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蒙骜:侍奉四代秦王,以赵、魏、韩为靶心,替秦一洗当年之耻

蒙骜:侍奉四代秦王,以赵、魏、韩为靶心,替秦一洗当年之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夜秦灵 访问量:3823 更新时间:2024/1/16 21:38:17

秦国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绝非历史的偶然。除了地理和经济要素之外,也是历代招揽贤才、名将辈出的结果。

蒙骜就是其中的一位,不过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贵为秦国的四朝元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军事作用。

初生牛犊不怕虎

当我们谈论起蒙骜这个人物时,不得不提历史背景之特殊。秦国从一开始,并非跻身于诸侯国之列,而是在保护周王室有功后,才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

因此,周王室的宗法制度,对地处边陲的秦国来说,可谓是鞭长莫及,其影响力微乎其微。那么,秦国相对独立的政治结构,为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的执行,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国家基础。

摆脱了本家姓、世卿制的束缚,无论来自强国、弱国,不管出身位分高低,但凡是贤能之士,都能够在秦国的土地上,获得秦王的尊重与赏赐。

同时,军爵制乃秦国之首创发明,无数官民为秦国抛头颅洒热血。这种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为其它六国所无法比拟。

背井离乡,与秦结缘

蒙骜虽与秦王四代结下渊源,但他本人生在齐国,后投奔于秦国,才成为秦朝移民,可为何偏要离开母国呢?

当时齐宣王执掌政权,他也想和祖辈一样,闯荡出一番事业,让齐国重振霸主雄风。

窥视燕国发生内讧,遂举兵压境、攻城略地,燕国原本实力弱小,如今内忧外患、不堪一击,齐国的大片领土,自然落入齐国手中。

齐宣王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但他不甘心止步于此,为吸引天下名士前来辅佐,他特下令建立一座稷下学宫,邀请各路豪杰相聚。

只是此时的齐宣王,错把一场小战役当成人生巅峰,再也没有能力思考进取,只晓得为自己歌功颂德,又被娇娘夏迎春弄得五迷三道。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齐宣王辉煌的事迹,早已渐行渐远。

而改革后的秦国正由弱变强、今非昔比,名臣良将纷纷为其效力,反观齐国的稷下学宫,不过是徒有虚表而已。

对齐宣王表现失望透顶的蒙骜,将目光聚焦在曾以荒蛮闻名的秦国。敏锐的直觉告诉他,秦王治国不因循守旧,商鞅变法革新国家面貌。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当他一睹秦国的实干和风采后,不再对淫乱的齐国心生眷恋,决意在此扎根、效忠谋业。

食禄于秦,戎马倥偬

起初,蒙骜侍奉的是秦昭襄王,被拜封为上卿官职。蒙骜的挂帅之能,却未得充分赏识,成为一名副将,与主将白起并肩作战。

蒙骜不太在意名分,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直待秦庄襄王登基继位,蒙骜才初露锋芒、一展雄姿。

不料,秦庄襄王短命,三年后即驾崩。然而,蒙骜却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举拿下韩、赵、魏三国池城,数目有二三十座之多。当秦始皇帝嬴政在政坛横空出世,蒙骜将其军事才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战国策》如实记载了他的统帅功业,夺下韩国十三座城池、魏国三十七座城池、赵国二十五座城池,为秦国霸业一往无前、开疆辟土,大大扩张了秦国的领土版图。

在地理位置上,与韩、赵、魏三国,形成围困之势。王翦王贲父子,虽高居灭五国之功,但如果没有蒙骜的军事震慑,秦国恐怕要二十年甚至是才三十年才磨得一剑。

毫无疑问,秦始皇打出蒙骜这张王牌,还是颇具长远的战略眼光。首先,蒙骜历经三代秦王,对秦国不离不弃,其忠心可嘉,不是贪图蝇头小利之徒,秦始皇从内心完全可以接受。

其次,蒙骜业已斩获实际军功,在战场上与敌军真刀真枪肉搏,积攒下丰富的指挥以及作战经验。这样的英武之才,秦始皇求之不得。

我辈岂是蓬蒿人?

