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元帝的“柔仁好儒”为何反倒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起点?

汉元帝的“柔仁好儒”为何反倒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起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聃者徐史也 访问量:2038 更新时间:2024/1/16 6:56:28

吕思勉曾说过:“汉室衰微,自宣、元为界。”也就是说,西汉宣帝以前国家还是比较强盛,人民安稳幸福的;但从元帝开始,汉朝便开始衰弱,开始走下坡路,有了动乱的迹象。

吕思勉为什么会这么说?汉元帝又是如何使汉朝衰败的?他的“柔仁好儒”真的是西汉衰败的主要原因吗?

元帝的坎坷人生:

如果单说汉元帝,大家可能对他不是很熟悉。但“王昭君”大家应该就有印象了。汉元帝便是把王昭君送去和亲的主人公,也是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宣帝之子。

一、“外儒内法”下催生出的“好儒”性格

汉元帝幼年时虽然贵为皇子,但其实过得不算快乐。可以说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

他幼年时,权臣霍光还在世,整个朝堂基本上属于霍光的一言堂,别说是他,就连他的老爸,汉宣帝也要看霍光的脸色行事。

而这又对他有什么影响?在汉元帝两岁的时候,他的生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甚至连他也多次死里逃生,险些被霍家害死。可以说汉元帝能活下来,全靠自己运气。

直到他8岁时,被汉宣帝立为太子。再加上霍光去世,霍家衰弱。汉元帝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全和快乐的童年。

但幼年时的“暗杀”经历还是对他照成了影响,再加上自幼没有母亲陪伴,父亲又严厉。缺少父爱和母爱,面对强势的父亲只能乖乖听从,不敢反驳。长久以往汉元帝便养成了“柔弱、心软、没有主见”的性子。

当时汉朝虽然明面上是独尊儒术,可实际上实行的却是“法家”的严苛制度,用的是“王霸之道”。年幼的汉元帝并不能区分二者,所以一直觉得自己父亲,汉宣帝背离了儒家的道义。对于“外儒内法”的制度和实行比较痛恨,便越想实行他心中的“儒法”治国。

所以,叛逆的汉元帝在幼年时便种下了一颗名为“好儒”的种子。

二、“好运气”的汉元帝

汉元帝被立为太子后,有权利参与政事。但因为自己年幼,所以一直是由汉宣帝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一次汉元帝目睹了自己的父亲汉宣帝因为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仅因为“刺讥辞语”便被父亲杀害。便劝阻宣帝:“父亲你使用的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使用儒法”。

但可惜的是,他的这番话不仅没能得到汉宣帝的赞赏,反而惹得汉宣帝生气,称:“汉朝自然有汉朝的制度,一直都是“王、霸并行”,怎么能学周朝单用“德政”?

再说那群儒生只会空谈国事,没有半点治国之才,连“名、利”二字都没能分清,怎么能许以重任?”

本来汉宣帝给汉元帝说一大通道理,是希望汉元帝能理解掌管天下的道理。可他显然不会教导孩子。汉元帝看到汉宣帝生气,只有害怕,哪能听进去他说的道理?

所以在后面,汉元帝不仅没有打消重用儒生的想法,反而坚定了要改变父亲的制度。在多次试探和观察后,汉宣帝也不得不长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由于对已故皇后的感情,汉宣帝最终没有罢免太子,而是另选继承人。可以说汉元帝能当上皇帝也是一种幸运。

此举虽然不负皇后的感情,但对于天下、百姓却显然是不负责任。而汉宣帝的举措也为后面汉朝衰弱埋下了伏笔。

“柔仁好儒”导致朝政衰弱: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本来汉宣帝给汉元帝留下了不少班底,足以保持汉元帝的平稳治国,那汉元帝又是如何败坏国政,使汉朝衰弱的了?

一、不合时政的制度

客观地来说,汉元帝虽然“柔仁好儒”,但爱好音乐,性格善良的汉元帝不失为一个“好人”,但好人不代表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汉朝一直的问题,便是“豪强”割据一方,地方被豪强大族掌控。从高祖开始,汉朝的每个统治者都立志于打击豪强的势力,并且一直都很有成效。

但在汉宣帝晚年时期,豪强大族的问题增多。他们和朝中大臣勾结在一起,朝中的大臣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打击豪强更加困难。

本来晚年的汉宣帝打算解决这一个问题,但因为汉宣帝晚年时期,各种起义、问题不断。导致汉宣帝有心而无力。自己也感叹过:“难!”。

本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位的皇帝如果性格强硬,手段酷烈,可能还能力挽狂澜,挽大厦之将倾。可,汉元帝却偏偏是“仁慈”“软弱”,重用儒学。不当的制度自然使得问题不仅没能解决,反而有加剧的现象。

