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和亲使者到突厥克星,看长孙晟如何“一箭双雕”平外患

从和亲使者到突厥克星,看长孙晟如何“一箭双雕”平外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殷嘉豪 访问量:4796 更新时间:2024/4/2 11:12:46

长孙晟在历史上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没什么文化,却智谋超群,是隋朝著名的谋略家、外交家,也是隋朝削弱突厥势力、平定突厥外患的最大功臣;

他武艺高强,留下的成语“一箭双雕”流传至今,一生却没指挥过重大的战役,但突厥兵将却畏之如虎,称其为“霹雳将军”,后世也将其列入《名将传》;

他历仕北周、隋朝两朝,一生热衷功名,屡立奇功,深受皇帝信任倚重,生前却只做到从三品的右骁卫将军之职。

长孙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一、出身名门,武艺超群,杨坚慧眼识英才

长孙晟出身北魏名门世家——长孙家族,其曾祖父长孙稚官至北魏太傅、太师;其父长孙兕[sì]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长孙晟生于公元551年西魏末年,成长于北周,其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后三国”(北齐、北周、南陈)争雄征伐时代。在政权割据、战争不断的乱世,北周国内尚武之风盛行,贵族子弟都以骑射武艺为荣,经常在一块骑马射箭,比试技艺。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孙晟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并没有像其他朝代的贵族子弟一样潜心读书,而是从小喜欢骑马弹射。他聪明机敏,从小练就了一身超群的骑射功夫,每次和身边的贵族同伴比武骑射技艺,长孙晟总是技高一筹,从没输过。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骄捷过人。时周室尚武,贵游子弟咸以相矜,每共驰射,时辈皆出其下。”(《隋书》)

长孙晟18岁那年,开始入朝任职,起初担任司卫上士,这只是个负责宫廷巡逻护卫的小官,因为职位较低,他又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朝廷中知道他能力的人并不多,他也一直默默无闻地做着宫廷护卫的工作。

但不显山不露水的长孙晟却引起了北周权臣杨坚的注意。杨坚听说过长孙晟的骑射技艺,见到长孙晟经过一番交谈之后,发现他文韬武略,异于常人,因而非常赏识,曾拉着长孙晟的手对身边人说:“长孙郎不但武艺超群,而且多有奇谋,以后一定会成为名将。”

但其时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杨坚受到朝臣猜忌,行事小心谨慎,不敢过于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尽管非常赏识长孙晟,却并没有重用他。

二、出使突厥,大展身手,一箭双雕藏心机

周武帝病逝后,宣帝即位,杨坚以国丈身份逐渐掌握了朝政,长孙晟也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南北朝后期,崛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不断发展壮大,经常侵扰北方边境,北齐、北周为了争雄,不得不采取纳贡、和亲等策略,示好突厥,维护暂时的安定。

北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后,为了实现攻灭南陈、一统全国的大计,继续与突厥保持和亲结好策略。

公元580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请求与北周通婚和亲,周宣宇文赟将赵王宇文招之女封为千金公主,和亲突厥。

当时,北周和突厥出使、和亲等重大活动,双方都喜欢派武艺高强的人作为使者,互相比武,以显示自己的势力。早闻长孙晟骑射技艺超群的杨坚,于是派长孙晟作为和亲副使,跟随汝南公宇文庆护送公主,前往突厥送亲。

此前,北周曾有几十名使者出使突厥,但在比武中皆败于突厥部众手下,因此沙钵略可汗对北周使者一向轻漫无礼。

长孙晟一行到达突厥后,沙钵略可汗又按以往惯例组织比武助兴。他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让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钱。长孙晟不慌不忙,走上前弯弓搭箭,只听“嗖”地一声,利箭正中铜钱方孔。沙钵略可汗一看,大为叹服,从此对长孙晟极为敬重和礼遇。

送亲仪式结束后,还特意留下长孙晟,陪他游玩打猎,一直住了一年多,才恋恋不舍地送长孙晟回国。“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之,独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北史》)

有一天,长孙晟又陪沙钵略可汗游猎,正好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一块肉,摄图连忙递给长孙晟两只箭,让长孙晟把两只雕射下来。长孙晟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大雕,只接过一只箭,一边策马飞奔,一边弯弓搭箭,看准两只雕撕夺缠绕在一起的时机,只见飞箭离弦,直冲云宵,两只大雕应声而落。这就是成语“一雕双雕”的来历。

