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曾说过:“汉室衰微,自宣、元为界。”也就是说,西汉宣帝以前国家还是比较强盛,人民安稳幸福的;但从元帝开始,汉朝便开始衰弱,开始走下坡路,有了动乱的迹象。
吕思勉为什么会这么说?汉元帝又是如何使汉朝衰败的?他的“柔仁好儒”真的是西汉衰败的主要原因吗?
元帝的坎坷人生:
如果单说汉元帝,大家可能对他不是很熟悉。但“王昭君”大家应该就有印象了。汉元帝便是把王昭君送去和亲的主人公,也是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宣帝之子。
一、“外儒内法”下催生出的“好儒”性格
汉元帝幼年时虽然贵为皇子,但其实过得不算快乐。可以说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
他幼年时,权臣霍光还在世,整个朝堂基本上属于霍光的一言堂,别说是他,就连他的老爸,汉宣帝也要看霍光的脸色行事。
而这又对他有什么影响?在汉元帝两岁的时候,他的生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甚至连他也多次死里逃生,险些被霍家害死。可以说汉元帝能活下来,全靠自己运气。
直到他8岁时,被汉宣帝立为太子。再加上霍光去世,霍家衰弱。汉元帝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全和快乐的童年。
但幼年时的“暗杀”经历还是对他照成了影响,再加上自幼没有母亲陪伴,父亲又严厉。缺少父爱和母爱,面对强势的父亲只能乖乖听从,不敢反驳。长久以往汉元帝便养成了“柔弱、心软、没有主见”的性子。
当时汉朝虽然明面上是独尊儒术,可实际上实行的却是“法家”的严苛制度,用的是“王霸之道”。年幼的汉元帝并不能区分二者,所以一直觉得自己父亲,汉宣帝背离了儒家的道义。对于“外儒内法”的制度和实行比较痛恨,便越想实行他心中的“儒法”治国。
所以,叛逆的汉元帝在幼年时便种下了一颗名为“好儒”的种子。
二、“好运气”的汉元帝
汉元帝被立为太子后,有权利参与政事。但因为自己年幼,所以一直是由汉宣帝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一次汉元帝目睹了自己的父亲汉宣帝因为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仅因为“刺讥辞语”便被父亲杀害。便劝阻宣帝:“父亲你使用的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使用儒法”。
但可惜的是,他的这番话不仅没能得到汉宣帝的赞赏,反而惹得汉宣帝生气,称:“汉朝自然有汉朝的制度,一直都是“王、霸并行”,怎么能学周朝单用“德政”?
再说那群儒生只会空谈国事,没有半点治国之才,连“名、利”二字都没能分清,怎么能许以重任?”
本来汉宣帝给汉元帝说一大通道理,是希望汉元帝能理解掌管天下的道理。可他显然不会教导孩子。汉元帝看到汉宣帝生气,只有害怕,哪能听进去他说的道理?
所以在后面,汉元帝不仅没有打消重用儒生的想法,反而坚定了要改变父亲的制度。在多次试探和观察后,汉宣帝也不得不长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由于对已故皇后的感情,汉宣帝最终没有罢免太子,而是另选继承人。可以说汉元帝能当上皇帝也是一种幸运。
此举虽然不负皇后的感情,但对于天下、百姓却显然是不负责任。而汉宣帝的举措也为后面汉朝衰弱埋下了伏笔。
“柔仁好儒”导致朝政衰弱: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本来汉宣帝给汉元帝留下了不少班底,足以保持汉元帝的平稳治国,那汉元帝又是如何败坏国政,使汉朝衰弱的了?