除了没能解决问题外,汉元帝的“重儒”,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朝堂问题。

汉宣帝死后,给自己的儿子留了“三驾马车”,以帮助儿子稳固朝堂。以史高为首,萧望之,周堪为副。三人都是能臣干吏,本来同心协力还能报汉朝安稳。

但坏就坏在三人没能同心协力。

萧望之和周堪都为儒臣,是汉元帝为太子时的老师,汉元帝极为尊敬二人。而史高为汉宣帝的外戚,重用外戚一直是汉朝的传统。汉宣帝的安排,将外戚、朝臣二者平衡得很好,本可以保持朝堂安稳。

但汉元帝喜爱儒法,自然偏爱萧望之等儒臣,多次和萧望之等人密谈而疏远史高。时间一长,不仅史高和萧望之有了间隙,连外戚这个集团和儒臣这个朝党也有了隔阂。

党政逐渐开始。

如果汉元帝能力够强,自然可以玩平衡这一套。然而,汉元帝是典型的“朝令夕改”,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轻信他人。

他一开始重用萧望之,和儒家如胶似漆。支持萧望之的改革和制度的改善。但随着萧望之和史高等人党政的开始,他又开始怀疑萧望之,曾多次将他下狱,后面萧望之更是被石显等人逼死。然而等萧望之死后,汉元帝又多次痛哭,怀恋老师,怨恨史高、石显等人将自己老师逼死。

可以说从萧望之的死,可以看出汉元帝政治上的短视和无能,他空有改革的理想,却没有与之相对的魄力。萧望之等人胸怀天下,改革弊端,本是匡扶社稷的人选,可汉元帝却被外戚和宦官忽悠,导致改革功亏一篑。

所以说,汉元帝制度的多次变换是导致汉朝衰弱的一个原因。

二、倚重宦官,大权旁落

如果说,汉元帝不合时宜的制度是汉朝衰弱的一大原因。那么宦官导致朝堂权力失衡,就是汉朝衰弱的第二大原因。

汉朝的朝堂割据一直是外戚和朝堂臣子二者平衡,然后皇帝掌权。这种制度一旦皇帝比较软弱就容易出现权臣,比如霍光。

汉元帝自己就是权臣的受害者,所以汉元帝是比较抵制外戚的。这也是史高一直不受宠,最后消失朝堂的原因。

但汉元帝自己比较爱玩,贪图享受,又想来一个人帮自己分担压力。所以汉元帝便开始重用宦官,代表人物便是“石显”。

本来石显等人逼死了萧望之,汉元帝应该是比较恨他的。可石显能力极强,可以帮助汉元帝排忧解难。再加上,石显特能忽悠,把自己说得可怜,所以心软、没主见的汉元帝依旧还是重用了石显。

但石显本就是一个宦官,虽然熟读法典,但他根本没有心怀天下的胸怀和志向,一心只想给自己捞钱。

在这个大老虎得势期间,纲纪混乱、朝政腐败、正气不畅。整个朝堂尽是奸逆小人,汉朝急剧衰弱,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说,汉朝自元帝衰弱,其中一大半原因便是从元帝重用宦官石显开始。导致整个朝堂一片混乱。而元帝却一直没能察觉。

就像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的:“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总结:

纵观汉元帝的一生,他虽然算不上一个昏君,但也是一个糊涂君主。他想力挽狂澜,匡扶社稷,但却总是出错。导致社稷崩塌更快。

如果他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那么凭借他的才华,成为一个音乐大家绝不是什么难事。但可惜的是,他生在了皇家,成为了一名皇帝,成了大汉的君主。

作为君主,他手底下有黎民万千,有社稷江山。他可以不当千古明君,但一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然而结果确实连合格也称不上。

参考文献:

《西汉王朝灭亡之因》

《西汉衰败何以始于汉元帝》

标签: 汉元帝

更多文章

  • 仁慈博爱,却昏庸无能,被奸臣蒙蔽一生的汉元帝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汉元帝

    什么是“昏庸无能”?被奸臣石显蒙蔽一生,敢于揭发石显的忠臣都被他下令处死。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石显害死萧望之的时候,已经漏出了马脚。纵使是智力中等的普通人,也能看出石显奸邪的一面。汉元帝却看不出,石显磕头谢罪,说:“是臣考虑不周,臣愿受处罚。”元帝一心软,就不再追究。从这一点上来看

