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施耐庵写《水浒传》,为何用反面人物高俅,承担开篇的重头戏?

施耐庵写《水浒传》,为何用反面人物高俅,承担开篇的重头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不红 访问量:1647 更新时间:2024/2/10 10:00:14

一部伟大的名著,往往要具有综合的文学高度,它要具备详实的历史内容、深邃的哲学意味,以及浑厚的审美意蕴,要同时达到这样的标准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国目前只有四大名著,最多再加上一本《金瓶梅》,其余的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与这五本比较,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因其内容涉及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一类,读者阅读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层面,没有心理时间去品味作者施耐庵更深层次的奇思妙想。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水浒传》的解读,如果仅仅局限在情节层面,未免辜负了作者苦心,因此,对于水浒中一些精心设置的隐喻,读者应该进行了解。

我们就以《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为例,探究施耐庵的文笔构思。

如果是寻常小说家,要写《水浒传》,主角自然是一百单八将,免不了一个一个写去,最终记成一篇流水账,施耐庵自然不屑如此写法,他反其道而行之,开篇不写梁山好汉,而写大奸臣高俅的发家史。

高俅本是街头混混,却阴差阳错,踢蹴鞠踢到了端王身边,后端王被册立为天子,便是那位发明了瘦金体的宋徽宗,高俅鸡犬升天,成了高太尉,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报复当年在街上棒打自己的王进父子。

王进是《水浒传》开篇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他被高俅针对,无奈只能辞官而走,又路过史家村,收下了“九纹龙”史进当徒弟,然后就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出现过。

施耐庵为什么要用高俅来开篇?

金圣叹的评价就很精准,他说: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

《水浒传》里的社会状况,并不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水浒文本的内容展现,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并不落后。金翠莲父女哪怕被郑屠欺负,也可以靠卖曲为生,武大郎有一门炊饼的手艺,就可以沿街做生意。

可在这种大好的社会环境下,却屡屡发生“逼上梁山”这样的事,这就说明社会颓荡的根本原因,不是底层百姓要搞事情,而是官场黑暗,导致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悲剧。

林冲就是个例子,他本是个老老实实的教头,只因为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就让高俅设了一个局,让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将其陷害入狱,路上又买通董超、薛霸两人,对林冲百般折磨,若不是鲁智深及时出现,林冲性命休矣。

林冲哪里能想到,一个高高在上的太尉,居然帮高衙内抢夺自己的妻子,使用的还是下三滥的流氓手段——这种自上而下的腐烂,是无解的,高俅掌握着更多的官场、社会资源,林冲连个申诉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水浒传》开篇,必须从高俅这个混混的发迹开始写起,以让读者明白,这一百单八将聚集在一起替天行道,背后映射的是国家、官场层面的大问题。

紧接着,施耐庵又用王进这根针,穿起了“九纹龙”史进这条线,这既是引出梁山好汉的引子,也是在隐喻历史。

史进,史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记事,今稗史所记何事?殆记一百八人之事也。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而又议,可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

施耐庵看似写史进,实则是暗喻“历史”。若是天下有道,老百姓安居乐业,没人议论时事长短,天下无道,人民则怨声载道,这些怨声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金圣叹认为正史是历史,《水浒传》中虚构的稗史也是历史,把它当成历史去看待,去分析,就能听到茫茫荒野中,几千年来老百姓的无声呐喊。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的话和金圣叹的批语,合在一起观看,就是历史的本质。

同时,施耐庵在人物外号、出场顺序方面,也有相同的隐喻。原著第一回,由高俅引出王进,由王进穿针引线到史进,再由史进牵扯出少华山的三位强匪:分别是“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

“神机军师”朱武,在最终的梁山泊排行中,位列七十二地煞第一位,乃是地魁星——不从天魁星宋江写起,先写地魁星朱武,可见天地颠倒,黑白不分。

陈达、杨春的外号里,分别是“虎”、“蛇”二字,这和《水浒传》开篇楔子里“洪太尉误走妖魔”是紧密对应的,洪太尉在上山途中,先后碰上一只白额吊睛猛虎、一条吊桶大小的雪花银蛇,通过“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的外号,檃栝一部书七十回一百八人为虎为蛇,皆非好相识也。

《水浒传》中此类的隐喻不胜枚举,每位梁山好汉的外号,都暗含深意,或刻画其人物形象、或针砭时弊、或为行文服务,这些深刻的内涵,若非细细研读,是根本看不出来的。而研读完此书,就会明白《水浒传》之所以位列四大名著之中,绝不是单靠打打杀杀的故事情节,更有耐得住细品的哲学深意和审美内涵。

本文乃“不红居士”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七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戴敦邦《水浒传》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标签: 高俅

更多文章

  • 水浒最没种的人,本是高俅兄弟,偏偏给高俅当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高俅

    《水浒传》里,真正被逼上梁山的,或者说,真的是因为走投无路才被迫上梁山水泊的,其实只有林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水泊代表的是“王土之外”,意思不言而喻。事实上,林冲差点也被逼下梁山,白衣秀士王伦也一而再、再而三的为难他,林冲上山不得,下山不能,在梁山108将中是唯一一个。新版《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林

