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对抗西夏三战三败,狄青事件后,北宋武将为何如此“无能”?

对抗西夏三战三败,狄青事件后,北宋武将为何如此“无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玲爱历史 访问量:421 更新时间:2023/12/17 0:10:5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的这首词,在当时险些为他惹来了大麻烦。因为在别有用心之人眼里,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怯战心理。这是当时他在对抗西夏时所作,那时候的北宋三战三败。

其实,这对于北宋而言都是家常便饭之事。而北宋武将为何如此"无能"?因为它几乎没有打过什么漂亮的战役。究其原因,还是缺乏能力出众的武将。那么,北宋少名将,到底是作何原因?

(一)、不是不能,而是不敢能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作为一员武将,篡夺了后周柴家孤儿寡母的天下。从上位之日起,他就战战兢兢,生怕再有武将模仿他来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那以后,他就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点滥文抑武之嫌。

1.英雄迟暮,给后人敲响警钟

"皇帝明圣,忠邪辨别。举擢俊良,扫除妖魃。"这是石介给仁宗写的《庆历圣德颂》,赵祯在历史上那是难得的好皇帝。他爱民如子,体恤民情,那时的武将在整个北宋而言地位都是最高的。

"天生狄公,辅圣推忠。情存义烈,志嫉顽凶。"狄青乃为配军出身,但他身手敏捷,又极为擅长骑射之术,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广西的侬智高叛乱,险些割据。还是狄青,从北方战场撤下了,一路直奔岭南。

"青之讨智高也,朝臣谓青武人,不足独任,宜以重臣统之"。当时朝中的大臣都很不信任他,认为狄青难当此任。而且,又害怕他来一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他是顶着重重的压力,为大宋皇帝作战。

大获全胜,还朝以后,如果论功行赏,狄青最低也可以当个枢密副使。但就因为他是军人,那些文官们纷纷上奏,以本朝并无此例为由,不断的抨击狄青。而且,见面以后也都对他冷嘲热讽。迫于无奈,仁宗只好妥协。

而这位为了大宋朝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将领,也因为受不了朝堂上的流言蜚语而早早的离开了人世。从那以后,武将们就知道了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2.以史为鉴,还是安稳的好

狄青,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也有人称赞他是北宋第一武将。可这些后世的褒奖,又有何用?到头来,还不是会被怀疑拥兵自重,还是会被人看不起,被人说没学问如何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狄青死后那些武将们便都看开了。

即使自己再努力,立下了再大的功劳,到头来终究还是一场空。万一再来个功高震主,遇到不英明的皇帝,随便找个理由就把自己给办了。所以北宋的武将们开始发挥儒家的中庸思想,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

不求立功,但求无错。这在那时的军营中,已经成了常态。立再高的功劳也没有,还有可能因功致祸,还不如上级说什么就做什么。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个思想必然会拖后腿。等到那帮什么也不懂的文官们,下达了命令,黄花菜都凉了。

(二)、严格管制,手中并无实权

"太祖设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禁军;三帅军务皆有枢密院掌柜;皆由陛下任用,无调兵遣将之权"。北宋的那些将军们,平日里手中根本就没有调兵之权。而且,也不和自己的部队在一起。到了打仗的时候,谁也不了解谁。

1.将不知兵,兵不熟将

"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南北两宋,有名的将领,屈指可数。因为皇帝对他们根本就不信任,何谈让其出生入死,为自己保家卫国。

宋太祖那时候开始,这种情况就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皇帝不信任武将,文官们看不起武将,根本没有什么动力,驱使着这些人去骁勇善战,去血洒疆场。武将和手下的士兵们,只有打仗的时候才能相见,平日里谁也见不到谁。

那时候一介绍,这是你们的军事主官某某,这是你的士兵谁谁谁。陌生人之间的心里,都会有一种隔阂。更何况是这种刀尖上舔血的工作,谁也不放心把命交给一个根本就不认识的人手中。哪怕时不时的露个面,混个脸熟,也好。但北宋并没有。

除了缺少配合以外,北宋的兵源问题也是阻碍武将发展的重大原因。那时候军营里三教九流,各路角色之人都有。比如像狄青这样的贼配军,这属于犯了罪,发配充军;还有一些孤独之人或者流离失所的老弱病残,北宋朝廷也会将其送入军营,以减少社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配合不力,不足以彰显个人能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北宋的那些武将而言,就连自己阵营里的人都根本不熟悉,更何况去谈了解敌人。他到了战场上,发现身边竟然无一可信赖之人,也不能因材而用。常常就是张冠李戴,不能让士兵们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

