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记载孔融:“融三岁,能让梨。”孔融也因为三岁让梨的故事成为现在教育小朋友要尊老爱幼的范例。但是却没有给我们讲长大后的孔融是什么样的,其实孔融的结局不是特别好,具体人生轨迹跟搜史君一块来了解一下吧:
成名并非“让梨”而是救哥哥
孔褒(孔融的哥哥)朋友张俭因为触犯了权贵,受到权贵的追杀,逃到了孔褒家里,恰好孔褒不在家,孔融便收留了张俭,替张俭躲过一劫。
后来官府知道,是孔融和孔褒俩兄弟包庇了张俭,于是二人都被逮到监狱,到监狱孔融主动揽罪,说是自己收留的张俭,和哥哥孔褒无关,希望官府放了孔褒,自己去赴死,虽然最后还是没能保住哥哥孔褒,但是因为此事,孔融也有了极大的名气,一条橄榄枝正在向孔融抛去。
汉朝没有科举,当官是通过“乡举里选”产生的,考试为辅。当地官吏看到孔融孝贤,推举孔融做了御史令。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牙尖嘴利的孔融不甘受辱
孔融十岁那年跟随父亲到洛阳,他先于父亲一步去拜访当时名士李膺,门客看到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准备赶走,但是孔融自称是李膺的亲戚,门客也不敢怠慢,急忙去通传,李膺问孔融和他有什么关系,孔融说:“您姓李,是老子的后代,我是孔子的20世孙,孔子向老子请过学问,这样看来,我们相当于是世交了。”
李膺的门生陈韪非常不服气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变聪明。”讽刺孔融以后不会有大作为,但是孔融反齿相击:“那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啊”弄得陈韪很尴尬。孔融牙尖嘴利,看到什么不合心意,就直说,也不去考虑后果。
讥笑曹操,一步步惹怒曹操
曹操攻打邺城,曹丕喜欢上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于是曹丕请曹操将甄宓赐给他。
看到这个现象,孔融就给曹操写信:“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懂,于是问孔融这个典故从何而来,为什么自己没不知道这个典故呢?孔融说现在的情况不正是这样吗?这就相当于拐弯骂曹操。
曹操爱才没错但是却一次次的受到孔融的讥笑,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恰好孔融的一个不合时宜的言论传到了曹操耳中,曹操借题发挥杀了孔融。
“父母子”论
孔融曾经跟好朋友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亲和儿子有什么亲情呢?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那就是情欲上头的产物,母亲和儿子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就像水杯和水一样,只要水倒出去了,水和杯子就没有关系了。
这个言论放到现在也有点让人惊讶,这下就让曹操抓住了把柄,汉朝人们普遍重视“孝”,孔融也不例外,结果却最后以“不孝”的罪名被处死,挺讽刺的,曹操为了解心头之恨弃尸,并且诛孔融全家。孔融有着名士的傲气,他的傲气在于将自己看不惯的事情直言不讳的说了出来,一点也不考虑后果,名士的傲气有了,但是命却没了。
还有一个谣言说孔融弑母,但是孔融并没有弑母是因为曹操诛了孔融全家,相当于间接的“弑母”。
孔融心直口快,受到一些名士的推崇,放到现在社会也是一样,人们更喜欢和心直口快的人交朋友,心直口快没错,但是也要分场合,分地点,有一句俗语叫做“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所以言语上还是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我是搜史君,孔融让梨受到百姓好评,最后却在言语上不加收敛,没有观摩到杨修的前车之鉴,最后成了刀下亡魂,令人可惜,你有那些看法呢,一块来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