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家有子,御辽安邦-“六郎”杨延昭

杨家有子,御辽安邦-“六郎”杨延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游新计划哦 访问量:1106 更新时间:2024/1/24 19:16:24

北宋高粱河之战后,精锐尽失,关键的是,丧失了进攻辽国的战略机会,辽国到了赫赫有名的萧太后手中,这一战奠定了萧太后在辽国的统治地位,手中权利更加稳固,同时也积极准备南下,毕竟宋军百战百胜的神话被打破,富庶的中原,让辽国扬起了屠刀。相比之下,宋太宗回国后,不久就病逝了,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就是宋真宗,不久之后,二十万辽国大军南下,在檀渊和宋军对峙,在满朝大臣都害怕想要南迁之时,一个书生,一个将军站了出来,我想,大宋应该记住他们。于是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血战而胜,在求和派坚持下,签订了檀渊之盟而归,至此,辽宋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这个将军,叫杨延昭,民间都习惯叫他,杨六郎。

杨延昭,出身将军世家,父亲杨业就是北汉高级将领,后来归顺宋朝。杨延昭年幼时候就喜欢军阵,颇得杨业喜欢,后来成年后参军,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宋太宗北伐之时,杨业奉命进攻应,朔二州,杨延昭担任先锋,虽在战场上被箭矢射中,却依旧面不改色,最终血战而还,之后因伤调离战场,在内地赈灾,安抚民生。之后,大战结束,杨业因为中了埋伏,绝食而死,杨延昭也因此被下放到了遂城,担任小城的守备。公元999年,辽国骚扰边疆,遂城被进攻,当时城小而没有防备,辽军进攻又很激烈,宋军人人自危而没有什么办法,杨延昭看到天气寒冷就有了办法,他一方面召集士兵守城,另一方面,用水桶把水顺着城墙浇灌下去,因为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过了一个夜晚,城墙上都是坚冰,且异常光滑,辽军的攻城云梯根本架不上去,无奈之下,只能退兵,而杨延昭也因为御辽有功,再加上功臣之后,被朝廷重用,调任莫州刺史。公元1000年,辽国再次骚扰,杨延昭设下伏击,诱敌深入,最终四面埋伏,大破辽军,因此得到宋真宗的赞赏。公元1002年,再次和辽国作战而失利,再要被治罪的时候,宋真宗宽恕了他们,认为一时的失利在所难免,日后抵抗辽国还要依靠他们。之后杨延昭和杨嗣等人制订了防备辽国的军事策略,担任了宁边军部署。

1004年,宋朝增兵边境,杨延昭带领一万多骑兵驻扎在静安军东边,以便策应,结果杨延昭积极备战的策略皇帝没有答复,这个时候宋军主力在檀渊城下和辽国对峙,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国萧太后也带着年幼的皇帝在前线指挥。杨延昭的命令是伺机而动,他却想着主动出击,尽管击破敌军甚多,却对大局无补。直到宰相寇准稳定局面,成功抵抗辽军信息传来,杨延昭才放下心来,随后捷报频频传来,萧挞凛在巡视城池时候,被宋军强弩射杀,这件事情影响了战争的走向,萧太后作为女人,统帅辽国的主要手段就是萧挞凛这样的萧家族人,萧挞凛作为辽军重将,他的死亡对萧太后损失极大,加上对峙在檀渊城下,辽军后勤补给困难,宋军士气高昂,而且援兵不断抵达,萧太后国内反对的声音还在,于是,决心撤军。

听到这个消息的杨延昭兴奋不已,因为他明白,乘胜追击的时候来了,信任他的寇准也这样认为,毕竟寇准敢于在檀渊大战,倚仗的就是杨延昭,杨嗣这些猛将,于是他们纷纷上书,请求继续作战,但是宋真宗想的只是击退辽军,甚至在其他大臣建议下,还想着向辽国称臣纳贡,以每年岁银来换取和平,高粱河之战确实影响深远,杨延昭等人的建议被搁置,议和提上了日程,最终宋真宗因为领土得以保全而开心的回到了东京,萧太后虽然战败但是拿到了岁银,也很满意的退兵了,而最终满腔愤慨的,是寇准,是他杨延昭。

之后的杨延昭就没有了出色的表现机会,寇准之后就被罢相了,也是,辽国防御住了,还要寇准干嘛,杨延昭也被搁置了几年,就去世了,临终前惦记的还是,北伐。虽然杨延昭在正史中名声不大,但是在民间,杨家三代,十二寡妇精忠报国的故事确实是脍炙人口,杨业精忠报国,和七个儿子一同出征,最终马革裹尸,除了四子被俘虏,五子出家,六子逃回,其他儿子都战死了,还有自己,也被出卖而被辽军包围,最终杨业撞死李陵碑。后来的杨延昭子承父业,多次击退辽军,保境安民,甚至攻破了幽州,当然,虚化居多,表达民众渴望英雄。后来杨延昭死后,儿子杨宗保出征西夏,被围困又是十二寡妇出征,最终救出杨宗保,平定西夏,不得不说,中国人民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这恰恰说明那个时候民众缺少英雄,才会捏造英雄,宋朝终其一朝,自北伐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对外保持强势过,这和他的政治制度,军队制度不无关系,最终被新兴的金国一战灭国,纵使撤到南方,也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而杨延昭在民间,是忠肝义胆,智勇双全,最后迎娶了柴荣的女儿柴郡主,成为了皇亲国戚,可以说,给杨延昭本来不完美的结局,添加了不少乐趣,或者说,乐观的因素,让大家相信,英雄,一定会有好下场的。至于在民间排行第六,这就是因为他作战勇猛,被辽军成为白虎星下凡,畏惧的称他为,杨六郎。可惜宋真宗只想看护自己的江山,没有开疆扩土的心思,寇准等人,也只能是一腔热血,无处安放罢了,宋朝多的是这种热血书生,可惜,它是宋朝,一个只想偏安的宋朝。

