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积弊已久的东晋注入一剂强心针,“盗国者”刘裕的艰辛复兴之路

为积弊已久的东晋注入一剂强心针,“盗国者”刘裕的艰辛复兴之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海春 访问量:3789 更新时间:2024/2/13 19:09:02

刘裕,一手终结东晋政权的北府军义士;篡夺司马氏百年江山的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之后。背负“盗国者”之名,刘裕建立的刘宋一平南方,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与北魏划黄河为界,“气吞万里如虎”;同有谋逆之心,刘裕武过曹丕,志高司马炎。可惜最终输天半子,刘裕倒在北伐前期,华夏大地的统一也再度遥遥无期。

一、从戎讨贼,乱世博名

西晋末年,司马皇室陷入内乱,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大敌的塞外游牧民族趁机崛起,夺取汉族的北方土地,并在上面建立政权,在他们之中,以氐族建立的前秦和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最为强盛,曾统一过整个北方,威胁南方晋朝。

“永嘉南渡”后,不断有北方汉民南徙,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都城建康,这些贫苦流民逐渐汇聚到广陵和京口,在流民帅的组织下成为武装军队,以防御异族南下,这就是“北府军”的由来。刘裕从起家到篡晋,依靠的都是这支军队。

刘裕在北府军中颇有声望,并不是所谓的西汉诸侯王之后,而是实打实的身先士卒和军功。隆安三年(399),有着“中原海寇之始”称号的孙恩在三吴地区作乱,刘裕与之鏖战三年,“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逼迫其兵败自杀,为自己博得头名。

从元兴元年(402)至义熙十一年(415),刘裕率军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东晋朝廷此前无力掌控的地方割据豪强。义熙十二年(416)正月,统一南方的刘裕在推辞太傅、扬州牧等官衔殊荣后,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二十二州,加公中外大都督。

二、匡复社稷,功施天下

刘裕以匹夫挺剑,投身军旅之时,东晋政权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外不能兴兵北伐收复失地,内难以抗衡拥兵自重的割据豪强,权臣桓温、桓玄父子都有篡权夺位之心,前者威逼朝廷为自己加九锡之礼,欲效仿王莽故事;后者直接掳走晋安帝,建立桓楚政权,两人彻底撕下晋朝最后一块遮羞布。

诚然,刘裕也有篡晋代宋,弑杀晋安帝、晋恭帝的人生污点,但也难以掩盖其比肩魏武之功。元兴元年(402),皇权代表司马元显与地方豪强桓玄展开激烈厮杀,桓玄大破之,挟大胜之余威掌控朝廷。刘裕暂投桓玄帐下,不过是虚与委蛇,此后灭了桓玄的正是他本人。

直到义熙元年(405),东晋朝廷才平定桓氏之乱,其中,晋安帝司马德宗两度被废后又复立,皇帝颜面尽失,刘裕则一跃而上成为东晋举足轻重的人物。此时的刘裕没有急切篡位,而是将朝堂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没有居功自傲,反倒是屡屡推辞封赏,因此被视作“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执掌朝政后,刘裕开始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瞩目的便是打击门阀了。针对“东晋乱不乱,门阀说了算”的现状,刘裕陆续通过“土断”、重用寒士、整顿吏治等方式,坚定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刘裕对在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科举制度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他重新用“策试”来选拔官员,后续的南朝政权基本继承此法,共同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兴起消除阻碍。

三、定乱代兴,盖代雄才

在稳定自己的基本盘后,刘裕决定实施自己再统南北的野心。

义熙五年(409),刘裕北击南燕,尽杀南燕鲜卑族王公,收复原西晋的青州地区。

义熙八年(412),荆州刺史刘毅骄纵跋扈,刘裕将其击败,又在荆、江州轻徭薄赋。

义熙九年(413),刘裕成功灭谯蜀、取汉中。

义熙十一年(415),刘裕亲自讨伐在荆、扬二州拥兵自重的晋宗室司马休,最终完成了对南方的控制。

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将手伸向关中,次年攻陷长安,灭亡后秦。

就在刘裕打算继续北上和北魏扳手腕的时候,京都建康传来噩耗——刘穆之去世,于是刘裕放弃北伐。如果把刘裕比作曹操、刘备,那么刘穆之就是他的荀彧诸葛亮,刘裕委以腹心之任,刘穆之亦竭节尽诚,刘裕南征北战如此顺利,离不开刘穆之坐镇建康提供助力。刘穆之的去世,不仅使得刘裕缺少了一位重要谋主,更要命的是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宵小之辈,刘裕必须得亲自回去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不过刘裕前脚刚离开长安,后脚长安就内乱了,趁此绝世良机,胡夏国主赫连勃勃率军夺取长安,东晋损兵失将。好在潼关还在,东晋终于将战线推进到了黄河沿岸,“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有了这份无人匹敌的功绩,刘裕称帝已经是不可阻挡了,但生老病死这一人之常情却再次成为中国大一统的“罪魁祸首”。

