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高粱河之战后,精锐尽失,关键的是,丧失了进攻辽国的战略机会,辽国到了赫赫有名的萧太后手中,这一战奠定了萧太后在辽国的统治地位,手中权利更加稳固,同时也积极准备南下,毕竟宋军百战百胜的神话被打破,富庶的中原,让辽国扬起了屠刀。相比之下,宋太宗回国后,不久就病逝了,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就是宋真宗,不久之后,二十万辽国大军南下,在檀渊和宋军对峙,在满朝大臣都害怕想要南迁之时,一个书生,一个将军站了出来,我想,大宋应该记住他们。于是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血战而胜,在求和派坚持下,签订了檀渊之盟而归,至此,辽宋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这个将军,叫杨延昭,民间都习惯叫他,杨六郎。
杨延昭,出身将军世家,父亲杨业就是北汉高级将领,后来归顺宋朝。杨延昭年幼时候就喜欢军阵,颇得杨业喜欢,后来成年后参军,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宋太宗北伐之时,杨业奉命进攻应,朔二州,杨延昭担任先锋,虽在战场上被箭矢射中,却依旧面不改色,最终血战而还,之后因伤调离战场,在内地赈灾,安抚民生。之后,大战结束,杨业因为中了埋伏,绝食而死,杨延昭也因此被下放到了遂城,担任小城的守备。公元999年,辽国骚扰边疆,遂城被进攻,当时城小而没有防备,辽军进攻又很激烈,宋军人人自危而没有什么办法,杨延昭看到天气寒冷就有了办法,他一方面召集士兵守城,另一方面,用水桶把水顺着城墙浇灌下去,因为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过了一个夜晚,城墙上都是坚冰,且异常光滑,辽军的攻城云梯根本架不上去,无奈之下,只能退兵,而杨延昭也因为御辽有功,再加上功臣之后,被朝廷重用,调任莫州刺史。公元1000年,辽国再次骚扰,杨延昭设下伏击,诱敌深入,最终四面埋伏,大破辽军,因此得到宋真宗的赞赏。公元1002年,再次和辽国作战而失利,再要被治罪的时候,宋真宗宽恕了他们,认为一时的失利在所难免,日后抵抗辽国还要依靠他们。之后杨延昭和杨嗣等人制订了防备辽国的军事策略,担任了宁边军部署。
1004年,宋朝增兵边境,杨延昭带领一万多骑兵驻扎在静安军东边,以便策应,结果杨延昭积极备战的策略皇帝没有答复,这个时候宋军主力在檀渊城下和辽国对峙,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国萧太后也带着年幼的皇帝在前线指挥。杨延昭的命令是伺机而动,他却想着主动出击,尽管击破敌军甚多,却对大局无补。直到宰相寇准稳定局面,成功抵抗辽军信息传来,杨延昭才放下心来,随后捷报频频传来,萧挞凛在巡视城池时候,被宋军强弩射杀,这件事情影响了战争的走向,萧太后作为女人,统帅辽国的主要手段就是萧挞凛这样的萧家族人,萧挞凛作为辽军重将,他的死亡对萧太后损失极大,加上对峙在檀渊城下,辽军后勤补给困难,宋军士气高昂,而且援兵不断抵达,萧太后国内反对的声音还在,于是,决心撤军。
听到这个消息的杨延昭兴奋不已,因为他明白,乘胜追击的时候来了,信任他的寇准也这样认为,毕竟寇准敢于在檀渊大战,倚仗的就是杨延昭,杨嗣这些猛将,于是他们纷纷上书,请求继续作战,但是宋真宗想的只是击退辽军,甚至在其他大臣建议下,还想着向辽国称臣纳贡,以每年岁银来换取和平,高粱河之战确实影响深远,杨延昭等人的建议被搁置,议和提上了日程,最终宋真宗因为领土得以保全而开心的回到了东京,萧太后虽然战败但是拿到了岁银,也很满意的退兵了,而最终满腔愤慨的,是寇准,是他杨延昭。
之后的杨延昭就没有了出色的表现机会,寇准之后就被罢相了,也是,辽国防御住了,还要寇准干嘛,杨延昭也被搁置了几年,就去世了,临终前惦记的还是,北伐。虽然杨延昭在正史中名声不大,但是在民间,杨家三代,十二寡妇精忠报国的故事确实是脍炙人口,杨业精忠报国,和七个儿子一同出征,最终马革裹尸,除了四子被俘虏,五子出家,六子逃回,其他儿子都战死了,还有自己,也被出卖而被辽军包围,最终杨业撞死李陵碑。后来的杨延昭子承父业,多次击退辽军,保境安民,甚至攻破了幽州,当然,虚化居多,表达民众渴望英雄。后来杨延昭死后,儿子杨宗保出征西夏,被围困又是十二寡妇出征,最终救出杨宗保,平定西夏,不得不说,中国人民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这恰恰说明那个时候民众缺少英雄,才会捏造英雄,宋朝终其一朝,自北伐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对外保持强势过,这和他的政治制度,军队制度不无关系,最终被新兴的金国一战灭国,纵使撤到南方,也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而杨延昭在民间,是忠肝义胆,智勇双全,最后迎娶了柴荣的女儿柴郡主,成为了皇亲国戚,可以说,给杨延昭本来不完美的结局,添加了不少乐趣,或者说,乐观的因素,让大家相信,英雄,一定会有好下场的。至于在民间排行第六,这就是因为他作战勇猛,被辽军成为白虎星下凡,畏惧的称他为,杨六郎。可惜宋真宗只想看护自己的江山,没有开疆扩土的心思,寇准等人,也只能是一腔热血,无处安放罢了,宋朝多的是这种热血书生,可惜,它是宋朝,一个只想偏安的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