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4岁的孔融会让梨,16岁的孔融会让什么,结果名声大振

4岁的孔融会让梨,16岁的孔融会让什么,结果名声大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七秋往事 访问量:4521 更新时间:2024/2/16 0:53:46

说起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就连少儿蒙读物《三字经》里都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话语。

东汉晚期,山东曲阜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七个人像葫芦兄弟一样团结友爱。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端来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吃。哥哥们就让六娃孔融七娃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就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后很高兴,心想:别看孔融这孩子才刚刚四岁,还真懂事,知道要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呢。

于是,他就故意问孔融:“盘子里那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挑个大的,反而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不然的话,哥哥们背地里会揍我的。”

爸爸听了,又问:“七娃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他又打不过你。”

孔融说:“你可不知道啊!七弟是妈妈的小心肝,谁都惹不起。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孔融这么一说,恍然大悟,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不过,孔融的梨并不是那么好吃的,有个哥哥因为吃了孔融让的梨,思想中了毒,十几年后死于非命。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社会矛盾非严重,结果就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中常侍侯览因为和俭有死仇,就让朱并上书检举说,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成朋党,企图危害国家。

于是,灵帝便下诏,要逮捕张俭,有消息灵通人士赶紧给张俭报了个信,张俭一听,吓得撒丫子就跑。

因为走得匆忙,张俭没带什么钱,只好到处找朋友蹭饭。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招待他。

张俭和孔融的三哥孔褒是好朋友。于是,在路过曲阜的时候,张俭就去投奔孔褒,打算混几顿饱饭,要点盘缠。

但是很不巧,孔褒不在家,接待张俭的是年仅16岁的孔融。张俭因为孔融年幼不想告诉他实情。

但是,孔融很聪明,也很自负,他看到张俭神色慌张,知道他这是在外面犯了事来投奔哥哥,就自作主张留下张俭。

张俭在孔家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不安全,就找了个机会和孔融告别后,又逃到别的朋友家去了。

可是,天下没有不通风的墙,最终孔融收留张俭这事还被人发现了,官府就将孔褒、孔融抓了起来。

按照当时的法律,窝藏钦犯是要被处死的,但这个罪名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负责此案的官员陷入了沉思。

孔融见状,就说:“接待张俭并把他藏在家中的,是我孔融,我哥哥根本不知情,应当由我坐罪。”

孔褒一看弟弟这么上路,就争着说:“我和张俭事好朋友,张俭是来投奔我的,不是弟弟的罪过。”

负责此案的官员就征求孔家的意见。这时,孔父孔宙已经去世了,孔妈妈就说:“我是孔融的监护人,其罪在我。”

一家母子三人,争相赴死,官府不能裁决,就上报朝廷。灵帝听说,小时候孔融让过梨,就下诏将孔褒杀死抵罪。

所以说,孔融的梨可不是白让的,孔褒因为受这种兄友弟恭思想毒害,长大后白白丢了性命,反而成全了孔融的名声。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老蚌生珠,东汉末年·孔融《孔北海集》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孔融

    与辜端书老蚌生珠老蚌出明珠东汉末年·孔融《孔北海集》(又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魏书·荀尨传》)【原文】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今译】东汉时期的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韦端有两个儿子,分别名为韦康和韦诞。韦

  • 孔融的儿子,九岁时说了八个字,成为千古绝句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大家全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孔融小的时候,长大后的孔融同样优秀,德才兼备,孔融是三国的名士,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孔融作为三国的名士,有建安七子之称,而孔融也是出自名门之后,他是孔子的第20世孙,孔融作为名门之后,德才兼备这是肯定的,古人非常重视德的发展。勤奋好学的孔融官做到北

  • 世人只知孔融让梨,大为赞赏,却不知孔融后来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孔融

    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历代王朝人才辈出,“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是我国历代王朝写的史料记载,才能让数千年后的我们能够了解当时的故事,也能从当时的故事里有所收获。所以从小的时候起,我们就会学习很多历史悠久的名人事迹,以此来教育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

  •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孔融

    从小就知道让梨的孔融,最终被曹操杀害了,而且他犯的还是被灭了族的那种重罪。孔融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呢?这就不得不从孔融的为人说起,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标准的儒家弟子,他把仁义孝道看的也比较重。三国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已令诸侯。这时候拥护汉朝皇帝的有识之士,王公大臣,也全部投靠到了曹操这边来,这些人

  •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进入职场后结局如何?为什么是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孔融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青州刺史孔融只身出奔已迁都许昌的汉献帝。此时,汉献帝已依附于曹操。初入职场,孔融向曹操推荐了一个不靠谱的愤青——祢衡。念孔融是个难得的人才,曹操并没有责备他。公元200年,曹操欲与袁绍大战,孔融坚决反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赢得了官渡之战的全胜。在整合后宫时,

  • 误解千年的孔融:不孝、无才、残忍、口舌之徒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孔融

    孔融是历史上的名人,他出名极早,“融四岁,能让梨”就出自大部分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本被记载在《后汉书·孔融传》中,后被李贤编撰成《融家传》,南宋教育家王应麟又把它引入《三字经》中,他的故事也随着这本书在我国流行了近千年的时间,孔融也就成为了国人中“谦让”的道德模范。不过,这个

  • 你单知道孔融给哥哥让梨,却不知道孔融他哥哥还了孔融一条命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文章鉴赏标签:孔融

    孔融是三国时代的大名士,孔子的后人,建安七子之一,很有才华。在三国天下大乱的时候,曾经为北海相,手下有猛将太史慈。后来他入朝为官,因为对曹操傲慢无礼,被曹操找了个借口以“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的罪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作为一代名儒,文章写的好,也擅长诗歌,但是在三国乱世这个时代却不是给他们这些文

  •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孔融呢?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孔融

    提起孔融应该大家都知道,尤其他小时候的孔融让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后来竟因为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杀,那么,曹操杀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孔融为孔子的后代,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世孙也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而且他四岁就开始让梨,也是一个大名人,而曹操之所以一定要杀了他

  •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孔融一家?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孔融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一代枭雄,在历史上曹操都是非常厉害的。可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述成了“汉贼”。不过对于曹操是不是汉贼,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历史上的人对曹操评价不一。不过曹操的能力毋庸置疑。曹操的一生都是雄才大略的,只不过最终的曹操没有看到天下统一,同时最终的三国赢家也不是曹氏宗亲,反倒是了

  • 曹操为何杀孔融?《魏氏春秋》揭开真相,难怪没有人敢替孔融鸣冤

    历史人物编辑:王飞爱生活标签:孔融

    一、曹操为啥杀孔融?孔融可谓三国另类名人,小时候依靠“孔融让梨”,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奈何悲催的是,孔融除了小时候这件事外,还有啥事?在大部分人的认知内,几乎就直接跳到他五十多岁时,被曹操所杀了!所以孔融这模式,也算是“知头道尾”的另类解读。曹操顶着一张“大白脸”的年代,所谓“坏人眼中的坏人,必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