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平乐》最虐剧情,晏殊劝仁宗不要亲征,谁注意仁宗说了什么?

《清平乐》最虐剧情,晏殊劝仁宗不要亲征,谁注意仁宗说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豆豆体育 访问量:2171 更新时间:2023/12/11 2:57:40

#清平乐#

在第18集的剧情里,晏殊以国朝无嗣为名力谏宋仁宗不可亲征,陛下对晏殊吐露出诛心之语。初一看觉得奇怪,满殿朝臣,议论了半天政事,官家亦是决然理性弹压群臣坚持己见。晏殊同样以理谏言君主,却激怒了仁宗。

乍一看宋仁宗这番话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但细细看来这也并不奇怪。晏殊的劝谏,固然是情势逼迫,但对两人的感情却是不小的伤害。宋仁宗用“悬丝傀儡”来形容自己,明摆着是带有积怨和愤恨的,是对晏殊严重的指控。更况,仁宗还是在这么多大臣的场合下说出,尤其难看。

仁宗这句话的杀伤力是巨大的,晏殊当然也知道,但事态紧迫,他不得不这样说。宋仁宗无嗣是国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家事。陛下未满三十,天天被朝臣耳提面命尚无子嗣强行要求他过继宗室子,想来并不好受,而在这时还要偏偏提他的逆鳞。

“不可承担万一之风险”用最大的大白话说就是“你万一死了我们怎么办”,不说皇帝乃至普通人对于“死亡”的忌讳和不详意味,这样的谏言也是摆明了说,你赵祯本人其实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你只是一个台面上叩拜的对象是江山的象征,我们还是考虑国朝社稷安宁。而官家,过往的剧情里反复表明他对晏殊的师生私谊是有所期盼的。

从一开始,晏殊就是宋仁宗最为尊重的老师。十二年前的少年赵祯夜出宫门想去看望生母,晏殊赶上去堵回来了。赵祯问,先生不是教我孝吗?晏殊曰,天子之孝和庶人之孝不同,陛下孝敬太后,学习朝政,母慈子孝,教化百姓,就是天子之孝。赵祯问,那你们听从的到底是陛下还是太后?晏殊回答,我们听从的是大宋天子,就是太后辅佐下的陛下。赵祯问,那我生母算什么?晏殊回答,娘娘于社稷有大功,受百姓奉养。再加上李顺容也不愿意回宫,就此作罢。

晏殊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的少年赵祯并没有考虑到把生母接回宫后可能造成的(嫡)母子嫌隙,朝局动荡,政治手段也相当幼稚。从大局出发,的确应当遵守先帝遗训维持现状。但是再看这一段的时候,又忍不住暗暗腹诽,晏殊某种程度上是有点狠心的。

晏殊是天子之师,但并不是皇帝的私人亲信,他不会去满足官家和朝局无关的私人愿望——亲近生母,哪怕只是去见一面。当官家的私情可能会造成朝局危机的时候,晏殊一定是以朝局为先的。他宁愿按兵不动,也不要有任何一丝出错的可能。

孝亲的遗憾,礼教的要求,朝臣的无端攻击干预,局势的纷乱,都在仁宗心里压着。晏殊能娓娓道来地劝服他,劝的都是对的,但是人有七情六欲,心结仍然在,一直在。赵祯是晏殊的好学生,晏殊光华内敛,赵祯也从小学会了把感情深深压在了心底。情感郁结而不能发,也许总有一天要冲破淤泥。于是他爆发了,完全不理智地说了这番话。

宋仁宗朝堂上的那番话深深刺痛了晏殊,深夜醉酒后,晏殊对女婿富弼说的话就能看出他这么多年对仁宗的束缚与刻板,他只能借着酒力,恣意纵情一回。

更让人难过的是,他们都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表达的。晏殊说社稷臣为娘娘争得应有之礼的时候知道,官家咬牙切齿愤懑“你真是大宋天子最好的先生”的时候也知道。夜深酒醉之言,终究永远不会出现在觐见奏对的福宁殿里。

标签: 晏殊

更多文章

  • 晏殊批评太子写诗烂,惹怒太子,却得到皇帝欣赏官至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晏殊

    北宋真宗赵恒的东宫官因年迈体衰,向宋真宗递上一张告退的表章。这样一来,东宫官这一职务,就暂时空着。张知白以神童荐举晏殊应进士试。晏殊虽然年小,与千人并试却神气不慑,挥笔立就,才华横益。宋真宗想到了自已主持御试时,见过晏殊的才华,恨不得马上就让晏殊担任东宫官职务。晏殊上任以后,太子赵祯把一首诗给他点评