所以,即使那些武将本身的水平再高,也会因为与手下士兵配合不利,而大打折扣。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北宋几百年的时间里有军事天赋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是皇帝不信赖他们,不让他们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士兵,战场上的失败那就成了必然现象。

而且,因为崇文抑武,平日里这些武将们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根本就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也就无法随机应变战场上的局势。导致对自己本来有利的时机,白白错过。所以,并不是北宋的武将无能、谨慎,是因为高压统治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必须反复的考虑后果。让这些习武之人,身上毫无英武之气,反倒是充斥着文官们的文绉,病恹。这些人里肯定有军事才华很高者,不过没有人给他们一个好的平台,而且他们打仗的时候,也感觉不到未来可期。

即使这场仗打赢了,还要考虑考虑是不是赢得太过分,是不是朝野上的文官们会就此来抨击自己。

(三)、小心谨慎,高处不胜寒

"曲木为直终必弯,养狼当犬看家难"。北宋的太祖爷,本身就是一个窃国的小偷。所以,在他眼中所有的武将,都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了小偷。从那时候开始,北宋的皇帝们忌惮和打压武将就成了常态。

同时,他们喜欢玩捧一踩一,把武将脚踩脚扁的放在最底层,而把文官置于高处,还总是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挂在嘴边。

1.受制于儒,故而畏怯于人

古往今来的帝王们都很擅长平衡之术,显然北宋的皇帝的天平倾斜的多少有些过火。他们屡屡抬高文官地位,就是为了让他们帮着自己看着那些驰骋疆场的武将们。"都监监压以夺其兵:立仓场库务之官,以夺其财"。

太祖年间设立的都监,平日里的主要工作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们密切的观察着武将们的一举一动,稍有出格之事,就往上通禀。而且,他们所奏之事,皇帝们都会先入为主的相信,而不是经过细致周密的调查以后再做决定。

就像北宋初年,监军举报成德节度使有谋反的嫌疑。接着赵匡胤就令周边的武将做好准备,然后派人秘密的前去调查。最终,潘美证明了节度使的清白。这个潘美,就是《杨家将》的潘仁美,当然历史上的他并非如此小人。

但赵匡胤还是不放心,接着就把人调任了。如此一来,令那些武将们怎么能够不害怕那些喜欢打小报告的儒生?而即使被冤枉了,人家还振振有词,煞有介事的说自己是忠于皇帝,忠于朝廷。而皇帝呢,不管有的没的,都会先处罚武将。

2.处处掣肘,根本没有权力

北宋的重文抑武是从太祖那里开始的,并且还愈演愈烈。早在赵匡胤刚刚起兵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些武将们,就内外勾结。而且,本来都说好归附的节度使们,也有很多都临时变卦,令赵匡胤十分难堪。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下定决心,不能再让这些武将们掌握实权。万一有一天自己去世了,儿孙们再没有能力治理,那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拱手让人了。他开始弄一些明升暗降的工作,同时让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都告老还乡。

这个时候开始,武将们就没有了权力。那么他们就没有了自信,去做些事情,自然就会导致这些人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同时,北宋初年的名将们退休的时候,根本就没来得及训练出素质很高的军事主官,从那开始就有了断层。

结语:

北宋的武将们,生活的很不容易。大家都知道,枪打出头鸟,自从狄青事件后,人们便开始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朝中的文官,生怕让皇帝有了猜忌。所以,即使他们有能力,也根本无法发挥出来,也没有平台让他们施展抱负,循谨、畏儒、无权,这就是北宋武将"无能"的真正原因。

标签: 狄青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狄青因为“胆小怕事”,反而赢得了更多尊重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狄青

    为什么原著说狄青“胆小怕事”更受尊重呢?这批将领更是位高权重,但作为逐渐失去光彩的北宋军界,狄青能建功立业更难能可贵。军队在作战中起到了奇效,因为北宋将士对这样一位“闻风丧胆”的指挥官敬而远之,全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然更高。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件事还得从狄青和西夏的那一战说起。狄青虽然捷报频传,守住了

  • 北宋难得的将星狄青,是如何剿灭南蛮叛乱的?南蛮为何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好运说历史标签:狄青