摄图见状大喜,对长孙晟更加敬重,并下令突厥贵族子弟都要善待长孙晟,跟他学习射箭技艺。

如果仅仅留下“一箭双雕”的美名,长孙晟在后人眼中充其量不过是个技艺超群的武夫。但长孙晟的野心显然并不仅仅在此。他“好奇计,务功名。”(《隋书》,他要利用自己的智慧谋略,制服突厥,解除北周的外患,实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追求。

而眼下沙钵略可汗的信任,为他施展自己的抱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于是,在逗留突厥期间,他开始实施自己的另一种“一箭双雕”术。

表面上,他除了陪同沙钵略可汗宴饮游猎,就是教授突厥贵族子弟骑马射箭。暗地里,他则借四处游猎之机,察看突厥的山川地形,了解其兵力部署,摸清突厥兵力强弱和部众之间的关系。

在和贵族子弟的交往中,长孙晟还得知,沙钵略可汗的几个叔侄兄弟虽然表面上都听从摄图的领导,但其实各怀心思,都自称可汗。他的弟弟处罗侯,即突利设可汗,因为深得人心,引起摄图的猜忌,处罗侯既担心又不满,就私下派亲信与长孙晟接触,暗地里与长孙晟结盟,想归附北周。

就这样,在作为和亲使者出使突厥期间,长孙晟不但顺利完成了和亲任务,还赢得了沙钵略可汗的信任,留下了“一箭双雕”的美名,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智慧,暗地里掌握了突厥的地形、军力、部众关系等重要军事情报;通过拉笼处罗侯,一定程度上分化、削弱了突厥势力,为实施自己的另类“一箭双雕”打好了基础。

三、上表献策,分化离间,远交近攻平外患

回国后,长孙晟把自己在突厥的所见所闻和所做的一切,都详细告诉了时为北周丞相的杨坚,杨坚听后大喜,当即升其为奉车都尉。

时隔不久,即公元581年,杨坚篡周自立,建立隋朝。新朝初建,隋文帝杨坚因忙于国内事务,对突厥有所冷落。而和亲才一年多的北周千金公主,听闻杨坚篡周建隋、故国灭亡的消息,非常悲痛,就鼓动丈夫沙钵略可汗发兵攻隋,复国报仇。

沙钵略可汗于是联手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发兵攻下临渝镇,并和其部落约定继续大举南侵。

隋文帝刚即位,国内局势不稳,面对气势汹汹的突厥联军,只好采取防守措施,一边下令修筑长城,一边分派大军驻守边境要地。

关键时刻,长孙晟出场了。

他根据自己对突厥现状的了解,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书,详细分析了突厥的军事势力和各部落的关系。长孙晟说,突厥的主要力量是沙钵略、达头、阿波、突利四大可汗,他们是叔侄关系,但面和心不和。达头可汗兵力最强,但地位在沙钵略之下,早有自立意图;突利设可汗兵力最弱,但得民心,受到沙钵略猜忌,已有背叛之心;阿波可汗首鼠两端,摇摆不定,谁势力大就归附谁。

如果强攻,他们联合起来,我们目前不是对手。最好的办法是远交近攻,离间势力强的,笼络势力弱的,让他们互相猜疑防备,削弱其势力。等若干年后,我们再各个击破,一举消灭他们。

隋文帝看完奏表,非常高兴,当即召来长孙晟计议,长孙晟对突厥的军力强弱、山川地形、部落关系了如指掌,并口说笔画,提出分化离间突厥各部落的具体谋略,隋文帝大为赞赏,全部采纳。

“帝省表大悦,因召与语。晟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上深嗟异,皆纳用之。”(《资治通鉴》)

看看长孙晟是如何运用智慧分化离间突厥各部落,并削弱其势力的——

1、离间兵力最强的达头可汗。隋朝派太仆元晖去拜访达头,以朝廷名义赐给他贵重的礼物,假装对他很敬重。在达头派使者回访时,用很隆重的仪式大张旗鼓地欢迎,礼仪待遇远远超过沙钵略的来访使者。

沙钵略听说后,果然对达头产生了怀疑,达头为防不测,开始暗地依附隋朝,二人的关系开始松动。

582年,沙钵略可汗和达头可汗兵分两路,大举入侵,一路攻城掠地,隋境告急。正当沙钵略想继续南下的关键时刻,达头可汗却拒绝进军,并带头退兵。长孙晟借机派人游说沙钵略可汗之侄染干,让他诈称后方叛乱,沙钵略担心后方有失,也只好率兵退去,隋朝之危终于解除。

2、笼络势力最弱的突利可汗。长孙晟出使突厥期间,就已经暗地和突利可汗(处罗侯)结盟,此次突厥大军来袭,朝廷封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偷偷来到突利帐中,分析形势,说明来意,重申盟约,使其归附隋朝。

