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拯救汉室江山,因未受君命,被冤下狱绝食而亡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拯救汉室江山,因未受君命,被冤下狱绝食而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米爱旅行 访问量:3899 更新时间:2024/1/21 15:58:52

周亚夫画像

千百年来,"细柳整军"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军的一段佳话,一直都被大众所熟知。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周亚夫,是我国西汉初年的一名出色的将领和军事家。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一生忠于国家,但最终却不得善终。

为什么汉景帝在他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要把他下狱,最终逼死他呢?这其中的原委,要先从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说起。

剧照周亚夫

平定"七国之乱"——悲剧的开端

若要指出周亚夫一生最为出色的政治贡献,非平定"七国之乱"莫属了,但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开端。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因不满景帝"削藩"政策,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当时汉景帝派周亚夫领兵平叛。

剧照周亚夫

平乱初期,周亚夫的军队在梁国遭受到吴楚联军的攻击,情况危急。这时周亚夫采取的战术是,先避开吴楚联军的精锐,任由他们攻打梁国,随后切断吴楚部队的粮草。

在此期间梁国曾多次派兵请求支援,但吴亚服都按兵不动。甚至有一次,汉景帝都下令支援梁国,但周亚军仍旧没动。所幸结局是好的,吴楚联军大败,梁国的困局也解了。

这场战役,不仅显现了周亚夫的军事才能,也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周亚夫的政治生涯也因为这场战争走到了最高峰。然而物极必反,因在战争中周亚夫并未听从汉景帝的命令救梁王刘武,这就导致汉景帝开始对他心存芥蒂,而梁王刘武也不待见他。这件事为他后面的悲剧结尾埋下了祸根。

剧照周亚夫

公元前152年,周亚夫绝食而死。

按理说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人生应该是顺风顺水的。但为什么最终却落得这么悲惨的下场呢?在我看来,有是三个方面导致的,第一是周亚夫自身的性格问题。第二就是汉景帝的心胸狭隘。第三则是周亚夫当时孤立无援的境地。让我们分别来聊聊。

过于耿直——周亚夫致命的缺点

周亚夫虽然在对国家贡献上有很大的功劳,但他在言行上,有着致命的弱点,他宁折不弯、直言不讳、处理问题过于死板的性格问题导致了最后的悲剧人生。

剧照汉景帝

公元前152年,汉景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于是找当时的丞相周亚夫商量对策。但周亚夫却直接对他说,废长立幼是不对的,奉劝汉景帝不要这么做。这无疑在打汉景帝的脸。从此,汉景帝在慢慢疏远周亚夫。

在封建王朝,官员想要站稳脚跟并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依附于当权者,需要对皇帝无条件地服从。然而周亚夫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或者说他明知道这点但还是不愿服从。他过于耿直,以至于在有些时候会触碰到当局者的利益而不自知。这就悲剧了!

公元前147年,汉景帝想通过册封归顺汉朝的匈奴王唯许卢等五人,达到让其他匈奴人也归顺汉朝的目的。这时周亚夫反对道:"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都封侯,那么以后就没办法处置那些不忠的大臣了。"汉景帝听后十分生气,并未听从周亚夫所言,还是册封了那五人。

剧照周亚夫

从这时起,汉景帝对周亚夫越来越不满,也预示了周亚夫悲惨的结局。周亚夫直言不讳、刚毅不屈的性格在军事上也许是个优点,但在政治上,如果不收敛就会变成自己的催命符。在结束完战争后,周亚夫还没有从军事思想上转变过来,在权力斗争当中还保持这样的性格和做法,这就触动了皇帝的内心。

对于皇帝来说,臣子的直言不讳就是皇帝眼中的蔑视皇权。皇帝想要的是对他俯首称臣、听令形式的执行者,而不是事事和他对着干的影响者。虽然在后世来看,周亚夫的行为并无私心,出发点也是为了国家利益,但确实冒犯了皇帝的权威。周亚夫的性格导致他做不到阿谀奉承、降身辱志的行为。所以他只能走向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剧照汉景帝

孤立无援——周亚夫悲剧的客观因素

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导致周亚夫的悲剧,就是他孤立无援的境地。因为在最初平定"七国之乱"时,他面对梁王数次没有相救,使得他得罪了梁王。而在后来皇后的兄长封侯一事当中,他又得罪了"窦太后"、王信等人,让他在朝皇室之中慢慢地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这时的周亚夫只能依附于汉景帝,但当时的他还没意识到皇帝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没有为自己做打算,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所以在皇帝慢慢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剧照梁王刘武

心胸狭隘——帝王性格对于周亚夫悲剧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导致周亚夫悲剧的关键原因,就是汉景帝心胸狭隘。和汉文帝相比,汉景帝的心胸要狭隘很多。汉文帝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能容忍周亚夫的直言不讳。

而汉景帝则不同,他无法认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观点,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心胸狭隘、锱铢必较,听不得别人反驳的人,这就使周亚夫的人生走向了悲剧。

汉景帝身为皇子时,曾和梁王刘武一同乘车上朝,当时他感到劳累不想下车,但被"公车令"张释之拦住,并被给予不敬之罪请奏皇帝。汉景帝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在继位不久后,就将张释之降职。从这就能看出汉景帝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君主。他可以凭借自身喜好来决定臣子的命运。