一、不合时政的制度
客观地来说,汉元帝虽然“柔仁好儒”,但爱好音乐,性格善良的汉元帝不失为一个“好人”,但好人不代表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汉朝一直的问题,便是“豪强”割据一方,地方被豪强大族掌控。从高祖开始,汉朝的每个统治者都立志于打击豪强的势力,并且一直都很有成效。
但在汉宣帝晚年时期,豪强大族的问题增多。他们和朝中大臣勾结在一起,朝中的大臣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打击豪强更加困难。
本来晚年的汉宣帝打算解决这一个问题,但因为汉宣帝晚年时期,各种起义、问题不断。导致汉宣帝有心而无力。自己也感叹过:“难!”。
本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位的皇帝如果性格强硬,手段酷烈,可能还能力挽狂澜,挽大厦之将倾。可,汉元帝却偏偏是“仁慈”“软弱”,重用儒学。不当的制度自然使得问题不仅没能解决,反而有加剧的现象。
除了没能解决问题外,汉元帝的“重儒”,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朝堂问题。
汉宣帝死后,给自己的儿子留了“三驾马车”,以帮助儿子稳固朝堂。以史高为首,萧望之,周堪为副。三人都是能臣干吏,本来同心协力还能报汉朝安稳。
但坏就坏在三人没能同心协力。
萧望之和周堪都为儒臣,是汉元帝为太子时的老师,汉元帝极为尊敬二人。而史高为汉宣帝的外戚,重用外戚一直是汉朝的传统。汉宣帝的安排,将外戚、朝臣二者平衡得很好,本可以保持朝堂安稳。
但汉元帝喜爱儒法,自然偏爱萧望之等儒臣,多次和萧望之等人密谈而疏远史高。时间一长,不仅史高和萧望之有了间隙,连外戚这个集团和儒臣这个朝党也有了隔阂。
党政逐渐开始。
如果汉元帝能力够强,自然可以玩平衡这一套。然而,汉元帝是典型的“朝令夕改”,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轻信他人。
他一开始重用萧望之,和儒家如胶似漆。支持萧望之的改革和制度的改善。但随着萧望之和史高等人党政的开始,他又开始怀疑萧望之,曾多次将他下狱,后面萧望之更是被石显等人逼死。然而等萧望之死后,汉元帝又多次痛哭,怀恋老师,怨恨史高、石显等人将自己老师逼死。
可以说从萧望之的死,可以看出汉元帝政治上的短视和无能,他空有改革的理想,却没有与之相对的魄力。萧望之等人胸怀天下,改革弊端,本是匡扶社稷的人选,可汉元帝却被外戚和宦官忽悠,导致改革功亏一篑。
所以说,汉元帝制度的多次变换是导致汉朝衰弱的一个原因。
二、倚重宦官,大权旁落
如果说,汉元帝不合时宜的制度是汉朝衰弱的一大原因。那么宦官导致朝堂权力失衡,就是汉朝衰弱的第二大原因。
汉朝的朝堂割据一直是外戚和朝堂臣子二者平衡,然后皇帝掌权。这种制度一旦皇帝比较软弱就容易出现权臣,比如霍光。
汉元帝自己就是权臣的受害者,所以汉元帝是比较抵制外戚的。这也是史高一直不受宠,最后消失朝堂的原因。
但汉元帝自己比较爱玩,贪图享受,又想来一个人帮自己分担压力。所以汉元帝便开始重用宦官,代表人物便是“石显”。
本来石显等人逼死了萧望之,汉元帝应该是比较恨他的。可石显能力极强,可以帮助汉元帝排忧解难。再加上,石显特能忽悠,把自己说得可怜,所以心软、没主见的汉元帝依旧还是重用了石显。
但石显本就是一个宦官,虽然熟读法典,但他根本没有心怀天下的胸怀和志向,一心只想给自己捞钱。
在这个大老虎得势期间,纲纪混乱、朝政腐败、正气不畅。整个朝堂尽是奸逆小人,汉朝急剧衰弱,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说,汉朝自元帝衰弱,其中一大半原因便是从元帝重用宦官石显开始。导致整个朝堂一片混乱。而元帝却一直没能察觉。
就像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的:“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总结:
纵观汉元帝的一生,他虽然算不上一个昏君,但也是一个糊涂君主。他想力挽狂澜,匡扶社稷,但却总是出错。导致社稷崩塌更快。
如果他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那么凭借他的才华,成为一个音乐大家绝不是什么难事。但可惜的是,他生在了皇家,成为了一名皇帝,成了大汉的君主。
作为君主,他手底下有黎民万千,有社稷江山。他可以不当千古明君,但一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然而结果确实连合格也称不上。
参考文献:
《西汉王朝灭亡之因》
《西汉衰败何以始于汉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