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匈奴人要“复汉”,曹魏时期却不敢闹事,刘渊:守边疆的人太狠

匈奴人要“复汉”,曹魏时期却不敢闹事,刘渊:守边疆的人太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帅说历史 访问量:3468 更新时间:2023/12/4 23:07:47

公元304年,一个叫做刘渊的南匈奴人,在平城登基称王,宣布要与糜烂的西晋王朝决裂。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位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其国号竟然叫“汉”。

而且刘渊在继位的时候,还发表了一番极为慷慨激昂的“即位演讲”。刘渊回顾了汉高祖、汉文帝建立大汉的伟业,颂扬汉武帝“拓土攘夷”,大骂“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正式宣布要继承汉昭烈帝刘备的法统,推翻晋朝,光复大汉。

一个匈奴人,盛赞汉武帝“拓土攘夷”,这实在是有点让人绷不住。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帮匈奴“蛮夷”如此向往汉朝,在登基演讲里把曹魏骂成那个样子,怎么不见他们在三国的曹魏时期起兵匡扶汉室呢?那个时候蛮夷都在干什么呢?三国时期好像没有大规模的夷狄入侵事件啊?

王夫之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意思是其他的朝代在灭亡时,国力一般已经衰朽的不得了了,但唯独汉朝不一样,直到灭亡的时候,军力仍然非常强盛,武德仍然非常充沛。这一点从汉末三国对周边夷狄的战绩里就能看出来。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上,一般像汉、唐这样的超级帝国在崩溃之后,基本结局都会是诸侯割据。汉末是三国鼎立,唐末是五代十国。

但有一说一,五代残唐比起汉末三国,那可真的是有点乏善可陈了。其一是五代的时间比较短,其二就是五代时期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实在太少,水平不行的实在太多,颇有一点“菜鸡互啄”的感觉。但三国不一样,作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乱世,三国时期可谓豪杰辈出,英雄遍地。

然而,三国虽然看着精彩,可对于中原百姓的伤害也不小,从黄巾起义爆发,到三国结束,全中国的户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了900多万。当然,户口减少并不是一定是说人都死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战乱和徭役的问题,导致大量人口逃脱户口,成了黑户。

比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左仆射悦绾就提出要清查户口,结果就在区区200万户的前燕,清查出来了20万的黑户,可见战乱时期有多少人脱离了户籍管理。

但即使如此,4000万的户口损失也是极为恐怖的数字了。可中国的人口损失如此巨大,周围的夷狄也丝毫不敢打中原的主意。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中原虽然对内打成一锅粥,但是对外也丝毫没放松。

首先要说的,是三国中公认国力最弱的蜀汉政权。蜀汉面对的夷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西北方向,盘踞在蜀汉和曹魏周边的氐族和羌族。这两族在后来的“五胡乱华”中,分别建立了前秦和后秦两个政权,其中前秦曾经短暂统一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面对这两支颇有潜力的蛮夷,蜀汉政权祭出的是号称“神威天将军”的马超一族。毕竟马氏曾经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专治羌人,因此有马氏镇场,氐族和羌族可以说是不敢造次。

而西南地区的南蛮就“有福”了,对付他们的是著名的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这一南征,不但贡献了“七擒孟获”等成语,还为中华传统美食中添上了“馒头”这一主食,可谓是收获颇丰。

除此之外,刘备以仁义治国,所以人缘非常好,蜀汉正统天下的时候,蛮族也经常会派兵前来相助。

而说到蛮兵,那就不得不提到东吴了。毕竟在孙权眼里,山越地区的蛮族不但不可怕,而且很“可爱”,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山越蛮族都是吴国极为宝贵的兵源,毕竟这帮人打仗不怕死,而且服从命令听指挥,好用的很。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吴国的兵制采用的是世袭领兵,每个部将手下的军队都是私兵,所以吴国进攻不太行,毕竟太拼命的话,家底就打光了。但是防守往往非常出色,事关家底,不能不拼命啊。

而山越地区要面对的吴国将领,也基本都是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人了,比如韩当、周泰、黄盖、吕蒙、诸葛恪,甚至还有陆逊。

经过吴国几十年如一日的薅羊毛,山越地区已经有数以万计的精壮力被填补进了吴国的军队里,还有大量的人口被补充进了吴国大城市的户口之中。

而最后一个要说到的,自然就是三国之中国力最强的曹魏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曹魏在前期打好了基础,把周围的蛮夷镇压得抬不起头来,方能让后来的西晋足足“作死”了30年,才覆灭于夷狄之手。

当时,曹魏镇守的中国北方有三大蛮夷势力,分别是南匈奴、鲜卑和乌桓。他们的实力不容小觑,在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南匈奴建立了汉赵政权,鲜卑则建立了包括前燕、后燕在内的五个政权,和最后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乱象的北魏政权。