剧照晁错

在汉景帝统治期间,有很多权力很大的"藩王",他们几经逐渐不受朝廷管制,这让汉景帝十分头疼。这时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汉景帝也接受了,当消减吴王刘濞封地的时候,吴王提出,削藩可以,先把晁错杀掉。当时汉景帝就将晁错杀了。

对于这样专制的君主,周亚夫性格又如此强硬,结局自然是悲剧。况且汉景帝在周亚夫身上只能感受到他对皇权的蔑视,对自己的不尊。加上周亚夫本身就是一个有才华、有谋略的军事家。这会让汉景帝更加紧张,除掉周亚夫,对于汉景帝来说是给自己的儿子铺路,所以他不会心慈手软。

剧照周亚夫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从最初备受宠信到后来被迫以死明志,无一不展现了他孤傲的性格。他的死固然有皇室背后谋划的影子,但究其根本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并不能自我保护造成的。在我看来,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士,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部下。他的悲剧,真是令人唏嘘!

标签: 周亚夫

更多文章

  •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周亚夫

    应该说,汉景帝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算是一代明君。周亚夫被逼而死,不能都怨到汉景帝身上。天家无情。帝王无恩。我们在这方面苛责汉景帝有些‘’不公‘实际上周亚夫被逼而死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于政治利益分配上,与汉景帝产生了巨大分歧(李开元先生对此有着详细地论述)。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和开国功勋集团的受益者和代表。自

  • 为什么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皇帝:你不配辅佐少主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周亚夫

    前言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横扫天下建立大汉王朝靠的就是手下的精兵猛将,比如说百战不殆的兵仙韩信,可惜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汉朝已经是名将凋零,以至于爆发了七国之乱,幸亏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挽救汉室于危难之中,没错,他就是汉景帝时代的名将周亚夫,一个率性之人!就因饭桌上的一块肉,一代名将成了一个赋闲之人

  • 观察周亚夫一生的大起大落,一个下属究竟能否在老大面前保持强势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周亚夫

    一个皇帝、老大或是老板,他在自己的统治区拥有着绝对的权力与地位。升迁、罢黜,关乎下属前途的官场、职场之路,有时只决定于他的一句话。所谓高处不胜寒,拥有至尊地位的皇帝,很难在自己的帝国中,找到一个可以诉诸衷肠的朋友。不止如此,因为他拥有着极大的权力,没有人敢去反驳他、指责他。所以他往往在下属的阿谀与顺

  • 汉景帝为什么要杀周亚夫?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周亚夫

    自古以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帝王善用的权术,功高震主是君主莫大的忌讳。一代帝王将相如果不能遵循于此,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今天我们来讲一位西汉的名臣周亚夫。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第二个儿子,他曾经带兵策马驱虏于边疆,也曾经领受皇恩镇守于京师,除此之外,他也曾经位极人臣,群领朝臣为

  • 皇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周亚夫吃完离去,皇帝:此人得杀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周亚夫

    皇上请周亚夫吃饭,却没有给他筷子。周亚夫吃完就走了。皇上说:这个人必须杀。周亚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代名将,居然因为一双筷子,让皇帝想杀人。但是周亚夫的战功没得说,但是他确实不适合做宰相,因为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心直口快,处处和景帝对着干。后来,景帝的耐心耗尽了,他觉得周亚夫太有脑子了,固执己见,老

  • 周亚夫的功成名就得益于汉文帝的欣赏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是开国名将周勃的儿子,在汉景帝时期成为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首要功臣。然而他的锋芒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初露了,一次细柳营的文帝阅兵让周亚夫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周亚夫军细柳有一次,汉文帝来驻扎边境的一些地方检阅军队,顺便慰劳一下他们防御匈奴的辛苦。先去了霸上、棘门,这两个地方的将军都骑着马迎接皇帝的驾

  • 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周亚夫不得善终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周亚夫

    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这是公元前154年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七个诸侯王联合发动的对抗中央朝廷的叛乱。(七国之乱)周亚夫作为平定了七国之乱的大功臣,为什么最终会不得善终呢?这听起来好像又是一幕兔死狗烹、过河拆桥的悲剧啊!事实

  •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周亚夫走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周亚夫

    提起汉朝的重臣名将,一系列名字跃然纸上。霍去病、李广等等。但是很少有人也能够记得周亚夫。周亚夫对于整个汉朝的作用是无限大的,但是谁又能想到一顿饭竟然无意中决定了他的命运。甚至汉景帝一次设宴不给周亚夫筷子,而后以一种莫须有的罪名定罪了这名朝廷重将,寒了这名为国效力,鞠躬尽瘁老将的心。多年以后,周亚夫的

  • 西汉名将周亚夫:汉景帝请吃饭,却不给筷子,这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乃是西汉名将,此人治军有方,领兵打仗更是了得。所以汉文帝刘恒临终前,就把汉景帝刘启叫到身边,叮嘱汉景帝:如果遇到什么紧急情况,你大可重用周亚夫,让他领兵打仗。而周亚夫也果然没有辜负汉文帝的厚望,后来帮助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也稳定了大汉江山。于是乎,汉景帝也学汉文帝,想让周亚夫辅佐自己的儿子。

  •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周亚夫走后,汉景帝长叹一口气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周亚夫

    关于汉朝有这样一句如雷贯耳的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为什么汉朝有这样的底气呢?因为汉朝有着一位又一位出色的将军。霍去病,卫青等为汉朝立下铁马功劳。除他们之外,还有一位汉朝将军也是声名远扬,这个人就是周亚夫。 细柳将军周亚夫 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身世并不好,他们都是奴婢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