  • 汉元帝在位期间,希图振兴国家,为何没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汉元帝

    汉元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希图振兴国家,但是终因积弊太深,刘奭本人柔弱无能,又宠信奸臣,未能如愿。继位之初,刘奭的师傅和儒臣纷纷进谏,禁奢靡,行节俭。贡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时,皇帝宫女不过十多人,厩马百余匹,后来日益奢侈,后宫女子竟达数千人,厩中食粟之马达到万匹。上行下效,诸侯妻妾有的多

  • 汉元帝崇尚儒学,为什么汉朝没有变得强盛,反而走向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呼延犇史标签:汉元帝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倡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思想推上历史高潮。自此以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皇帝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和指导思想,儒学也甩掉黄老之学、法学、佛学等各家学说跃居一位,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同样是“尊儒”,汉武帝时期形成了空前盛况,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汉

  • 汉元帝登基后,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却遭到后人的批评!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汉元帝

    汉元帝刘奭(shì)(前74年-前33年7月6日),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登基之后,由于有汉昭帝、汉宣帝等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西汉的国力在汉元帝时期达到了极盛。特别是在公元前36年,陈汤率军消灭郅支单于后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豪言,这句话也成为西汉国力

  • 汉元帝交给王昭君一个秘密使命,和亲只是幌子

    历史人物编辑:茅舍品历史标签:汉元帝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昭君出塞》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王昭君本是一平民女子,长相温婉漂亮,就入宫成了一名宫女,但宫中女子众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临幸,于是就让宫廷的画师,将女子的相貌画下来,装订成册,汉元帝翻找画册,然后在决定晚上临幸的女子,于是许多宫女为了能够得到皇

  • 为汉元帝挡熊的冯婕妤,后来为何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张聪标签:汉元帝

    事实上,冯婕妤之所以自杀,还是与这头熊高度相关。公元前38年,汉元帝刘奭正在皇家猎场“虎圈”中观看“斗兽”,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头黑熊,张牙舞爪直奔元帝而来,刘奭命在旦夕!当时后宫嫔妃们均在元帝身后就坐,但均被吓得四散而逃(“左右、贵人、傅捷妤等皆惊走”)。大家都跑了,谁来救驾?难不成让刘奭跟黑

  • 汉元帝临终之前,本想废黜太子刘驁,却因为此人一番话而放弃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汉元帝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重不起,身边只有傅昭仪和定陶王刘康,陪伴在汉元帝身边照顾,汉元帝不太喜欢皇后王政君,所以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都不太敢在汉元帝身边照顾,这就让汉元帝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真正对自己好的只有傅昭仪和定陶王刘康。人在临终的时候,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最重要的人,所以汉元帝不免地动起换太子

  • 她既是公主,又是皇后,汉平帝刘衎的原配皇后—孝平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刘衎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既是公主,也是皇后,她就是新朝皇帝王莽的长女,汉平帝刘衎的原配妻子,孝平王皇后。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详细地介绍她的一生。王氏是新朝皇帝王莽的女儿,但是在王氏出生的时候,王莽还不是皇帝。虽然当时王莽还没有称帝,但他那时也是权倾一时的大司马。而王氏的故事还要从汉哀帝刘欣去世后说

  • 汉平帝刘衎的妻子,不为人知的死法,可能是最惨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刘衎

    汉平帝刘衎,是公元前9年出生,公元前1年上位,是汉元帝的孙子,中山孝王刘兴的儿子,母亲是,是西汉时期的第十四位皇帝。原名是刘箕子,在汉哀帝刘欣去世之后,太皇太后就下诏,王莽为大司马,掌丞相事。在元寿二年的时候,迎立中山王刘衎,贬了皇太后赵飞燕为孝成皇后。元寿二年的九月初一,刘衎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汉平

  • 8日德国赛国羽14战3焦点,李汶妹/刘玄炫战韩国,李诗沣前景不妙

    历史人物编辑:幸福动漫王子标签:刘玄

    8日,德国羽球公开赛进入第二天,国羽陈雨菲、石宇奇、刘雨辰/欧烜屹、李汶妹/刘玄炫、冯彦哲/黄东萍等出战,国羽14场比赛,这3场是焦点之战,李诗沣挑战昆拉武特,前景不妙,或将一轮游。7日的资格赛中,国羽仅有女双杜玥/夏玉婷出战。最终杜玥/夏玉婷2:0战胜瑞典与斯洛文尼亚一对跨国组合,晋级正赛。两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