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武将大多都有正面或者间接交手,以至于被人们评出“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排行榜。而谋士却因为出场先后关系或者战场太大,很难有机会可以较个高低,谋士一般还比较自谦,倘若听他们自己说的话,估计年都会过错。
比如,程昱(仲德)、徐庶(元直)、诸葛亮(孔明)、庞统(士元)、四人之间的谦让,就给大家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元直十倍于仲德,孔明不知道多少倍于元直,士元又十倍于孔明。”这样算起来,士元最起码数千倍于仲德。
事实上呢?徐庶开场没多久便一言不发,而庞统也刚准备打西川就中埋伏而死,让这四人之间的比拼只能成为无尽的遗憾。那么,三国中的谋略排名,又应当是怎样的呢?这里列举出前五名榜单。
第五名:郭嘉
郭嘉在许多人眼里,一度被封为“谋略第一”,其实不然。人们之所以觉得郭嘉第一,大多是从他“算”死孙策和遗迹定辽东这两大神举开始的。其实以孙策的行为就可以判断,身为一方诸侯,天天一个人追敌军,能不死于小人之手吗?唯独定辽东确实比较神,但不要忘了,他劝曹操征乌丸,差点让曹操回不来了。因此曹操在赤壁大败的时候大哭“若奉孝在此,绝不使吾有此败”,其实这是曹操故意说给身边人的气话,你们这一群大谋士高官厚禄,还不如我一个军师祭酒,军师祭酒好歹还能让我顺利的带着兵马回来。
郭嘉到曹操手下将近11年时间,从头到尾都是“军师祭酒”,这职位相当于参谋,而荀彧则是官至侍中,守尚书令,相当于宰相级别的。官位代表实力,诸葛亮位居蜀汉丞相,除了忠诚度之外,和其能力水平也是分不开的。
第四名:周瑜/荀彧
周瑜吴国前期第一谋士,官大都督,赤壁大战的总导演。能够在前期大佬对抗中,让孙吴不落下风,足以说明其智慧。但无奈他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天才,他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很不服气。最终含恨而死,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
荀彧则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谋士,究竟重要到何种程度呢?放眼三国,可能只有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能够与之相比。荀彧年少之时便被誉为“王佐之才”,他在袁绍帐下时,被袁绍奉为上宾。但他却在袁绍最巅峰之时,看破了袁绍必亡的结局,投靠了当时几乎一无所有的曹操,从此改变了这位乱世奸雄一生的命运。
(曹操阵营中的贾诩也很厉害,但他虽极具智慧,大多数情况下却只求自保,因此不算)
第三名:司马懿
司马懿可以在曹魏频繁的内斗之中生存下来,并且最终成功篡魏,足以说明其谋略之深远,司马懿的心简直深的像无底深渊。他在可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看准了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缺陷,选择坚守不出耗死诸葛亮,诸葛亮对此颇为无奈,司马懿取得了最终胜利。仅凭这一点来说,司马懿位列第二毫无悬念。
第二名:诸葛亮/庞统
不管多少人对诸葛亮存有偏见,认为他最终失败,过于自负等等,但历史总是善于去伪存真,从三国到现在差不多1800年历史,其间不管王侯将相,还是文人墨客,对诸葛亮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不管怎么说,刘备在认识诸葛亮的时候一无所有,能够迅速翻身,也是得益于诸葛亮的才能,相信看过《隆中对》的都会对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所折服。他占据天下九分之一的人口,以一州之地强攻盘踞中原的曹魏政权,而让数倍于自己的对手始终处于守势,并一度攻城略地,令曹魏损失好几员大将,打的司马懿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硬实力。倘若荆州不失,不知道三国历史又将会是怎样的。
而卧龙和凤雏的排名永远是不会分开的,庞统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在赤壁大战中以一己之力将双方势力玩的团团转,对最终胜利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张飞第一次见他就被其佩服的五体投地,至于他的死因,我想也在他的安排之中。
第一名:司马徽
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奇才。他能在刘备逃难的时候,就直到他会到这里,然后告诉牧童在外等着。他在推荐卧龙凤雏的时候,就知道,卧龙凤雏将不得善终,于是刚开始并未告诉刘备卧龙凤雏是谁。在得知徐庶母亲被曹操抓,徐庶赶去营救时,就断言徐庶母亲会死。刘备直到诸葛亮就是卧龙之后,司马徽还长叹:“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
司马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神”预测,虽然没有为某一方面军队出谋划策,但其谋略也必能入列三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