“平灵宝于旧楚,定刘毅于荆豫,灭南燕于二齐,克谯纵于庸蜀,殄卢循于交广,西执姚泓而灭后秦,盖举无遗策而天下惮服矣”,刘裕北伐,成功夺回大部分故土,保全了华夏文明,“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可惜刘裕并不是那个天命所归之人,就算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也没能逃过生老病死,在其入土后,南北朝又对峙了百年,直到隋文帝杨坚才完成了一统的壮举。

标签: 刘裕

更多文章

  • 刘裕如何一步步掌控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姜权标签:刘裕

    南北朝时期,各个地方割据,局势混乱。刘裕作为一个有野心的人物,看准了荆州的重要性,开始了自己的争夺之路。第一步:平定桂阳刘裕在荆州的争夺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桂阳。桂阳是当时荆州的一处重要基地,是一个政治、军事、经济都十分发达的地方。为了能够顺利掌控荆州,刘裕必须先将桂阳平定。刘裕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

  • 此人是刘裕最好的朋友,如果没有去世,或许刘裕可以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敢飞得太远标签:刘裕

    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就是刘裕;此人是南朝宋的建国君王,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可以说是战友刘穆之。他们两个人同时起兵,一起进行北伐,彼此都是对方最信任的人。刘穆之掌握着军队的多种军务,当刘裕在前方作战时,他是刘裕强大的后盾,管理着后方的各种事情,还要给刘裕出各种作战策略,两个人配

  • 刘裕临死前托孤,为何4位托孤大臣在皇帝死后还是把幼主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提到的“寄奴”就是南朝刘宋武帝刘裕。刘裕从一个卖草鞋为生的贫民逆袭成为刘宋的开国君主,一生堪称传奇。刘裕在东晋时期平定内乱,统一南方;对外收复失地,拓展疆域。在其称帝后止戈息战,重视

  • 刘裕已经掌握大权,却还是灭了司马懿后人满门,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刘裕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如果说哪个朝代最让人感到无语和厌恶,司马家建立的晋朝一定位列三甲。从司马懿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曹魏大权到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被杀,一共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大地硝烟弥漫,战火不断,朝廷内部由世族把持,腐败不堪,外族入侵,生灵涂炭,惨不忍睹。东晋时期,北府军

  • 西晋初立:有人谓司马篡魏,后嗣亦为刘裕篡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刘裕

    西晋初立:有人谓司马篡魏,后嗣亦为刘裕篡华夷混杂,宇宙腥膻,这是我国历史上,向称为可悲可痛的乱世。其实,华人非特别名贵,夷人非特别鄙贱,如果元首清明,统御有方,再经文武将相,及州郡牧守,个个是贤能廉察,称职无惭,就是把世界万国联合拢来,凑成一个空前绝后的大邦,也不一定就是难事,且好变做一大同盛治了。

  • 气吞万里如虎-大器晚成的刘裕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刘裕

    刘裕是谁?相信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国人都不一定知道。但此人的的确确是一代雄主,辛弃疾曾有诗云:“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他。刘裕在东晋末年,以平民之身从军,平定叛乱,剪灭群雄,最终建立了刘宋王朝,是为南北朝时期南朝疆域最大的政权。只可惜天不假年,如果刘裕能够多活几年,收复北方失地应该不是

  • 两朝风云刘裕攻陷长安后得而复失,刘义真是其中罪魁祸首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刘裕

    刘裕率领大军攻占关中长安,平灭后秦,是东晋建立以来北伐最大的成果。在刘裕之前东晋朝廷的掌权者有过屡次北伐的经历,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不要说占领长安这种政治上极具象征的大城,即便是将军队开到旧都洛阳附近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可以说刘裕占领长安是他此生最为巅峰的时刻,也是南朝军事上对北朝最具战略优势的

  • 一个因整容变得美丽才成为南梁萧衍的妃子,整容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萧衍

    一个因整容变得美丽才成为南梁萧衍的妃子,整容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跟着韩剧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世界各国女性对漂亮的寻求,据统计,每年各国参与整容的比率越来越高,有时是百分之八十的份额。自古以来就有人说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殊不知,王源之,即是一个由于整容后变得漂亮才变成南梁萧衍的妃子,后又荣升为

  • 梁武帝萧衍的贵嫔,生下来便带“紫气”,诞下太子却做不了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萧衍

    丁令光(484—526年),萧衍谯国(今安徽亳州)人。父亲丁道迁官至兖州刺史、宣城太守,世代居住襄阳。传说丁令光出生之时,有神光照室,紫气弥漫。而且丁氏年少时勤于劳作,夏日常与邻女月下纺织,诸女都被蚊虫叮咬,但丁氏毫无所觉,诸女视她为奇人。她的左臂上曾有颗红痣,治疗多日未见退去,当她嫁给萧衍后,这红

  • 郢城齐军是被萧衍军击败的吗?其实不是的,齐军失败完全是因为他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萧衍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朝代更迭不断;光南朝就先后出现了四个帝王;其中前两个同宗同族,都是汉朝萧何的后代;在南朝梁替代南朝齐的过程中,两军在郢城有一场战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战斗的结果是梁军大胜,从而为南朝梁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上都说梁军大胜的原因是大军实力雄厚、人心所向,加上指挥者战法得当;后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