3、逼反摇摆不定的阿波可汗。583年,突厥再次南侵,一次战斗中,阿波可汗被隋军战败。担任隋军偏将的长孙晟抓住机会,派使者前去对阿波说:“你和沙钵略势力相当,但每次出战,沙钵略胜多败少,你却败多胜少,这是突厥的耻辱,如果有一天沙钵略以失败为借口,想吞并你,你想想自己能顶住吗?达头现在和我们联合,沙钵略拿他没办法。你归附我们,和达头结盟,才不会受到沙钵略的怪罪和羞辱,这可是万全之策啊。”

阿波听后有些动心,就听从了长孙晟的劝说,驻兵不前,派人跟随长孙晟入朝。

沙钵略可汗以前就素忌阿波可汗,听说阿波可汗派使者入隋,一气之下偷袭了阿波可汗的后营,将其部众俘虏,并杀了阿波的母亲。阿波没有退路,只好投奔达头可汗,借兵十余万,反击沙钵略可汗,收复失地和旧众。此后,继续与沙钵略可汗作战,屡屡取胜。

“闻阿波怀贰,乃掩北牙,尽获其众而杀其母。阿波还无所归,西奔玷厥,乞师十余万,东击摄图,复得故地,收散卒数万,与摄图相攻。”(《隋书》)

经过长孙晟的一系列运作,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沙钵略可汗最终被孤立起来,公元585年,沙钵略向隋朝请和称藩、遣使纳贡。隋朝北部边境从此安定,既为南下攻陈、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又为以后唐朝彻底消灭突厥打下了基础。

四、制夷安边,突厥畏服,霹雳将军威名传

沙钵略可汗死后,其子东突厥都蓝可汗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再次进犯隋境。长孙晟继续发挥自己的离强合弱策略,建议朝廷扶持亲隋的民可汗,分化削弱都蓝可汗,最终使东突厥再次分裂,都蓝可汗后被部下所杀。

对西突厥达头可汗,长孙晟继续采取联合启民可汗、收附达头铁勒、仆骨等主要部落的方式,以夷制夷,逐渐削弱其势力,最终其部下纷纷背叛归附启民可汗,部众溃散,达头逃往吐谷浑,自此销声匿迹。

“三年,有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馀部,尽背达头,请来降附。达头众大溃,西奔吐谷浑。”(《隋书》)

长孙晟一生与突厥交往20多年,以自己的奇谋韬略,通过离强合弱、以夷制夷、软硬兼施等策略,分化瓦解突厥势力,终使强大的突厥分崩离析。

在隋朝与突厥几十年的征战中,长孙晟以他过人的计策谋略和高超的骑射技艺,使突厥对其望而生畏。当时有突厥归降的高官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隋书》)可见他在突厥的声名。

公元609年,长孙晟病逝,时年58岁。同年,亲附隋朝的启民可汗也去世,其子始毕可汗继位后,继续与隋朝保持友好关系。始毕可汗的力量逐渐强大后,隋炀帝采用大臣的建议,效仿长孙晟离间削弱其势力,引发始毕不满,615年,始毕可汗率十多万大军南侵,连下39城,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城。情急之下,隋炀帝只好向可汗之妻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谎称“后方告急”,始毕可汗才率军而退。

事后,惊慌未定的隋炀帝感叹说:“假如长孙晟还在,匈奴怎敢如此嚣张!”“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书》)——在隋炀帝心中,长孙晟智勇双全,无疑是突厥的克星。

长孙晟制夷安边,为隋朝边境安宁和促进民族融合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喜好功名地位的他,生前并没有封王晋爵,只做到了从三品的右骁卫将军之职。这可能是因为,在与突厥的征战中,他多是在幕后出谋划策,在大的战役中,他多是以偏将身份出征,没有亲自作为主帅指挥过大规模的战争。

不过,他的功名愿望在死后得到了实现。病逝后,隋炀帝追赠他为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唐朝灭隋后,沾了儿子、女儿的光,又被唐太宗追赠为上柱国、司空、齐郡王——他的儿子长孙无忌,位列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女儿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妻,史称文德皇后、千古贤后。

(参考史料:《北史》《隋书》《资治通鉴》)

标签: 长孙晟

更多文章

  • 以夷制夷有多强,李世民岳父长孙晟离间突厥,堪比卫霍百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长孙晟

    导语:突厥,作为古时一个强有力的部族,在当时也是赫赫威名,然而东突厥、西突厥都尽破败于唐朝,可想而知强唐的威能。但,全然归功于李唐却略显偏颇,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即使隋王朝的荒唐被大写特写,可终归留下了不少利在千秋的大事,突厥的衰败便是其一,主导者名为长孙晟,好巧不巧便是李世民的岳父。贞观三年(

