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作为北齐的第一位统治者,在他统治北齐的前期,励精图治,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他登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过程中,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是遭遇到了许多的阻碍,而大部分的阻碍主要来自于当时的勋贵,他们之所以反对高洋称帝,也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
高洋对于当时的霸府还没有完全掌控。
高欢在拥立元善见成为统治者之后所建立起来东魏政权,所实行的统治被称之为霸府统治。在霸府统治的模式下,高欢既可以通过利用元魏的皇室人员来对于国家进行管理,从而稳定当时国家的社会统治,同时又能够通过这种傀儡的方式将国家的政治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霸权政府设立在晋阳,而高欢保证自己统治的方式是主要依靠霸权政府的军事武装力量来对当时的都城邺城进行威慑,从而确保东魏的皇室朝廷所实行的各项政治措施都是在自己的意志之下进行的。
这样的霸府统治虽然在实行的过程中比较简单便捷,并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成效,但是却需要依靠高欢本人的威望和才能进行管理和控制,没有明确的各项管理制度来维护霸府统治的正常运行。这种霸府统治模式下,高欢与手下的勋贵们实际并不是封建统治下的主仆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部落联盟的首领与各部落的首领之间的一种关系,这些勋贵之所以愿意一直追随着高欢,也是因为高欢本人的人格魅力和各方面的才能,已经当时高欢在社会中的威望。
在高欢之后继任的高澄,自然不能直接继承高欢的这种威望,传统的尊卑有序的关系依旧没有形成的情况下,高澄只能建立自己的威望,从而保证霸府的权力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当时的高澄只能利用颍川之功来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威望。在后来高澄准备进行禅代的时候,却不幸遭遇刺杀而亡,继任者没有被确定下来,就使得东魏的这种传统的继承制的关系被打破了。
高洋第一次进行禅代行动是在武定八年的三月,当时距离高澄被刺杀身亡才过了半年多的时间,这也就说明当时高洋掌握霸府统治的时间也在半年左右。当时高澄作为高欢的世子,在高欢有利的辅助之下,经过大约对霸府十年左右的管理时间之后,对于霸府的管理依旧不够稳定,霸府中的勋贵还经常对于高澄进行反叛逼迫,由此可见,当时霸府之中的勋贵们是很难被驯服的。在平定霸府的半年之后,高澄想要进行禅代,却还是需要借助功勋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当时的高洋在高澄遭遇刺杀身亡之前,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人,他在社会中既没有一定的声望,也几乎没有建立过大的功勋,因此高洋要想真正的掌握霸府的统治权力,让北镇中的勋贵们自愿臣服与他,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相比高澄来说,高洋的各种条件更是对他进行禅代更加不利。虽然霸府在经过高氏家族的长期管理之下,对于霸府的统治权的确定比较容易,高洋也凭借自己是高氏后裔而轻松的获得了霸府的统治权,但是拥有了统治权并不代表就能够让本就桀骜不驯的勋贵们对于他进行真正的臣服。
面对这种情况下的霸府统治,如果高洋能够像高澄一样,通过慢慢经营的方式,逐步在霸府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或许能够获得霸府勋贵们的真正支持和臣服,但是成为统治者的高洋,企图通过自己手中的最高统治权力来对于这些勋贵们进行直接的打压,用强权逼迫他们臣服,这自然就会引起这些勋贵们的反抗之情,勋贵们自然也就反对高洋的统治,阻止高洋称帝。
高洋称帝对于北镇勋贵集团的统治产生冲击。
