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原著说狄青“胆小怕事”更受尊重呢?这批将领更是位高权重,但作为逐渐失去光彩的北宋军界,狄青能建功立业更难能可贵。军队在作战中起到了奇效,因为北宋将士对这样一位“闻风丧胆”的指挥官敬而远之,全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然更高。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还得从狄青和西夏的那一战说起。狄青虽然捷报频传,守住了宋朝的疆土,但西夏军队英勇善战。北宋军队很快就被拖入了持久战。
更重要的是,当负责押运粮草的队伍到达狄青的营地时,狄青当然会盛情款待。他们看不起狄青,他们的想法基本一致,这不过是一个对谁都不顾一切的莽汉,而且脸上还有刺青,更有可能证明他有不光彩的过去,所以这一批后勤补给部队的指挥官,反而看不起他狄青这个“泥腿子”,处处带着一种天生的傲慢和冷嘲热讽的态度。
狄青的兄弟们虽然不愿意看到将军受辱,甚至有人想要拼命,但狄青当然了解大局,千方百计妥协,配合大家执行任务,避免了冲突。
可这样一来,不管是自己的人,还是护送粮草的队伍,都认为狄青不过是一只胆小的“老鼠”,这直接影响了狄青司令部的士气。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战事紧张,补给兵力有限,而这批补给兵在回朝前奉命转为作战部队,由狄青指挥。
这时候,狄青原本的兄弟们都乐了。很多人都在想,狄青终于可以对付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了。当素质有限的队伍遇到最危险的情况时,胆小怕事的狄青不计前嫌,舍命救出这群“新兵”。
就这样,他彻底说服了战场上的所有人,不管是狄青,还是他的老部下,还是那群曾经看不起狄青的“将军”。后来有人问狄青为什么当时胆子这么小,狄青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一个团队最怕内讧。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势必会影响战斗力。羞辱可以让士兵们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不然自己一时的快人一步,到头来不还是害人害己,大失所望吗?
其实,狄青所说的,与战国时期的经典故事《将相和》有异曲同工之妙。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置若罔闻,道理也差不多。很难成为大师。
从这点来看,狄青与将军压粮运草的故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所以老乐认为,可能是狄青与整个补给军有矛盾,而不是只有一两个人。但不管是真是假,无论是谁,有时候表现出自己的弱点,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反而会赢得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