  • 晏殊的一首爱情词,抒情婉曲细腻,内含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晏殊

    这首一首念远怀人的爱情词,是晏殊“艳情词”的代表作之一。《清平乐·红笺小字》宋代: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上阙修书寄情。红笺是唐代的一种制作精美的名笺,相传由唐代才女薛涛首制。这句“红笺小字”点明事件,词里的主人

  • 晏殊一首闺怨词,风格深婉含蓄,神韵高远,堪称佳作!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晏殊

    晏殊词多反映社会生活以及生命感悟,较少闺怨词,该词可谓闺怨词的代表之一。《踏莎行》站在女性的角度,刻画了一位后悔草率跟意中人分别,相思忧愁难寄的思妇形象。同写闺怨词,晏殊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词含蓄委婉,典雅清新,艳而不俗,一洗晚唐五代轻佻浅薄的词风。《踏莎行·碧海无波》宋代:晏殊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

  • 晏殊:因为美好的回忆,才有了如今孤独的相思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晏殊

    初春的夜,站在自家的露台上,看着风卷残花,感受秋雨婆娑,心中惆怅不已。啊: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夕阳虽好却已黄昏,晚霞一抹,只是淡淡云嫣。雨,实非最寻常的。相反,她很特殊、很美。美的无法用世俗的言语来描绘。遥望灰蒙蒙的天空,雨花四溅,雨水飘零。春雨中,领略到了一种烟雾般的渺茫,一种水晶般的

  • 《清平乐》热播,“秀才”喻恩泰回归,演绎一代名相晏殊

    历史人物编辑:遇见就珍惜标签:晏殊

    制作精良,选角用心,“秀才”回归这部剧不管是从服化道,还是演员的选择,都很费心思。片头片尾沿用了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风格,整体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用画卷与歌词共同叙述故事,很用心,也从中体现出宋仁宗时期的宫廷礼仪、市井生活、以及金榜题名等景象,有画面感和故事感。除此之外,剧中整体画面构图

  • 品味晏殊的闲情与闲愁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没有理由标签:晏殊

    苏轼之前,甚至之后,宋词不少轻音乐,主题都是闺情,闲情,风花雪月,离愁别绪,艳遇雅集是这些词的主题,庭院、小楼、秋千、落花,小径、柳絮、雕梁画栋、琐窗朱户、以及案几上的香,都在他们精致的描摹下产生唯美的诗意。唐诗要大声朗读,宋词慢慢品味。这种慢慢品味的闲愁与闲情,代表人物是晏殊和晏几道父子。晏殊无论

  • 从吕秀才到晏殊,文化人的进化论

    历史人物编辑:畅乐体育标签:晏殊

    要说将古风做到极致的古装剧,最近热播的《清平乐》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剧名《清平乐》取自词牌名,剧中大到亭台楼阁,小到簪花配饰,处处比着宋仁宗时期的实物和资料......还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韩琦这些常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文人,如今都在《清平乐》中登场了,被网友笑称“背诵并默写全文”男团。而作为

  •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艺术成就不输柳永和晏殊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晏殊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经典词作,也是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即便是和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也毫不逊色。这首词主要通过描写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以及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来寄托词人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整首词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婉转,令人

  • 《清平乐》中的神童晏殊,到底有多么逆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坑V标签:晏殊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出现了很多我们曾经在语文课本中全文背诵过的作者,可以说仁宗朝,是大宋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文风鼎盛的年代。在这么一群文学家中,最不可忽视的一位就是号称“神童”的晏殊,因为没有他,就可能没有范仲淹、欧阳修等这些千古流传的大文豪了。晏殊自幼聪颖,五岁的时候就能创作诗词,被誉为“神童”

  • 晏殊的一首词,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为宋初词坛的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晏殊

    《清平乐》是一首景致的写景抒情小词,较好地体现了晏殊词雍容华贵、风调清雅的特点。晏殊十四岁即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官至宰相,因其身处年代可谓国富民安,人称“太平宰相”。他的词被评为“传花间之余韵,开宋词之先声”,虽有花间的影响,却能自成一体。词风温润秀洁,和婉明丽,词中蕴含哲理,有《珠玉词》一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