  • 高颎为隋文帝重臣,但在立太子问题上站队错误而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怀旧历史影像馆标签:高颎

    高颎是隋文帝的宰相,也是隋朝全面建设最重要的功臣,隋文帝的重要政绩,比如平定三方之乱、建设大兴城(长安城)、括户、平陈统一、分裂突厥等等,高颎都在其中发挥了绝对的主导作用。他身居宰辅之位长达十九年,为隋文帝立下汗马功劳。而隋文帝也一直对他报以绝对信任,君臣之遇可以说本该成为千古美谈。但开皇末期,高颎

  • 得罪独孤皇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隋朝第一谋臣高颎被贬为庶人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高颎

    隋文帝杨坚统治下的隋朝之所以强悍富裕如斯,离不开高颎的辅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颎,隋文帝的政绩会大打折扣。高颎是真正文武兼备的重臣,他为帝国的未来操碎了心,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比如杨广,比如杨谅,而最不该得罪的就是独孤迦罗。当然这种得罪并不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自己能感知到的行为,而

  • 辅助隋文帝杨坚开创隋朝功臣高颎位极人臣,最后却被杨广给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高颎

    在大隋的建立过程中有一个开隋九老,他们指的是大隋朝开国的九位功臣,是清代长篇讲史小说《说唐演义全传》,评书《兴唐传》中的人物,分别是伍建章、高颎、杨林、贺若弼、鱼俱罗、邱瑞、韩擒虎、定彦平与杨素。但是这里面的人物有根据小说评书虚构的,比如伍建章、邱瑞、定彦平;还有的是根据历史人物为原型创造的人物,比

  • 宰相高颎被免职,隋朝政治的分水岭,从此由盛而衰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馆标签:高颎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在历史上像流星一样璀璨。隋朝初期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是太子之争,而太子杨勇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开国元勋老宰相高颎被免职,而失去支持。宰相高颎被免职,成为隋朝政治的分水岭,从此隋朝由盛而衰。那高颎是因为什么被免职的呢?其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一、卷入太子之争早在开皇五年(585年)

  • 高颎是杨坚建立隋朝的最大功臣,一度位极人臣,为何最终失宠罢官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高颎

    在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后周重臣的支持,这也成就了很多隋朝的开国元勋。在这些开国元勋中,功劳排名第一的当属渤海郡公高颎。从史料来看,高颎在隋朝初年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堪称隋朝建立的最大功臣。杨坚对高颎非常宠信,一度让其位极人臣,成为隋朝朝廷中的第一人,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无论

  • 隋末第一猛将张须陀:大隋最后的支柱,曾以6人敌2万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张须陀

    说起张须陀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三个部下却比他更出名: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导致他名气不大的原因,第一死的时候太早了,第二愚忠于隋炀帝,使大家印象不深刻,但是他的武力值绝不输后三者。张须陀(公元565年—公元616年),字果,弘农阌乡人,隋末大将,历任安州司马、开府仪同三司、齐郡丞、河南

  • 一代名将张须陀:秦琼曾经的顶头上司,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张须陀

    谈及古代名将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比如秦国的白起,赵国的李牧,汉朝的卫青、霍去病,他们在史书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牧比较特殊,他是支撑赵国残局的唯一良将,在隋朝末年也有这样一位名将,他体恤百姓,爱兵如子,这位就是隋末第一名将张须陀。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众叛亲离,张须陀是非常少有的忠臣良将,他胆

  • 与李靖齐名,斩张须陀,平东突厥,灭高句丽,却被武则天掘墓砍棺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早知标签:张须陀

    唐朝的军神是李靖,但是有一人与李靖齐名,并称“双李”,此人就是李勣,又叫李绩、徐世绩等;李勣家本是富豪,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但是李勣并不甘于平凡;在十七岁的时候,见隋朝天下已经大乱,就近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但是李勣这个人是没什么节操和底线的,建议翟让去劫掠运河上的商旅官运船只,有钱就不缺

  • 一己之力,难挽天倾——张须陀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领域标签:张须陀

    唐朝的开国名将中,首推二李(李靖和李世勣),然而在隋朝末年的风云之中,李靖也只是一个后辈,李世勣更是多次战败被俘虏,不是经历风雨怎能成长,那时候的天下,是李世民征战四方,是窦建德威震河北,是李密称雄瓦岗。纵使各地纷纷怀有异心,想要建立一番皇图霸业,也终究有忠诚于隋朝之人,为杨广四处奔走,扑灭流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