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欧阳修为什么要弹劾大忠臣狄青?谁该为狄青的死承担历史骂名?

欧阳修为什么要弹劾大忠臣狄青?谁该为狄青的死承担历史骂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趣读屋 访问量:4617 更新时间:2024/2/28 17:21:48

欧阳修弹劾狄青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陷害”,我们既然说一个人陷害另一个人,那么自然是指其所编造之事实乃是无中生有。

鉴于宋朝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就不难怪狄青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得到的并不是朝廷的信任和拥戴,反而是猜忌和排挤。

狄青的死欧阳修要担任一部分责任,但并不是首要者,狄青的死并不是某个人的罪行,但“雪崩来临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罪”。

狄青的死实际上就是宋朝的原罪,倘若真要找一个人为狄青的死负责,也许只能是赵匡胤

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了狄青的命运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话题,但就是这个政策却给宋朝带来无尽的困扰和悲剧。

狄青作为武将出身,一路官拜枢密使,也就是宋朝掌管军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武将自从赵匡胤开国以后在宋朝一直享受着被天然鄙视和排挤的性质。

狄青作为武将,又官拜枢密使,这从根本上触动了文官集团那根敏感的神经,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历史已经成为宋朝统治阶级心中不愿去面对的顾虑。

用白岩松的话来说“当初推火车的人,现在都变成了拦火车的人”。

武将们把赵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也把自己推入了饱受打压的深渊里,文官不愿看到“陈桥兵变”的重演,这当然也是赵匡胤的意志。

狄青的崛起让文官们变得惶恐不安,敏感的神经促使他们必须想尽办法的打压武将。

这种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了武将只能是朝廷听命于朝廷使唤的一只猎犬,是受命之犬,而非授命之人,狄青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待了四年,遭受了四年的攻击。

这些攻击并不是要置他于死地,而是要把他排挤出权力的中心,永远的远离那个文官集团和皇帝的神圣之地。

流言蜚语并不是从狄青担任枢密使就开始的,早在皇佑四年狄青担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所谓“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

一个“轻”字就把武将在宋朝的地位暴露无遗,实际上是宋朝在意识形态上的颠倒。

因为“大国重器”除了先进的军事武器,还有人,信陵君当初在魏国时,凭借着自己养的大量“贤士”,使得诸侯不敢加兵魏国数十年。

但在宋朝,政治意识形态由于被赵匡胤重新塑造,人的力量于是被严重的削弱。

狄青担任枢密副使时,贾黯就上疏说“国初武臣宿将,扶建大业,平定列国,有忠勋者,不可胜数。然未有以卒伍登帷幄者”,道出了宋代政治风气上对武官的天然鄙视。

这也许能够为我们解答宋代为什么宁愿和谈也不愿意重用武将,实际上其本质上就是对武官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几乎就是宋朝政治意识形态,是无法扭转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狄青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中有一句话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句话用来形容宋朝的武官真的极其合适,如果宋代武官只是服从朝廷的指令去打仗,那么他们无疑是忠诚的,无罪的。

可一旦他们身居高位,掌握兵权,他们也就“怀璧其罪”了。

宋朝的权力就像一块纯洁的宝玉一样,不能为武官所触碰和拥有。

当狄青担任枢密使的时候,文官集团对他的排挤和猜忌达到了高潮,作为掌管军事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武官出身,这让文官们的神经异常的敏感和不安。

这个时候就连曾经称赞狄青“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的欧阳修也开始站在了狄青的对立面。

正犹如《投名状》的庞青云身居高位后,利用完他们的官员们开始迫不及待的将他们推下悬崖。

欧阳修谈不上利用狄青,但他也不愿看到狄青的势力触角伸进朝堂中来,但狄青为人正派,忠诚,他们编织出合理的理由弹劾狄青,于是不惜假借鬼神之说弹劾狄青,使我们看到政治之无耻、之黑暗、之肮脏。

欧阳修把嘉佑元年在京师爆发的水灾归咎在武将身上,他先是大力赞扬狄青,后又话锋一转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

文彦博为了把狄青搞下台,数次向宋仁宗请罢狄青,宋仁宗回答说“狄青忠臣也”。

而文彦博却不惜大不敬的回答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同年,宋仁宗害了一场病,制诰刘敞上疏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

意指是因为狄青的缘故,为了证明狄青身居高位对朝廷的威胁,这些人甚至编造出“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的谣言,把狄青视为不祥之兆。

水灾期间,狄青避难相国寺,并居住在那里,也被人弹劾说犯上作乱之举,在这种种的弹劾与诬陷之下,宋仁宗架不住了。

做了四年的枢密使,狄青累了,宋仁宗也累了,文官们却斗志高昂。说到底,狄青有错吗?其实不过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已。

畸形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了宋朝的命运,也决定了那些武官们的命运,而欧阳修不过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执行者而已,说他有罪也对,但又并不全然是害死狄青的人,只能归咎于宋朝的整个体制吧。

所以许多年后辛弃疾才会在《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中写出自己的心声说“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标签: 狄青