标签: 杨延昭

更多文章

  • 此人与杨业同为名将,因小人的一次刁难,竟背负奸臣骂名上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杨业

    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男女老少都为了大宋江山付出了全部,虽然有很多后世添进去的情节,但是杨家确确实实是大宋的功臣,而功臣却没能得到好结局。杨家最著名的是杨业与其一家的女将,杨业的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由于潘仁美没有按计划接应,杨业全军覆没。杨业的忠心耿耿,换来这样的下场,全天下的百

  • 古装网剧《胭脂债》将播,人气小生杨业明领衔,上演虐恋情深

    历史人物编辑:力养历史标签:杨业

    1江湖风波不断,武林盟主江清流走火入魔,武功全失。江家囚禁的女魔头薄野景行连夜逃走,数日之后,一个软香温玉女子装在锦盒送于清流,感觉到是薄野景行后,清流为掩盖江家关的女魔头只是一介女流之辈,自认金屋藏娇色狼,把她安置在院内静观其变,谁知这位女神经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他,怀上了他的骨肉,二人上演了一曲血

  • 公元969年,一代猛人杨业栽在了斧头帮手上

    历史人物编辑:昕昕的实习生活标签:杨业

    文/食堂01在挨打路上的杨业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攻打北汉。自古以来,围城之战有围三阙一之说,就是故意放个口子,让城里的敌人逃跑,一头钻进自己设好的埋伏圈。但是这次,赵匡胤不用了,太原就是北汉最后的城池,没地跑,只能坚守到底,而宋朝只能正面强攻。当时赵匡胤命党进、李继勋、

  • “导弹司令”杨业功:家居行止一切从简,出门却要携带“三件宝”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杨业

    “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杨业功的名字响彻人们心间,要问他是何许人也,他只是个普通人,是扎根祖国土壤的了不起的普通人。永远的“导弹司令”农村

  • 雁门关下发现杨家将后人,大约500人,专家:杨业祠堂已有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杨业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忠臣良将。说到忠臣,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有魏征、海瑞、寇准以及包拯等。说到良将那就更多了,但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还是要数杨家将。毕竟《杨门虎将》的故事,可是直到今日仍四处流传。在现如今的影视剧以及评书等文学作品中一直流传着杨家将的故事,甚至他们还在杨家将的基础上衍生出了《

  • 此人自称是杨业第37代后人,身怀杨家枪法,曾一枪挑翻7个恶霸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杨业

    熟读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杨家将乃是一代忠烈之士,杨家之人各个身怀绝技、武艺不凡。而无论是杨家七郎,还是杨家女将,他们都抱有满腔的爱国之情,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杨家将曾长期驻守于边疆,奋力保卫国家。即便面对敌人的强势入侵,杨家之人都表现出了勇于杀敌的无畏牺牲精神。如今在各大电视荧屏荧幕上,杨家

  • 杨业分明用的是刀,为什么他的儿子们却全用枪呢?和夏家枪法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杨业

    杨业用刀,是继承了杨家祖传的刀法,杨家枪是后来学的夏家枪法,有兴趣了解这段故事的听我慢慢道来。唐僖宗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只喜欢玩乐,不会治理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大乱,民不聊生,镇守潼关的大将金刀杨会,是杨业的爷爷,他靠一路刀法名扬天下。有一天,一伙流民抢劫了潼关的粮仓,杨会知道后只是带兵把这伙

  • 为抬身价强认祖宗!播州杨氏一族到底是不是宋朝忠臣杨业的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妍妍旅行记标签:杨业

    中国历来都有“百家姓”一说,大家初次见面都会问上一句“贵姓”?根据我国最新人口普查,现在中国姓“李”的最多,接下来就是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在中国“李”姓是第一大姓,但是在贵州,“杨”姓却排名第一。究其原因,应该和西南地区一个经历了七百多年的世袭罔替二十九代的土司政权“播州杨氏”大有关

  • 杨业跳槽到宋朝后,为何不受北宋将领待见?以至于被王侁给出卖了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杨业

    杨家将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杨家将指的主要是杨业和他的那帮仔们,他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杨老令公。不过杨业早年并不是宋朝的将领,他是北汉将领,甚至跟辽国有很深的渊源,因为当时北汉是依靠辽国才建立起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灭亡北汉,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宋太宗赵光义身上。赵光义北伐的时候,击败了刘继元,当时杨

  • 杨业的死是赵光义惹得祸?虽是祸事,却换来北宋太平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杨业

    看过《杨家将》的都会觉得杨业死的很不值。这位北汉的名将,没有死在冲锋陷阵的路上,却死在奸臣的手里。其实,这个锅潘美不背。如果要找一个锅的话,那就是他的顶头上司,赵光义的错。之后,北宋不再北伐。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不甘心高粱河的失败,这次投入宋军精锐再次北伐。此次作战,除了赵光义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