南匈奴、鲜卑、氐、羌四个胡人部族,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说过了,而最后一胡是哪个,想必不少人都暗暗在心里有了答案。但可惜的是,这一胡并不是乌桓,而是石勒的羯族,建立了后赵政权。

为什么同为北方三大族,就乌桓在最后混得最差呢?因为曹魏政权实在是太猛了。在曹魏的穷追猛打之下,北方夷狄几乎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了建立政权的能力。

比如五胡乱华后期最厉害的鲜卑势力,实际上他们在前期根本不敢挑战中央王朝的原因,也是因为,早就结结实实地被曹魏打服了。甚至后来西晋的刘琨,经常去找段氏鲜卑来帮自己攻打羯族石勒。而且段氏鲜卑的首领段匹磾(音通滴)也一直以晋臣自居,打石勒打得非常卖力,以至于石勒非常无语地对段匹磾说,大家都是胡人,干嘛要打的这么狠?

至于乌桓,那更是倒霉到了极点,因为本来它的实力是最强的,结果树大招风,被曹魏政权极其针对。

乌桓早先就在汉末“白马将军”公孙瓒的手中吃过大亏,后来公孙瓒被袁绍攻灭,乌桓也得以复兴。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不久后袁绍病死,他的儿子袁熙袁尚逃往北方,准备与乌桓联手抗曹。

公元207年,曹操发动征乌桓的战役,在白狼山以秋风扫落叶之姿横扫乌桓,俘虏了20万人之众,张辽斩杀乌桓单于蹋顿,这是乌桓第一次遭到打击。曹操班师回归,东临碣石,有感而发,留下不朽名作《观沧海》。

公元218年,乌桓又一次蠢蠢欲动,这一次曹操没有亲征,而是叫了自己的儿子曹彰前去,再一次大破乌桓,斩首千余人,还收服了鲜卑首领轲比能。至此,乌桓再也没有与曹魏政权抗衡的能力了。

至于后来把隋朝拖死了的高句丽,曹魏也没有放过他们。公元237年,世代镇守辽东地区的军阀公孙渊,宣布脱离曹魏的控制,自立为燕王。公元238年,曹魏派出司马懿前去征讨公孙渊,一战就将公孙渊攻破。

随后,司马懿在辽东地区执行了极为严酷的镇压手段,拆掉了公孙渊的首都襄平。司马懿走后,接任司马懿的毌丘俭趁胜追击,攻破了在东北日益坐大的高句丽政权,将其王都夷为平地。这两仗下来,辽东几乎失去了建立政权的土壤,高句丽元气大伤,直到十六国后期才缓过劲来。

除了乌桓、鲜卑以外,曹魏还收拾了一下长安周围的羌族和氐族,夏侯渊“虎步关右”的称号就是通过镇压羌族和氐族而来。结果这么一位把胡人打得落荒而逃的大将,在定军山之战中却被黄忠阵斩。

这么看下来,恐怕不少人都要“同情”一下这些夷狄了,这些收拾他们的大将,哪个不是威震华夏的一代英雄?就这么被碾压,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我们说了半天,似乎漏了一胡,那就是南匈奴。不过南匈奴其实已经算是高度汉化了,汉化到什么地步呢?在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里,有个叫做陈元达的廷尉,此人身为匈奴人,却“躬耕在家”,还是一名隐士,乍一看还以为他是诸葛亮呢。

而且陈元达在劝谏汉赵皇帝刘聪时,说的话简直让人汗颜:陛下之所有,不过太宗二郡地耳,战守之备者,岂仅匈奴、南越而已哉!

这个“太宗”指的不是他们匈奴的太宗,而是庙号太宗的汉文帝,相当于是认了汉文帝为祖宗。再看看后面这个“战守之备者,岂仅匈奴、南越而已哉!”意思是说咱们要对付的敌人,可不止太宗时期的匈奴和南越。问题是这陈元达他们自己就是匈奴人,这下可倒好,“我祖宗的敌人是我自己”,这陈元达可是真拿自己当汉人了。

而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将自己的国号定为汉,这也是他们高度汉化,以至于自认为是汉朝人的体现之一。事实上,整个三国时期,南匈奴可以说是相当老实了,然而到了晋朝时,却因为看不惯晋室的倒行逆施,宣布要光复大汉。

从此也可以见到晋朝的水平有多么拉垮,竟然要让一直臣服曹魏的南匈奴人自称汉室来反抗他们,这实在是一种天大的讽刺。

标签: 刘渊

更多文章

  • 匈奴与汉朝世代为敌, 刘渊为何却要尊刘邦等人为三祖五宗

    历史人物编辑:刘正标签:刘渊

    匈奴作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秦末汉初时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从秦时的蒙恬到汉武帝麾下卫青、霍去病彻底击败匈奴,这两个民族世代为仇,争斗了上百年。但是没有想到在三百年之后,一个匈奴人却将汉朝的几位皇帝认做自己的祖宗,他尊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为三祖,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明

