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伟大的名著,往往要具有综合的文学高度,它要具备详实的历史内容、深邃的哲学意味,以及浑厚的审美意蕴,要同时达到这样的标准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国目前只有四大名著,最多再加上一本《金瓶梅》,其余的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与这五本比较,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因其内容涉及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一类,读者阅读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层面,没有心理时间去品味作者施耐庵更深层次的奇思妙想。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水浒传》的解读,如果仅仅局限在情节层面,未免辜负了作者苦心,因此,对于水浒中一些精心设置的隐喻,读者应该进行了解。
我们就以《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为例,探究施耐庵的文笔构思。
如果是寻常小说家,要写《水浒传》,主角自然是一百单八将,免不了一个一个写去,最终记成一篇流水账,施耐庵自然不屑如此写法,他反其道而行之,开篇不写梁山好汉,而写大奸臣高俅的发家史。
高俅本是街头混混,却阴差阳错,踢蹴鞠踢到了端王身边,后端王被册立为天子,便是那位发明了瘦金体的宋徽宗,高俅鸡犬升天,成了高太尉,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报复当年在街上棒打自己的王进父子。
王进是《水浒传》开篇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他被高俅针对,无奈只能辞官而走,又路过史家村,收下了“九纹龙”史进当徒弟,然后就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出现过。
施耐庵为什么要用高俅来开篇?
金圣叹的评价就很精准,他说: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
《水浒传》里的社会状况,并不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水浒文本的内容展现,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并不落后。金翠莲父女哪怕被郑屠欺负,也可以靠卖曲为生,武大郎有一门炊饼的手艺,就可以沿街做生意。
可在这种大好的社会环境下,却屡屡发生“逼上梁山”这样的事,这就说明社会颓荡的根本原因,不是底层百姓要搞事情,而是官场黑暗,导致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悲剧。
林冲就是个例子,他本是个老老实实的教头,只因为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就让高俅设了一个局,让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将其陷害入狱,路上又买通董超、薛霸两人,对林冲百般折磨,若不是鲁智深及时出现,林冲性命休矣。
林冲哪里能想到,一个高高在上的太尉,居然帮高衙内抢夺自己的妻子,使用的还是下三滥的流氓手段——这种自上而下的腐烂,是无解的,高俅掌握着更多的官场、社会资源,林冲连个申诉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水浒传》开篇,必须从高俅这个混混的发迹开始写起,以让读者明白,这一百单八将聚集在一起替天行道,背后映射的是国家、官场层面的大问题。
紧接着,施耐庵又用王进这根针,穿起了“九纹龙”史进这条线,这既是引出梁山好汉的引子,也是在隐喻历史。
史进,史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记事,今稗史所记何事?殆记一百八人之事也。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而又议,可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
施耐庵看似写史进,实则是暗喻“历史”。若是天下有道,老百姓安居乐业,没人议论时事长短,天下无道,人民则怨声载道,这些怨声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金圣叹认为正史是历史,《水浒传》中虚构的稗史也是历史,把它当成历史去看待,去分析,就能听到茫茫荒野中,几千年来老百姓的无声呐喊。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的话和金圣叹的批语,合在一起观看,就是历史的本质。
同时,施耐庵在人物外号、出场顺序方面,也有相同的隐喻。原著第一回,由高俅引出王进,由王进穿针引线到史进,再由史进牵扯出少华山的三位强匪:分别是“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
“神机军师”朱武,在最终的梁山泊排行中,位列七十二地煞第一位,乃是地魁星——不从天魁星宋江写起,先写地魁星朱武,可见天地颠倒,黑白不分。
陈达、杨春的外号里,分别是“虎”、“蛇”二字,这和《水浒传》开篇楔子里“洪太尉误走妖魔”是紧密对应的,洪太尉在上山途中,先后碰上一只白额吊睛猛虎、一条吊桶大小的雪花银蛇,通过“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的外号,檃栝一部书七十回一百八人为虎为蛇,皆非好相识也。
《水浒传》中此类的隐喻不胜枚举,每位梁山好汉的外号,都暗含深意,或刻画其人物形象、或针砭时弊、或为行文服务,这些深刻的内涵,若非细细研读,是根本看不出来的。而研读完此书,就会明白《水浒传》之所以位列四大名著之中,绝不是单靠打打杀杀的故事情节,更有耐得住细品的哲学深意和审美内涵。
本文乃“不红居士”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七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戴敦邦《水浒传》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