  • 《水浒传》里的108将斗不过高俅,高俅是不是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高俅

    《水浒传》里的108将斗不过高俅,高俅是不是人才?先回答第一个问题,108将为何斗不过一个高俅?第一,高俅是皇帝赏识的红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翻开高俅发家史可以看得到,高俅和徽宗皇帝的关系有多么亲近。高俅由一个浮浪子弟,被人告发,受了脊杖,被逐出京城,这段痛苦经历让高俅成长了很多。所以,当他寻觅到

  • 水浒第一位好汉,为何见了高俅就逃跑?看看高俅骂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高俅

    《浅说水浒》第072期(文/焦目)水浒中的好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好汉不一样。根据原著来看,当时的好汉标准大概就是“能吃、能喝、能打架”。李逵虽然鲁莽,但是能吃,所以宋江觉得他是好汉;武松连喝十八碗酒,打死猛虎,大家都说他是好汉;焦挺一招撂倒李逵,被李逵直接拉到梁山入伙。可见,“好汉”不一定就是好人。

  • 岳飞和孟珙表现如此出色,为何南宋还是不能翻盘?要问问南宋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孟珙

    其实南宋真的挺强的,要不是出了几个愚蠢的皇帝和宰相,南宋想要翻盘问题不大。由于北宋被大金给干趴下了,所以南宋臣民们的民族自尊心特别强烈,这就导致了一件事,大家都很团结啊!为啥要团结?再不团结就要彻底完犊子了!无论是大金,还是后来的蒙古,对南宋来说,无疑都可能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南宋臣民选择抱团取暖。

  • 1234年南宋灭金前篇:金军倾国之兵进犯,孟珙喋血孤城3千破10万

    历史人物编辑:嘉州干史人标签:孟珙

    公元1234年正月,金国都城蔡州寒风凛冽,晚来天欲雪。这是金国存亡的最后一战,对蒙古而言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掉金军;对宋军而言国仇家恨,靖康耻可雪,臣子恨可灭了,将令已经下达,破城后屠城三日。黎明时分,宋军统领孟珙一身戎装,傲然掀开帐门。帐外,宋军整齐肃穆,萧然而立,雪花落在盔甲上,满座衣衫似雪。

  • 西夏骑兵和金国骑兵哪个更厉害?宋朝名将吴玠用一生经验作出回答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吴玠

    唐朝结束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割据混战时代由此开始。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皇权建立大宋朝。赵匡胤和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先后用了数十年时间,才逐一消灭各地的诸多小国和军阀,宋朝才正式得以完成统一。不过,宋朝的“统一”与汉唐明清的统一,是截然不同的两个

  • 为什么镇守川陕的大将吴玠没有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吴玠

    南宋初年,宋军主要在三个战场抵御金兵进犯,一是江淮地区,由大将韩世忠镇守;二是荆湖地区,由大将岳飞镇守;三是川陕地区,由大将吴玠镇守,因此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时期。上述三员大将之中,韩世忠和岳飞后来都名列“中兴四将”,而吴玠论起战功,要比张俊、刘光世的更为显著,但

  • 西夏国主李元昊大破宋军的好水川之战靠的不过是几只鸽子

    历史人物编辑:思伟动漫标签:李元昊

    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西夏国主李元昊巧设埋伏击败宋军,大获全胜,他的胜利要归功于一群鸽子提供情报,这场鸽子参与其中的战争史称“好水川之战”。交战双方的主帅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北宋主帅是三朝为相的名将韩琦,西夏主帅则是国主——一代枭雄李元昊。李元昊随着实力逐渐强大,开始野心膨胀,不再向大宋称臣

  • 从宋夏和议到三次辽夏战争,李元昊死前说了什么?「千秋一面」

    历史人物编辑:王王美食屋标签:李元昊

    诸君安好,我是白切玉。在前几期视频中,一直有评论质疑,为何宋朝有这么多名臣名将,却灭不了西夏?首先我们要注明一点,人才虽然是每个时代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但不管多么出色的人才他始终要面对整个时代的大背景和历史的大趋势。就拿讨论度最高的三国历史来说,聊诸葛亮很多人爱盯着他打下了多少版图来说事,却完全不看诸

  • 郭劝为何要将山遇惟亮送回?李元昊创业伊始,他就送来一份大礼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李元昊

    北宋著名的耿直大臣郭劝,一直以来都是以直言不讳著称。这就好比是唐朝的魏征,看到不爽的事情,非要说出来不可。比如说当时发运使刘承德这家伙是个谄媚之臣,他常常给宋真宗进贡一些可供玩乐的玩意儿,本来是想要拍宋真宗一个马屁,结果耿直的郭劝出现了,他跑到宋真宗那儿告了刘承德一状,表示他送的这些东西是刻意拍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