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4年,一个叫做刘渊的南匈奴人,在平城登基称王,宣布要与糜烂的西晋王朝决裂。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位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其国号竟然叫“汉”。
而且刘渊在继位的时候,还发表了一番极为慷慨激昂的“即位演讲”。刘渊回顾了汉高祖、汉文帝建立大汉的伟业,颂扬汉武帝“拓土攘夷”,大骂“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正式宣布要继承汉昭烈帝刘备的法统,推翻晋朝,光复大汉。
一个匈奴人,盛赞汉武帝“拓土攘夷”,这实在是有点让人绷不住。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帮匈奴“蛮夷”如此向往汉朝,在登基演讲里把曹魏骂成那个样子,怎么不见他们在三国的曹魏时期起兵匡扶汉室呢?那个时候蛮夷都在干什么呢?三国时期好像没有大规模的夷狄入侵事件啊?
王夫之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意思是其他的朝代在灭亡时,国力一般已经衰朽的不得了了,但唯独汉朝不一样,直到灭亡的时候,军力仍然非常强盛,武德仍然非常充沛。这一点从汉末三国对周边夷狄的战绩里就能看出来。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上,一般像汉、唐这样的超级帝国在崩溃之后,基本结局都会是诸侯割据。汉末是三国鼎立,唐末是五代十国。
但有一说一,五代残唐比起汉末三国,那可真的是有点乏善可陈了。其一是五代的时间比较短,其二就是五代时期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实在太少,水平不行的实在太多,颇有一点“菜鸡互啄”的感觉。但三国不一样,作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乱世,三国时期可谓豪杰辈出,英雄遍地。
然而,三国虽然看着精彩,可对于中原百姓的伤害也不小,从黄巾起义爆发,到三国结束,全中国的户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了900多万。当然,户口减少并不是一定是说人都死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战乱和徭役的问题,导致大量人口逃脱户口,成了黑户。
比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左仆射悦绾就提出要清查户口,结果就在区区200万户的前燕,清查出来了20万的黑户,可见战乱时期有多少人脱离了户籍管理。
但即使如此,4000万的户口损失也是极为恐怖的数字了。可中国的人口损失如此巨大,周围的夷狄也丝毫不敢打中原的主意。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中原虽然对内打成一锅粥,但是对外也丝毫没放松。
首先要说的,是三国中公认国力最弱的蜀汉政权。蜀汉面对的夷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西北方向,盘踞在蜀汉和曹魏周边的氐族和羌族。这两族在后来的“五胡乱华”中,分别建立了前秦和后秦两个政权,其中前秦曾经短暂统一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面对这两支颇有潜力的蛮夷,蜀汉政权祭出的是号称“神威天将军”的马超一族。毕竟马氏曾经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专治羌人,因此有马氏镇场,氐族和羌族可以说是不敢造次。
而西南地区的南蛮就“有福”了,对付他们的是著名的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这一南征,不但贡献了“七擒孟获”等成语,还为中华传统美食中添上了“馒头”这一主食,可谓是收获颇丰。
除此之外,刘备以仁义治国,所以人缘非常好,蜀汉正统天下的时候,蛮族也经常会派兵前来相助。
而说到蛮兵,那就不得不提到东吴了。毕竟在孙权眼里,山越地区的蛮族不但不可怕,而且很“可爱”,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山越蛮族都是吴国极为宝贵的兵源,毕竟这帮人打仗不怕死,而且服从命令听指挥,好用的很。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吴国的兵制采用的是世袭领兵,每个部将手下的军队都是私兵,所以吴国进攻不太行,毕竟太拼命的话,家底就打光了。但是防守往往非常出色,事关家底,不能不拼命啊。
而山越地区要面对的吴国将领,也基本都是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人了,比如韩当、周泰、黄盖、吕蒙、诸葛恪,甚至还有陆逊。
经过吴国几十年如一日的薅羊毛,山越地区已经有数以万计的精壮力被填补进了吴国的军队里,还有大量的人口被补充进了吴国大城市的户口之中。
而最后一个要说到的,自然就是三国之中国力最强的曹魏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曹魏在前期打好了基础,把周围的蛮夷镇压得抬不起头来,方能让后来的西晋足足“作死”了30年,才覆灭于夷狄之手。
当时,曹魏镇守的中国北方有三大蛮夷势力,分别是南匈奴、鲜卑和乌桓。他们的实力不容小觑,在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南匈奴建立了汉赵政权,鲜卑则建立了包括前燕、后燕在内的五个政权,和最后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乱象的北魏政权。
南匈奴、鲜卑、氐、羌四个胡人部族,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说过了,而最后一胡是哪个,想必不少人都暗暗在心里有了答案。但可惜的是,这一胡并不是乌桓,而是石勒的羯族,建立了后赵政权。
为什么同为北方三大族,就乌桓在最后混得最差呢?因为曹魏政权实在是太猛了。在曹魏的穷追猛打之下,北方夷狄几乎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了建立政权的能力。
比如五胡乱华后期最厉害的鲜卑势力,实际上他们在前期根本不敢挑战中央王朝的原因,也是因为,早就结结实实地被曹魏打服了。甚至后来西晋的刘琨,经常去找段氏鲜卑来帮自己攻打羯族石勒。而且段氏鲜卑的首领段匹磾(音通滴)也一直以晋臣自居,打石勒打得非常卖力,以至于石勒非常无语地对段匹磾说,大家都是胡人,干嘛要打的这么狠?
