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事件那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就是因为在朝廷上为李陵辩护而遭遇腐刑的,那么李陵到底是不是含有冤屈呢?汉武帝是不是当时太过于武断呢?李陵是不是真的就真心投降了匈奴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看看匈奴和大汉王朝的历史渊源。
大家都知道,从西汉建立之初就和匈奴结下了梁子,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山,如果不是当时收买了冒顿单于的宠妃,恐怕汉高祖就回不来了,后来为了维持和匈奴的友好关系,汉朝开启了和亲的外交模式,但是那时候的汉朝人都是充满血性的男儿,所以当时的委曲求全其实都是缓兵之计,性质完全不同于后来的南宋小朝廷。
在奉行和亲政策后,汉朝开始休养生息,再加上结束吕氏专权的历史,汉王朝先后出了文帝、景帝两位有作为的守成之君,缔造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大举攻打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开始改变一直以来的和亲政策,准备与匈奴进行秋后算账。汉武帝十几岁就继承皇位,本来就是一个热血青年,再加上当时的国富民强,自然就打算对匈奴进行攻伐。汉武帝时期,除了皇帝的英明圣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西汉王朝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出了很多的名将,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可以说有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后,汉家天子没有一天不想着找匈奴人一雪前耻的。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打败了之前不可一世的匈奴铁骑,在征讨匈奴的过程中,汉军涌现了很多名将,其中就包括之前提到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不过李广虽然名声在外,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他的很多威名其实都是单兵作战能力突出而获得的。李广最离奇的就是其死因,李广戎马一生,居然在最后一次与匈奴的大战中迷路了,就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也感到羞愧,所以自杀了。
有句话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虽然为了西汉王朝一直在和匈奴战斗,出生入死,但是一直没有被封侯,再加上其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杀,所以汉武帝也觉得李家有所内疚,所以一直对李广的孙子李陵很器重。李陵一开始就是汉武帝的侍卫,而且武功高强,礼贤下士,很有当年飞将军李广的风采。在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时,李陵不愿担任粮草官,而希望自己当先锋,于是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后来在浚稽山之战中,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八万骑兵,而且多次打退匈奴,本来还有机会突围,可惜却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抓,最终不得已投降匈奴。
李陵投降匈奴后,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但是刚开始还是认为李陵应该只是权宜之计,不是真心投降。在汉武帝看来,他一直对李陵还不错,而且李陵曾经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越过居延侦察地形,是一个忠勇可嘉的少年英才。不过后来当汉武帝听说李陵替匈奴人训练军马后,认定李陵真心投降匈奴,于是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将替李陵辩护的司马迁处于腐刑,李陵听到消息后,只得娶匈奴公主,从此心灰意冷定居匈奴,甚至后来自己的少时伙伴霍光等人上台后,打算让李陵回到长安,李陵也不愿意了。
李陵投降匈奴可以说是事实,早就有定论,但是李陵是真的投降匈奴吗?其实从当时来看,李陵也未必是真心打算投降,因为后来汉武帝等人也知道替匈奴训练军马的并非李陵而是汉朝另一个投降匈奴的将领李绪。不过木也成舟,双方都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那么李陵后来是真心投降匈奴吗?恐怕也未必。
根据1945年,苏联考古学家在外蒙古的考古发现,李陵很有可能是“身在匈奴,心在汉”。在外蒙古,苏联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汉朝时期的房屋,而且专家们认定这个房屋应该就是西汉名将李陵在匈奴时的居所。因为大家都知道,匈奴人是住帐篷的,只有汉朝人才会住房屋,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匈奴单于为了收买投降汉将是允许其按照汉朝习俗修建房屋的,另一方面,西汉时期的匈奴居住的漠北就是现在的外蒙古。
在专家们发现的李陵房屋中的墙壁上还刻有一行汉字,虽然相隔几千年,但是字迹还是依稀可见,其内容是:“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未央宫就是西汉的皇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李陵一直在祝福自己的祖国和汉武帝千秋万岁,试想,一个时刻惦记自己的祖国和皇帝的人又怎么可能真心投降匈奴人呢?
胡侃文史其他历史类文章:
“完人”赵云为何一直不被刘备重用?四个原因注定了赵云的悲剧
儿子当上皇帝,父亲跪着见他,儿子想了一个办法,后世纷纷效仿
关羽墓没有任何机关,为何千年来无人敢盗?真正原因让人肃然起敬
刘邦乡下那些“狐朋狗友”为何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有一点很关键
如果把刘备换成刘邦,蜀汉能否完成统一?有三个方面刘备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