秦人尚武,有祖辈遗风。秦始皇重用武将,欲实现先王未竞之志。

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无一例外短寿,秦始皇从先祖手上拿过接力棒。面对一统六国的重任,蒙骜也把一腔热忱,寄托于秦始皇一身。

秦始皇有爱才之心,蒙骜有报效之意,二者一拍即合。秦始皇深知,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文治不如武治。

领土是靠将士们在战火中淬炼,一寸一寸地拼出来的,而不是轻巧地凭借几句华而不实的文字,他理当为武官留出更多可供发挥的余地。蒙骜用他的耐心,等来了命运的垂青。

蒙骜的作战目标,为何会选中赵、魏、韩三国呢?在春秋五霸中,晋、楚两国,脱颖而出、实力相当,但老天并未眷顾晋国,赵、魏、韩三国势起,将晋国瓜分殆尽。

起先,秦国的国力与军力,远远落后于赵、魏、韩三国。在秦国争当霸主的过程中,没少和赵、魏、韩三国,进行军事比拼和较量。

韩国缺少新生力量,内政改革困难重重,改革远不如商鞅的范围广、力度大,其地理位置不利发展,夹杂在魏国和秦国之间,苦苦谋生路而不得。

既不敢得罪魏国,又不敢得罪秦国。韩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在谈“秦”色变的氛围下,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成日只想与秦朝割地求和。

赵国的江山,毁于赵悼襄王。曾几何时,赵国的骑兵令秦国闻风丧胆。赵国在赵悼襄王的带领下,以胜利国的身份,大肆掠夺燕国,充实赵国国库,和蒙骜在战场上交过手,并将其统领的十万大军击溃。

但他年老糊涂,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下了严重错误,老将廉颇郁郁不得志。后赵国一直为奸臣左右把持,连合纵抗秦的军事方略,也一并断送于赵国末代君主的手中。

魏国是秦国的老冤家,秦国实力甚弱之时,处处受制于魏国。魏国当龙头老大不错,但没有常胜的势态,在马陵之战中吃了败仗,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

还以合纵联盟为名,在国内滥用兵力、民力,自不量力与秦国对抗,结果欲速而不达,这羽翼尚未丰满,就被生生掐断了。最后沦为和韩国一样的下场。

蒙骜以赵、魏、韩三国为靶心,正是替秦国一洗当年之耻。在被日渐强大的秦国屡屡进犯之后,赵、魏、韩作为老牌大国,其国力因疲于应战而一次次削弱。

在失败局面无法挽回的情形下,变得麻木不仁,不惜割地求荣,换取苟延残喘。在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蒙骜围攻赵、魏、韩,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抢占了先机,其历史地位不可或缺、不容小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标签: 蒙骜

更多文章

  • 《大秦赋》中的蒙骜一家,在荆轲刺秦王后,差点被秦始皇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这样聊标签:蒙骜

    《大秦赋》持续播出,剧中,秦国上将军蒙骜给人印象深刻,而他的两个孙子蒙恬、蒙毅也是秦始皇嬴政少年的玩伴。在秦国历史上,蒙氏一族曾经拥有超然的地位。蒙骜历经秦国四代君王,立功无数,他的儿子蒙武也是一代名将,蒙武的两个儿子蒙恬和蒙毅更是秦始皇称帝以后,较为倚重的两位骁将,例如,蒙恬在攻打匈奴方面,就曾立

  • 山海关孟姜女庙前有一副对联,很多人不会读,郭沫若:天下奇联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孟姜女

    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种类型,以工整对仗,妙韵横生为佳,尽管对联的字数一般都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优秀的对联一般都以言简意赅,韵味隽永为上。这也就给各路文人雅客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最短的篇幅内写出一副最精妙的对联。当然,人的才智是无限的,千百年来,中华各地流传着无数脍炙人口的对联,它们凝练着心血,辉

