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其中的萧何有何过人之处?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其中的萧何有何过人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趣读屋 访问量:4169 更新时间:2024/2/14 20:11:08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萧何排名首位,由此可见萧何的过人之处。

刘邦自己也说过:

“供应粮草、招兵买马、安抚百姓、治理地方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深谋远虑我不如张良。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关键是得他们三人之助也。”

萧何、张良、韩信三人,一个在巩固后方、居中调停,使刘邦没有后顾之忧;一个在前敌指挥打仗、战无不胜,使刘邦开疆扩土;一个常伴刘邦左右,使刘邦决策正确,不犯错误,刘邦不得天下,谁能得天下?

作为西汉开国元老、首席功臣,萧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他都有哪些不同凡响的才干和表现呢?我今天总结如下:

第一、萧何拥有超凡脱俗的识人之能,能够发现乱世英主和发掘出一代名将。

萧何刚刚结交刘邦的时候,可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什么攀龙附凤。刘邦当时一事无成,还经常打架斗殴、触犯律法,全赖萧何的庇护,才得以平安。后来,刘邦当上了一个小亭长(相当于乡镇干部);而萧何担任的职务是沛县功曹掾(相当于副县长)。

刘邦由于大大咧咧,办事漏洞百出,每次都是萧何替他周旋,他才没有被撤职查办。

刘邦四十多岁了,才当上了当时最底层的小官,而萧何最早就发现了刘邦的领袖气质,坚信他总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所以说萧何眼光之锐利,真的是前无古人了。

刘邦他们起义的时候,萧何极力推荐刘邦担任首领。

另外,萧何还发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把韩信从一群低级军官中挖掘出来,推荐给刘邦,让韩信担任了最高军职大将军。这也是刘邦建立西汉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萧何精明强干,具有卓越的领导组织能力和建设巩固根据地的能力。

刘邦进取关中,萧何留守汉中,他全力以赴,征集兵源、筹备粮饷,确保了刘邦在前线的作战所需。刘邦攻下关中,东出函谷关,与群雄逐鹿中原。刚刚占领的关中地区疮痍满目、百废待兴,萧何进行了一些列的治理整顿。萧何在此地辅佐太子刘盈建立宗庙、社稷、宫室,设立地方政权。萧何对刘邦所攻取的地方都治理的井井有条。

可以说,刘邦在前方开疆扩土,而占领区的治理巩固,却毫无疑问应该归功于萧何。也正是因为后方的巩固,保证了充足的军需,刘邦才得以在前方一心向前,后顾无忧。

西汉建立以后,萧何奉命整理秦代法律,废除了其“夷三族、连坐法”等苛刻的法令。“取其宜于时者”,制定了《九章律》。

第三、萧何高瞻远瞩,政治智慧杰出高超。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咸阳,将士们纷纷到秦朝的仓库里攫取财物。萧何对秦朝的财物无动于衷,独自一个人进入丞相府,御史府,将秦朝的法律、政令、地图、档案等重要资料全部清点接收,并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使刘邦了解了天下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等,为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萧何的政治智慧还体现在善于明哲保身。大家都知道,汉初黥布、韩信等诸侯王谋反,使得大汉狼烟再起。刘邦也为此绞尽脑汁,神经兮兮的,对萧何也是疑虑重重。

刘邦带兵讨伐黥布期间,不断派人回京打探萧何的动向。萧何的民间威望本来很高,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只好以搜罗美色、强买民田来自污,搞得民怨沸腾。刘邦知道萧何威胁动摇不了自己的皇位了,这才对萧何放心。萧何也因此得以善终。

所以说“伴君如伴虎”,这是封建社会的规律。萧何即使和刘邦关系再铁,也不能抗拒这一规律。因为,萧何功高盖主、望高震主。对此,萧何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萧何如果没有大的政治智慧,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第四、萧何为人慷慨大方,对朋友喜欢雪中送炭,具有高大的人格魅力。

刘邦有一次带一批民夫到咸阳赴徭役。刘邦本地的朋友们纷纷解囊赠送路费。一众朋友每人送刘邦300钱作路费,而萧何却送了500钱,刘邦感激不尽。

刘邦征讨诸侯王叛乱,萧何又拿出了大部分家财,支持军需。刘邦对此十分欢心。

第五、萧何不计前嫌,虚怀若谷,做到了任人唯贤不唯亲。

萧何与曹参有矛盾,但是萧何在临终之际,依然向汉惠帝推荐曹参继承他的相国之位,真正做到了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

萧何(?~前193年)身为相国,提倡简朴,依法办事而又廉洁自律。被百姓称颂曰:

“萧何为法,明若画一”。

萧何坚持郡县制,协助刘邦剪灭韩信、陈豨、英布等地方割据势力,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萧何的慧眼识珠,还创造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了色彩,那就是:萧规曹随!

