分的中国化,可以说其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