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且见狂且。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树,池塘里有美丽的荷花呀,没有见到高富帅啊,偏偏看到个矮穷矬。这个是春秋时代,诗经里头收录的一首闺怨诗,这首诗大概就是求而不得,事与愿违的意思。
几百年后秦始皇嬴政给自己的大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偏偏就看上扶苏树的美好寓意。以至于公子扶苏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应了诗上所说,求而不得事与愿违,徒留清白在人间。
这位公子扶苏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出场只有两回。
第一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出来为那些儒生求情,结果这个做法惹毛了秦始皇,把他发配到北边长城军团,那里去,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第二次出场就是赵高李斯篡夺王位的时候,假传圣旨让他自杀。至于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打出公子扶苏的旗号,那时候他已经死了。
可是偏偏是这么一个只有寥寥几句话记载的人物,自古以来的人们都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如果当年上台的是公子扶苏,大秦也许就不会二世而亡。真的是这样吗?
孤军作战的秦始皇
有句话是,自古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这句话针对的主要是打天下的时候那些功臣集团说的,当年大家一起创业的时候,都是身无分文两袖清风,所以可以轻装上阵,没有那么多坛坛罐罐可以顾虑。
等到享受天下的时候,家大业大,不患寡而患不均,兄弟们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跟你一起打江山的,现在创业成功了,那个股份是不是要分一下?你自己三宫六院难道就不许兄弟们三妻四妾吗?
可是只要我们稍微有一点点理智就知道,这个天下是不能够分享的,从皇帝个人的意愿来说他天然就有大权独揽的倾向,从天下苍生的角度来说,天下被他们分割成这一块那一块,想要不天下大乱那是不可能的。
当时朝廷上下所有的宗室贵族开国功勋其实都希望搞分封制,你当国王,我当卿大夫,他当士大夫,大家世卿世禄制,这样子子孙孙都可以躺在我们的功劳簿上享受生活,岁月静好啊!
当时满朝上下呼吁分封制的声音非常大,秦始皇好可怜,一个人孤零零的,只有一个亲密战友李斯跟他战斗。秦始皇表面上看起来说一不二,实际上就是个孤家寡人。
别的不说,就是丞相李斯这个亲密战友也不行,他自己也是开国功臣,难道就不想分股份吗?秦始皇为了拉拢这个人,下了大功夫啊,李斯所有的儿子都娶秦始皇的女儿,李斯所有的女儿都嫁给了秦始皇的皇子。
这就把李斯跟未来的皇帝,甚至第三代皇帝都高度绑定在了一起,他只能死心塌地背叛自己的阶级,跟秦始皇搞在一起。搞郡县制的是他,修长城的还是他,焚书坑儒的又是他。
三观不合,定位不正
当时公子扶苏信奉的是儒家学说,那个时候的封建儒家主张搞分封制,恢复到西周时期层层分封的礼乐制度,这种学说契合了全国上下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心思,始皇帝信奉的是符合皇权利益的法家中央集权学说。两种学说代表两种利益分配方式。
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您说,扶苏应该信哪一种?不是说这两种学说谁对谁错,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都讲利益。哪种理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信哪种,天下哪有什么颠扑不破的学说。
看看古今中外多少的学说更迭。哪一种主流学说在他们的时代看起来不是真理而现在却看起来像笑话?可作为未来皇帝,连自己的利益站位都看不清,这就让人担忧了!
公元前213年,双方爆发总决战,也就是那个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几乎用两败俱伤的方式宣告他与封建儒家誓不两立。这是也彻底把父子两人推上风口浪尖。
史记: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制曰:“可。”
政治幼稚,理想主义
与这一次的焚书事件相呼应的就是一年之后发生的坑儒事件,扶苏在此时的做法,相当于把整个秦国政府家国恩怨的矛盾全都摆在了台面上,让秦始皇非常的难堪啊。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两个帮助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神棍,因为长期没有业绩,秦始皇又逼得紧,最后两人只能卷款潜逃。然后街上就出现了用这两个人的口吻写出来的大字报,内容就是批判秦始皇,至于是不是这两位写的,我觉得应该不是。
他们两个现在这个样子,在未来已经彻底的社会死亡了,所以写这个东西为自己谋求利益,谋求名声,都是没用的,如果他们不写这个东西,只是偷偷摸摸的跑路,秦始皇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不敢把事情搞大,只会暗中缉拿。这样逃命的机会还大一点。
最有可能干这件事情的,反而是他们的同行和不怀好意的儒家。他们两个的行为是为整个行业抹黑啊,同行们有义务给他们洗地,我们不是骗子,实在是秦始皇人品败坏,所以才求不来长生不老药。
至于儒家的动机那就更好解释了。最后经过一波牵连污蔑,这两帮人共460多号人全部拿到咸阳城外埋了。
这时扶苏来了,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你爸被人诈骗诽谤,你不过来安慰两句就算了,现在居然公然跳出来为犯罪嫌疑人说话,有想过你的身份吗?你是帝国未来最有可能的继承人,秦始皇的亲生儿子,连自己的儿子都反对他的父亲,要是看在天下人的眼里,那岂不是说这个父亲做的事都是倒行逆袭,众叛亲离吗?
秦始皇的局面本来就很难了,现在突然间你给他来这么一下子,这是长了谁的志气,灭了谁的威风。虽然他把他爹伤得那么重,可秦始皇也没有对他完全绝望,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道外面的生活之苦,容易被书上编织的那些美好蓝图给忽悠。
让他到边疆去就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你是帝国未来的皇帝啊,你必须要用皇帝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怎么能站反对派的立场去看问题呢?可扶苏有认识到生活的残酷吗?没有。后来赵高他们假传圣旨让公子扶苏自杀的时候,里面有这么一条罪名:
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也就是说扶苏去了北疆之后还不安分,三番四次的上书反对他老爹。我相信赵高这话是真话,因为这份诏书就是要让扶苏去死的,如果他在里面凭空捏造罪名。岂不是画蛇添足让人家平白产生怀疑吗?
山有扶苏,只能作观赏不能充栋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