  • 刘渊死后,单皇后为什么会被新皇宠幸,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刘渊

    在皇室当中,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都不足以为奇,毕竟这是天底下最乱,最不堪的地方。比如皇宫中那混乱的男女关系,就是封建王朝几千年来,屡禁不止的一个大问题。而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皇后的命运特别悲惨,因为自己长得太过美貌,在丈夫去世后,竟然被自己的半个儿子强行纳为皇妃,而她还不敢反抗。这个皇后就是汉国时期刘

  • 五胡十六国开创者刘渊因何执迷继承汉业?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刘渊

    温馨提示:本篇文章字数共3503个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前言:晋后期,朝政昏聩,塞外游牧民族趁乱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胡人对汉人百姓残杀掠夺,民不聊生。然而这场乱象的开创者却是个另类,他有匈奴血统还有着汉人精神,他就是—刘渊。建国之后他把国号定为汉,并且追尊汉后主刘禅。那么一个匈

  • 西晋末年,刘渊做了什么事让西晋迅速走向衰弱?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刘渊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从洛阳匆匆离去,而他这一走就如同“鱼入大海,龙出生天”。而放走他的成都王司马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匈奴人身上所覆盖的巨大能量,他满心希望刘渊可以率领五部匈奴前来助战,殊不知不久之后就是这个匈奴人将掀起一股“反晋”的浪潮,而掀起这股“反晋”浪潮的罪魁祸首就是司马颖本人,可惜这一切

  • 西晋掘墓人刘渊,出身匈奴为何自称汉家皇帝?两千字看懂刘渊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刘渊

    作为十六国时期,汉赵政权的开创者,刘渊是匈奴族的首领,但是建国之后,却自称为汉皇帝。而他之所以自称为汉家皇帝,主要原因其实有两个。一是为了争夺民心,给自己一个逐鹿天下的名分;二是因为,刘渊确实有一部分刘家皇族的血统,确实是刘家的后代。刘渊生年不详,但据史学家考证,应该是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的几

  • 晋宫生变:孟观出塞平番乱,刘渊进任大都督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刘渊

    晋宫生变:孟观出塞平番乱,刘渊进任大都督晋廷闻周处战死,明知为梁王所陷,所有权臣贵戚反而私下相庆幸,没一人为周处呼冤,就是张华、陈准等人亦不敢纠劾梁王,不过奏陈周处忠勇,应该优恤。有诏赠周处为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又拨给王家近田,赡养周处老母,便算了事。转眼间,又是一年,已至元康八年(公元2

  •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刘渊

    前言刘渊是匈奴贵族,他起兵反晋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在中国历史上,这次起义标志着南北朝时期的开始,这个时期持续了近400年,直到隋朝的建立。一、政治影响南北分裂刘渊的起义导致了北方政权的分裂,南方也有其他势力抓住机会逐渐独立,这样中国就被分裂成南北两个政治实体。南方是一个多样性的政治实体,包括了五代十国

  • 高澄:绝世美男兰陵王的父亲,好色无底线,登基前被厨工乱刀砍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高澄

    引子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经一百五十年的北魏王朝统治末期,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在这场权利角逐战中,高欢和宇文泰逐渐胜出。他们以丞相的身份各自拥立了一位傀儡皇帝建立了政权,史称东魏和西魏,这高欢就是东魏的实际当家人。随后两个国家为争取魏之正统地位,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相互之间各有胜负,不

  • 张高澄委员:“旅游日”不放假,略尴尬!建议增加假日

    历史人物编辑:张涛杰标签:高澄

    全国政协委员张高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联系到全国政协委员张高澄,他向记者介绍了今年带来的提案和建议。张高澄委员介绍说,2011年,国务院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记载的首日5.19定为“中国旅游日”(下称“旅游日”)。文旅部每年都举办旅游日主题活动,有不少旅游日优惠政策,产生了一定宣

  • 高澄问算命先生:我能不能当皇帝?算命先生:后面那个傻子能当!

    历史人物编辑:伊尔三四标签:高澄

    古代人都很相信算命或者相面的,比如在西汉的时候,有一个算命先生,看出当时已经嫁作人妇的王娡以后能当皇后,是母仪天下的命,果不其然,她在母亲的帮助下,进了宫中,最后得到了汉景帝的宠幸,生下刘彻,最后成了皇后,还当了太后。再看唐朝时期,袁天罡也是个很厉害的相面师,因为名气很大,所以在武则天出生的时候,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