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除开国宿将之外,我们基本上没听说过有什么名将。狄青在北宋一代,可以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名将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战功卓著的名将,却不幸被人构陷,以至于郁郁而终。可是打压构陷狄青的人,并非都是我们所想象的奸臣,其中还有历史上的一代名臣欧阳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狄青出身寒微,十几岁的时候代兄受过,以“贼配军”的身份进入北宋的军队。善于骑射、武艺高强的狄青,在军队中很快就得到了提升,被选入御马直(禁军的精锐部队)。西夏与北宋开战后,朝廷派遣禁军前往前线作战,狄青入选其中。在西北战场上,狄青作战勇敢,屡建战功,每次作战的时候,他披头散发,带着青铜面具杀入敌阵,勇冠三军。在西夏军看来,狄青就如同天神一般。
在战争结束后,战功显赫的狄青因功“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在宋代,分前代宰相之权(政务、军务、财政)为三,枢密使掌军权。狄青任枢密副使,是为大宋王朝执掌军务的副长官。
在狄青任枢密副使后不久,岭南一带又发生了侬智高的叛乱。在朝廷犹豫不决之时,又是狄青力排众议,主动请缨,率军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帝国的南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非常高兴,“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第敦教坊”。就这样,狄青完成了人生的逆袭,从一个普通士卒一路升迁至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这在北宋王朝堪称是一段传奇,但也就此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对他的构陷诽谤接踵而来。
在狄青一生的征战中,“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骁勇善战,对大宋王朝可是忠心耿耿。忠诚、才干,再加上战功,皇帝怎么可能置之不理,因此授之以枢密使之职,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是,就在狄青当上枢密使没两年,针对于他的政治迫害就开始了。
有人开始在朝中弹劾他,“狄青为枢密史,自恃有功,骄蹇不恭”。都在说他仗着自己的功绩,目中无人还藐视皇帝的权威。狄青自觉无辜,便询问为官的朋友,朋友也只是淡淡说一句:“无他,朝廷疑而。”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只是因为朝廷内有人盯上你了。一时间,弹劾狄青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样飞来。这种情况下,狄青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避免政敌的迫害。这其中,最为知名的打压者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初文坛领袖,是当时朝廷文官集团的首脑人物。他的亲自下场弹劾狄青,无疑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而且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欧阳修三次上书:《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和《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状、《上仁宗论水灾》第二状,都严厉批评过狄青,强烈要求罢免狄青。以他出众的才华,写下的文章自然是极具煽动性和说服力,将罢免狄青的舆论推向了高潮。
最终在举朝汹汹的舆论环境下,宋仁宗没能抗住压力,将狄青罢免,贬官发配至陈州。一代名将怎能忍下这般屈辱,狄青最后在陈州抑郁而亡。
在我们看来,狄青是忠臣,欧阳修同样也是忠臣,但何以忠臣构陷忠臣呢?其实欧阳修对于狄青的行为,并不是一个个人的行为,它是由北宋开国以来形成的政治生态决定的。北宋建立后,惩唐末、五代以来的武将集团跋扈难制,施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朝廷的大权就牢牢掌握在文臣之手。但狄青的崛起,打破了这个长期以来的政治生态环境,自然为文官集团所不容,而作为文官集团的重要成员,欧阳修自然也是不能置身于事外。
但要看到的是,欧阳修对于狄青的弹劾,并没有在人身上有所指摘,他在奏折里明确指出,“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虽其心不为恶,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在欧阳修看来将狄青赶出朝廷,就是为朝廷消除祸乱的萌芽。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欧阳修对狄青的攻击。某种意义上来说,攻击狄青的是欧阳修这些文官,其实害死狄青的是北宋王朝的体制。
在欧阳修的三次上书中都没有说过要狄青性命的话,而只是主张将他贬去远离京城的地方,这更像是对于狄青的一种变相保护而已,只是狄青此人有些心高气傲,受不了这般侮辱,愤懑之下最后才英年早逝。实际上,欧阳修对于狄青的打压,实际上就是文官集团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这是由环境决定的,和他们的个人品质和私交是没有联系的,在那种环境下,欧阳修的言辞也可能是在保护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