标签: 萧何

更多文章

  • 背信弃义的萧何,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萧何心中的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萧何

    前言:世人皆知,刘邦统一天下,离不开三个人的帮助,韩信、张良、萧何,他们三个人各自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被称为汉初三杰,共同辅佐邦夺取了天下,我们就是看一下一心为国为民的萧何。入城后并无贪乐,先存书籍刘邦攻破咸阳后,见到了咸阳宫殿的奢华,当时的军队大多都是穷苦出身,哪里见得这种富丽堂皇,将士们都得意忘

  • 萧何有一后人,生前一心要当和尚,晚年混的没饭吃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萧何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从杜牧的诗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南朝佛教是非常的兴盛的。南北朝时期,不光民间的佛教大盛,而且还受到皇帝的推崇,南朝的皇帝梁武帝萧衍(萧何的后人),不光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吃斋念佛的,极力倡导发展佛教的皇帝

  • 韩信被处死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仰天长叹:终不负天下苍生!

    历史人物编辑:刘懿凡凡标签:萧何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作为开国功勋而名留青册,被奉为“神帅”的,韩信无疑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存在之一。萧何,作为韩信的伯乐,既成就了韩信,又毁了韩信,韩信死后,萧何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世人对韩信一生的评价。如果要解读韩信一生,那么一定离不开一个人,那个改变了他一生

  • 萧何最终能够得以善终,确实让人很佩服,原来是因为这些?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萧何

    很多熟悉历史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身为帝王,因为权力很大的原因,基本上不允许有人能够越过他们的权利,所以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最终也很难善终,比如在刘邦时期他在做上皇帝,尤其是晚年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曾经有很多跟随他的人都没有能够得以善终,都被他杀死了,还是以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让人很疑惑的就是萧何

  •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萧何

    表面上看,是萧何害怕失败牵连家人,遭到灭族;深度追究的话,则是萧何能力体系有限,驾驭不了刘邦的那些好友。一、萧何是书生,害怕牵连家人俗话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意思就是他们太过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缺乏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勇气,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萧何就是这类人。萧何在沛县相当有影响力,一度还有到咸

  • 本是刘邦上司的人才萧何,因何会甘愿奉刘邦为主?

    历史人物编辑:莹莹美食记标签:萧何

    他在年轻的时候,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才能,在王朝内部担任一定的官职,他自身有着许多的优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极深,而且他的性格非常好,善于与人进行沟通与交往。无论从哪一点来看,二人都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而且当时刘邦从官职上来看,还是他的下属,当时刘邦因为还没有定性,以至于在生活中时常招惹各种麻烦,每次都

  • 刘邦称帝后打击开国功臣,萧何功高盖主,为何能够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萧何

    刘邦称帝后,大肆抨击开国功臣,萧和恭大如天主。为什么他的结局很好?.因为开国国王首先看到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政权是否稳固,是否受到威胁。那么当权的萧何是如何独善其身的呢?1、萧何是刘邦的上司,也是刘邦的恩人萧何和刘邦是老同乡,都是沛县人,只是萧何比刘邦更早入朝做官。萧何任沛县大夫

  •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像萧何这样的人还有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萧何

    咱们常说成也萧何败萧何,那么历史上还有哪些人也是如此呢,小编就来盘点下。第一位,庞涓,此人跟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可是说是正经的师兄弟,按理说两个人应该互协互住,共图大业,可是庞涓呢,先出道,身居高位后,想着师弟还没着落,就派人请孙膑,孙膑来了以后,那才能比他还高一截,就嫉妒了,然后就献谗言,把孙膑

  • 霍去病与匈奴作战6年,匈奴人为他写了一首诗,道尽辛酸泪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霍去病

    自从匈奴这个强国诞生在大草原上的第一天起,它就与中原王朝爆发了接连不断的战争。从秦朝到西汉中期,这场战争被推向了高潮,最初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杀敌十万夺取700里的河套地区,匈奴被打得没了脾气,胡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蒙恬也被秦二世胡亥下诏处死,匈奴人乘此时机回到河

  • 霍去病:年少轻狂,却有天纵之才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霍去病

    霍去病在17岁的少年正当时,打出千秋功业,万里江山。有一次,汉武帝问“要不要学兵法?”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不治学古兵法。”,用现代话讲就是打仗是随机应变的事,学死板教条没有用处。就是这么的狂,感觉长安城都容不下他的抱负。于是,他干脆率领八百名轻骑,深入大漠,长途夜袭匈奴,最后是歼敌两千,军队全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