至于乌桓,那更是倒霉到了极点,因为本来它的实力是最强的,结果树大招风,被曹魏政权极其针对。
乌桓早先就在汉末“白马将军”公孙瓒的手中吃过大亏,后来公孙瓒被袁绍攻灭,乌桓也得以复兴。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不久后袁绍病死,他的儿子袁熙、袁尚逃往北方,准备与乌桓联手抗曹。
公元207年,曹操发动征乌桓的战役,在白狼山以秋风扫落叶之姿横扫乌桓,俘虏了20万人之众,张辽斩杀乌桓单于蹋顿,这是乌桓第一次遭到打击。曹操班师回归,东临碣石,有感而发,留下不朽名作《观沧海》。
公元218年,乌桓又一次蠢蠢欲动,这一次曹操没有亲征,而是叫了自己的儿子曹彰前去,再一次大破乌桓,斩首千余人,还收服了鲜卑首领轲比能。至此,乌桓再也没有与曹魏政权抗衡的能力了。
至于后来把隋朝拖死了的高句丽,曹魏也没有放过他们。公元237年,世代镇守辽东地区的军阀公孙渊,宣布脱离曹魏的控制,自立为燕王。公元238年,曹魏派出司马懿前去征讨公孙渊,一战就将公孙渊攻破。
随后,司马懿在辽东地区执行了极为严酷的镇压手段,拆掉了公孙渊的首都襄平。司马懿走后,接任司马懿的毌丘俭趁胜追击,攻破了在东北日益坐大的高句丽政权,将其王都夷为平地。这两仗下来,辽东几乎失去了建立政权的土壤,高句丽元气大伤,直到十六国后期才缓过劲来。
除了乌桓、鲜卑以外,曹魏还收拾了一下长安周围的羌族和氐族,夏侯渊“虎步关右”的称号就是通过镇压羌族和氐族而来。结果这么一位把胡人打得落荒而逃的大将,在定军山之战中却被黄忠阵斩。
这么看下来,恐怕不少人都要“同情”一下这些夷狄了,这些收拾他们的大将,哪个不是威震华夏的一代英雄?就这么被碾压,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我们说了半天,似乎漏了一胡,那就是南匈奴。不过南匈奴其实已经算是高度汉化了,汉化到什么地步呢?在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里,有个叫做陈元达的廷尉,此人身为匈奴人,却“躬耕在家”,还是一名隐士,乍一看还以为他是诸葛亮呢。
而且陈元达在劝谏汉赵皇帝刘聪时,说的话简直让人汗颜:陛下之所有,不过太宗二郡地耳,战守之备者,岂仅匈奴、南越而已哉!
这个“太宗”指的不是他们匈奴的太宗,而是庙号太宗的汉文帝,相当于是认了汉文帝为祖宗。再看看后面这个“战守之备者,岂仅匈奴、南越而已哉!”意思是说咱们要对付的敌人,可不止太宗时期的匈奴和南越。问题是这陈元达他们自己就是匈奴人,这下可倒好,“我祖宗的敌人是我自己”,这陈元达可是真拿自己当汉人了。
而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将自己的国号定为汉,这也是他们高度汉化,以至于自认为是汉朝人的体现之一。事实上,整个三国时期,南匈奴可以说是相当老实了,然而到了晋朝时,却因为看不惯晋室的倒行逆施,宣布要光复大汉。
从此也可以见到晋朝的水平有多么拉垮,竟然要让一直臣服曹魏的南匈奴人自称汉室来反抗他们,这实在是一种天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