高欢设置霸府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霸府,将国家的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东魏的皇室集团只是自己间接进行国家统治的傀儡,由此使得霸府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在霸府的权力统治中,北镇集团是主要的权力掌控力量,他们在整个的霸府统治者占据着主导的位置,霸府当中的汉族人员大都是文官,相比较北镇的武官为主的情况来说,汉人只能在其中处于一个从属的位置。同时,相对于统治的汉人群体来说,北镇集团属于一种外来的势力,双方必不可免的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北镇集团对于汉族群体都是采取严格的监视的,这种情况下,汉族集团的势力很难发展起来。虽然当时的晋阳作为霸府的所在地,大多数的政务都是由汉族人来进行管理,但是从根本上掌握政权的还是北镇集团势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高洋成为统治者,那么霸府的政权则会被转移到统治者手中,北镇集团中较为灵活的统治方式就会因为需要维护皇权的统一而被束缚起来。高洋成为最高统治者之后,汉族人民和北镇集团都成为皇权统治下的一部分,北镇集团再无法掌控过多的政治权力,也无法对于汉族的权力集团进行监管。同时,高洋能够称帝,主要的支持力量还是汉族集团,所以高洋更加的信任汉族人民,再高洋称帝之后,汉族集团自然就能够借助高洋的权力提升自己的地位,汉族集团的势力也讲究逐渐的强大起来,这对于北镇集团是不能够容忍的,因此北镇集团中的勋贵们自然就反对高洋称帝了。
高洋称帝会降低北镇勋贵的地位。
东魏时期,霸府凭借自己的权力中心的优势,北镇集团的勋贵们获得了崇高的位置,得到了许多的权势,充分的满足了勋贵们渴求权力和利益的心态。他们的地位本就很高的情况下,即使高洋称帝,他们也很难在地位上再次进行过高的提升。但是在高欢统领霸府的时候,虽然高欢是实际的掌握权力者,但是名义上他只是东魏的丞相,还是属于东魏的臣子,这就与当时同为一品官的勋贵们在东魏的地位相差不大。根据李百药在《北齐书》中的记载:“且尊王 ( 即高欢) 平昔见与比肩,戮力同心,共奖帝室,虽复权势参差,寒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由此可见,当时的北镇勋贵们虽然从属于霸府的管制之下,但是在东魏获得的权力和地位与霸府的领导者是相同的,这样北魏的勋贵们自然乐于接受。
同时,由于高欢与霸府中的北镇勋贵们属于一种类似于联盟首领和部落首领的关系,李延寿在《北史》中记载的“以黑毡蒙七人,欢居其一”也体现出他们之间并非是尊卑关系,因此他们在礼仪方面属于平等地位的,高欢能够成为霸府中北镇勋贵们的统领者,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霸府中的勋贵们对他的主动支持。
而高洋一旦称帝之后,在君权至上的统治模式之下,霸府与其统治者之间所存在那种比较平等的关系就会被打破,勋贵们对于统治者必须要无条件的服从和支持,地位也就相比之前与领导者同级转变为领导者的臣子,北镇勋贵与霸府领导者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君臣关系,对比之下,北镇的勋贵们自然就能够知道自己的地位实际上是下降了的。高洋的称帝会造成勋贵的地位下降,勋贵们自然不愿意让高洋登基称帝,自然就会在高洋称帝的时候站出来激烈的反对他。
由于受到勋贵们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北镇集团的势力过于强大,高洋在登基之后,最终还是只能向勋贵们进行一定的妥协,虽然霸府集团的统治势力被瓦解,但是霸府当中的掌握主要军事力量的部门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独立于尚书机构之外,此时的北镇勋贵仍然掌握着国家的主要的军事力量。同时高洋还将霸府中的北镇勋贵和汉族人员按照民族进行了区分,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地区,这就使得当时的北镇勋贵与汉族势力之间产生了地域方面的对立,双方更加难以融合发展,也为日后北齐的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虽然北镇勋贵们对于高洋称帝的强烈反对给高洋的登基之路增添了许多的阻碍,但是高洋却仍然是名义上霸府的权力掌控者,在高洋坚定信念进行禅代的时候,即使是掌握霸府主导权力的北镇勋贵也是无力阻拦的,由此高洋登基称帝之后,也开启了北齐国家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李百药,《北齐书》李延寿,《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