  • 秦始皇被冤枉了两千多年,历史上真实的孟姜女的故事你知道吗?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孟姜女

    想必大家小时候都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吧,它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成为我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故事。01孟姜女哭长城话说大秦帝国的某一天,孟姜女与丈夫范启良正在亲民的祝福之下拜天地,这刚拜完天,正准备吃喜宴,地方官吏就来了,直接抓走了范喜良让他去修长城,这夫妻俩没来的及见面就被

  • 山海关孟姜女庙前一副奇联,无数文人看不懂,郭沫若却能轻松读出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孟姜女

    前言提到孟姜女这个人物相必大家并不陌生。孟姜女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现在。在我国河北山海关有一座孟姜女庙,专门来供奉孟姜女。孟姜女庙前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这幅对联的特殊之处便在于每条对联中都有七个重复的字。很多人看到孟姜女庙前这副对联都感到十分纳闷。他们在想如何运用我国语言中有多音字的特点来读对这一副对

  • 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其实有多个版本?故事背后远比想象复杂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孟姜女

    孟姜女哭崩长城这一故事,想必大多数人早已耳熟能详。人们惊叹于孟姜女的坚韧和毅力,却很少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用坚硬巨石堆砌而成的长城,怎么就被孟姜女给哭崩了呢?要知道,光是一块普通的长城砖,就重达15公斤。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神力的孟姜女是不可能凭借哭声就哭崩长城的。倘若如此,为何历朝历代的人又乐

  • 山海关孟姜女庙前的一副对联,很多人都不会读,到底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孟姜女

    秦朝当年遗留下来的万里长城,如今已经成了世界奇迹,被后人赞叹万分,经常有人去长城上感受那厚重的历史氛围,为秦始皇当年的丰功伟绩唏嘘。对后人来说,万里长城确实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但是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长城或许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在那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朝廷为修建长城,在民间招募了很多壮

  • 孟姜女庙一副“奇对联”,难倒众多才子,郭沫若微微一笑轻松读出

    历史人物编辑:刘正标签:孟姜女

    正所谓千古才情万古对,一些用词精炼、意味悠长的对联,能流传百世,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里面。但对联的魅力,不仅在于工整凝练、朗朗上口的的语言,其中的一些“怪联”、“绝对”,更让人不禁大呼妙哉妙哉。在山海关孟姜女庙前,就有这样一个奇联。对联中的字,简单到每个都是认识的:上联是海水朝落;下联是浮云

  • 孟姜女庙一副“奇对联”难倒众多才子,郭沫若微微一笑轻松读出

    历史人物编辑:潘东铧标签:孟姜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讲究一个文雅,这文雅就是高于俗气的存在,文人们喜欢呆在一起吟诗作对,以彰显自己的文学水平和与常人不同之处,可以说是高雅人士的必备社交活动。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兰亭集序》就是描绘了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对对子的场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子、对联往往成为文化水平的

  •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但是历上史哭倒城墙是另有其人,只不过是后人讹传演变成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传说在秦始皇时候,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刚结婚三天,范喜良就被征调去修长城,不久就死在长城脚下。时值深秋,孟姜女亲手缝制了棉衣准备带给丈夫,历尽千辛万苦才来

  • 孟姜女真的姓孟?这只是一个流传了两千的谬误,真相是这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初心标签:孟姜女

    穿越剧的主人公在遇到一些历史名人的时候都会闹出一些笑话,比如像胡歌版的神话中就有这样一段尴尬的偶遇。当时的胡歌正被抓去修长城,他在这里遇见了范喜良。胡歌很激动啊,毕竟这也是个历史名人,就问他他的老婆是不是叫孟姜女。范喜良摇摇头,说不是,没听说过这个人。胡歌也是蒙了,难道历史都是骗人的么,不是说因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