    北宋仁宗时期,隶属于扈州(今广西沪宁县)西南之地的南蛮,名为广源州的地方,有韦居氏、黄氏、周氏、侬氏四个大家族,后来侬氏家族的势力逐渐兴盛,其前酋之子侬智高占据安德州,僭称大南国,建元景瑞,意欲入贡中原赵宋朝廷,成为其藩属国,抵御交趾的李朝,却没想到被宋廷拒绝,索性一怒之下发动了叛乱,出兵攻打宋朝的

  • 狄青明明已经逆袭,为什么又被打回原形?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狄青

    每个屌丝都在寻找逆袭之路,有不少人成功了,也有不少人失败。且看这4位历史名人的悲剧和教训。狄青:摆正你的心态,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老大北宋名将狄青,是标准屌丝出身,从士兵一步一步升到大将,最后当了枢密使——北宋掌管军队的最高官员。逆袭到这个程度,在北宋一朝绝无仅有。军中大小将士,无不以狄青为榜样。狄青似

  • 举荐无数贤才的欧阳修,为何要多次弹劾名将狄青?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狄青

    欧阳修是宋朝最著名的贤臣、伯乐。一生惜才爱才的他,曾向宋仁宗举荐过无数贤才,其中就包括曾巩、苏轼、王安石等名臣。既然欧阳修如此爱才,那他为何反复弹劾名将狄青呢?对于强敌环绕的北宋而言,弹劾狄青无异于祸国殃民之举。要知道,当时的狄青是宋廷为数不多的名将、猛将。欧阳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狄青作战时喜欢

  • 评书演义和历史上狄青:战功赫赫终被排挤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狄青

    在评书演义里,狄青出身贫寒,有一个姑姑狄氏早年入宫就失去联系。狄青少年英雄,作战勇敢,偶尔的机会才知道自己的姑姑是八贤王赵德芳的王后。狄青并没有依靠姑姑狄后的庇护,与西夏作战过程屡立战功,成为领兵大元帅,并娶了鄯善国的双阳公主。这真是穷小子逆袭励志故事。宋仁宗念狄青功劳,封他为平西王。从而狄家成为与

  • 帝国的暗面-大宋名将狄青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狄青

    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三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护国节度使,判陈州狄青去世,寿四十九岁。此时距离他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只过去了半年,按理说,狄青去世时年纪并不很大,他从军多年,身体壮健,之前也没有重大疾病,是完全可以活得更久一些的。而狄青的真正死因,乃是因为他出任枢密使触碰了大宋王朝最为阴暗,最

  • 欧阳修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打压狄青?

    历史人物编辑:刘欢说历史标签:狄青

    在北宋时期,除开国宿将之外,我们基本上没听说过有什么名将。狄青在北宋一代,可以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名将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战功卓著的名将,却不幸被人构陷,以至于郁郁而终。可是打压构陷狄青的人,并非都是我们所想象的奸臣,其中还有历史上的一代名臣欧阳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狄青出身寒微,十几岁

  • 北宋狄青——与岳飞齐名的一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狄青

    在整个宋朝,尽管狄青与岳飞所处朝代并不相同,但都可以说是宋朝最为出色的两个将领了。南宋的岳飞在抗金的道路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眼看大局将定。却惨遭秦桧陷害,被皇帝赐死。而狄青尽管获得了仁宗的信任,却在权臣的嫉妒下被排挤出京,抑郁而死。狄青可以说是北宋时期最为骁勇善战的将军了,为保卫北宋边境立下了汗马功

  • 欧阳修为什么要弹劾大忠臣狄青?谁该为狄青的死承担历史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狄青

    欧阳修弹劾狄青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陷害”,我们既然说一个人陷害另一个人,那么自然是指其所编造之事实乃是无中生有。鉴于宋朝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就不难怪狄青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得到的并不是朝廷的信任和拥戴,反而是猜忌和排挤。狄青的死欧阳修要担任一部分责任,但并不是首要者,狄青的死并不是某个人的罪行,但“

  • 评书演义故事:狄青为何沦落为“白脸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狄青

    在北宋背景的各种版本评书演义里,狄青也是少年英雄,带领一批少年英雄抵御西夏战功赫赫,娶得鄯善国‬公主‬,回朝‬被‬宋仁宗‬封为‬平西王‬,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狄青出身寒门,孤苦无依。他姑姑狄氏早年被选为皇家秀女,一入宫深似海,从此没有消息。宋真宗把狄氏赐给八王赵德芳,从此狄氏成为八王南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