更多文章

  • 评书演义故事:狄青为何沦落为“白脸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狄青

    在北宋背景的各种版本评书演义里,狄青也是少年英雄,带领一批少年英雄抵御西夏战功赫赫,娶得鄯善国‬公主‬,回朝‬被‬宋仁宗‬封为‬平西王‬,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狄青出身寒门,孤苦无依。他姑姑狄氏早年被选为皇家秀女,一入宫深似海,从此没有消息。宋真宗把狄氏赐给八王赵德芳,从此狄氏成为八王南清宫

  • 宋名将狄青有多硬核?兵法套路犹如韩信诸葛亮翻版,西夏称其天使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辰星标签:狄青

    很多人都认为宋朝很弱,其实不然。北宋时期的文治武功其实都很强,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都是历代中首屈一指。而大部分人爱黑宋朝,主要是认为其武力最弱,名将缺乏。关这一点,主要是宋立国属武将“窃国”,为了防止重蹈前朝覆辙,对武将防范过严,往往扯肘,一取得好的战绩就立即拍死,不能长久。其实宋朝的名将很多,而故事

  • 欧阳修弹劾狄青,到底是在保护狄青,还是在加害狄青?您来评评理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狄青

    北宋名将狄青之死和北宋名臣欧阳修是有很大关系的。清人昭梿大骂欧阳修,说他和南宋的秦桧一样,残害忠良。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七世孙,著有《啸亭杂录》一书。书中说:欧阳修一连串弹劾狄青,说狄青有异心,他这种行为,哪里是人臣为国爱惜人才的做法?他这么做,最终使狄青以忧愤而卒。这之后,奸贼秦桧得以诬陷岳武

  • 北宋武曲星,大将军狄青立下赫赫战功,没想到打胜仗靠算卦?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狄青

    出身寒苦小小年纪就参军,脸上有刺字骁勇善战,在宋夏战争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战功,民间百姓更是对狄青赞赏有加,因为其英勇无比,更是被称作武曲星转世。而狄青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趣事。在北宋时期,有崇尚鬼神的习俗,狄青征战途中,大军战前准备,他就假装拜神说:“这次征战,胜负还没把握,我

  • 宁波同山下的这个古村,原来是范仲淹后裔的隐居地,杏花美如诗画

    历史人物编辑:楚语乐游记标签:范仲淹

    宁波市奉化城区西北的同山之麓有一个古村,名为西圃,现在为浙江省2A级景区村落。这个村子乍一看并没有什么惊艳之处,但是村子古朴清幽,比较耐看。村子里的杏花盛开如海,衬着树旁的灰瓦老墙,特别有诗意。村外有两个水库,库边的山坡上有许多桃树,绿树红花相映,景色宜人。据《嘉靖奉化县图志》记载,西圃村形成于北宋

  • 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为何范仲淹王安石包拯岳飞四人落选?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范仲淹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有名的功臣榜,比如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西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两个名气一般、相对不为人所知的南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和清朝乾隆拟定的紫光阁二百八十功臣,今天先来说一说南宋理宗时期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如既往的重文轻武,狄青和岳飞榜上无名。南宋理宗宝庆

  • 范仲淹屡次被贬,不惜激怒皇帝也要进谏,他这样做是图个啥?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范仲淹

    《史记》上历史上开始有了对于官员的类型判定,并将行教、清廉、守法作为好官的主要的标准,三国末年于始,司马懿的思想当中总结出正式的为官标准,有清、慎、勤,清官也从此逐渐成为好官的代词。细数历朝历代都出现过一身正气、敢于直言上谏的清廉之官,比如做过发、桀两代夏王丞相的关龙逄因为直言进谏而以炮烙之刑杀害,

  • 强盗兵临城下,高邮的长官反而慰劳这些强盗,范仲淹却不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范仲淹

    宋朝时有个强盗叫张海将的,他的人马快要走到高邮时,高邮的军事长官不但不抵抗,反而让城里有钱的人拿出钱财,牛羊还有酒去慰劳这些强盗,富弼就说了要把这人给砍了,但范仲淹却说不能砍。宋朝时强盗张海将快要到高邮,知军晁仲约预计抵抗不了,于是就告谕城中比较富有的民众拿出钱、布、牛羊还有酒去慰劳他们。这事传开后

  • 江苏兴化古县衙,至今已1000多年历史,范仲淹曾在此为官三年

    历史人物编辑:荷舞水袖标签:范仲淹

    兴化。他负责江苏省泰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河、里下河腹地,河网密布,水系众多。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兴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昭阳、楚水。石乃庵、郑板桥、刘熙载等历史人物均出生于此。兴化不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旅游城市。除了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其他季节游人不多。

  • 范仲淹写下一首边塞词,欧阳修读后发声嘲讽,结果成为了千古名篇

    历史人物编辑:天生有梦标签:范仲淹

    北宋名相范仲淹,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号称千古第一位“文正公”,词开宋代婉约、豪放二派之先河。生平存作五首,全部都成了词中绝品。与范仲淹同时代的欧阳修,晚他二十年当上宰相,也是苏轼父子三人推出的继“孔、孟、荀、杨、韩”之后的“儒学第一人”,王安石称他是“古文中的‘江河、日星’”。二人一位是“王佐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