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第五次巡游,车队行走到平原津时,始皇开始病重。但由于始皇一心求长生,他不开口安排后事,这帮大臣们谁也不敢为他张罗后事。直到始皇自己感觉快要不行的时候,才匆忙安排后事,这一匆忙就为后续的变故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始皇遗诏“召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这明显就是安排扶苏接班的节奏。但是遗诏还没有送出,始皇却撒手人寰。赵高眼看着这唾手可得的帝位,动了心思。
于是他说服胡亥,拉拢李斯,一起发动了“沙丘政变”,将遗诏更改为“立胡亥为太子,因扶苏蒙恬戍边无功,责令二人自杀”,并将此遗诏派人送到扶苏、蒙恬的手中。在此背景之下,扶苏接到遗诏竟然想都没想就要自杀,蒙恬还在加以劝阻,建议“复请”确认,再执行,结果也被扶苏拒绝,毅然决然的选择自杀。
扶苏自杀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咱们现在看来,看到遗诏的第一感觉就是,哇靠,没有搞错吧,赶紧给他老爹当面去问问,犯多大的错啊,上来就赐死。但是我们在结合当时秦朝的政治制度、历史环境与文化氛围来看,扶苏的选择又具有极大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秦朝统一之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君主具有绝对的权威,他的决定不容质疑,任何对于君主命令不遵从的行为,均被定义为大逆不道。秦始皇为了加强巩固统治,以巡游天下与刻石颂德来神话自己,即皇帝所有的决断都是正确的。营造出一种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文化氛围。
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始皇大力推行愚民政策,全国上下只听君主一人的声音,只用君主一人的大脑思考,国民只管积极地去执行。事分两面性,历史偏偏给始皇开了一个玩笑,首先受到这种专制文化愚弄欺骗的竟然是自己的长子扶苏,并因此葬送了秦祖先几百年打下的基业。
时针有话说
扶苏死亡宣告着“沙丘政变”取得最终的胜利,吹响了秦王朝灭亡的号角。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事情的发生,在看似偶然的表象之下,必然有其必然的内在因素。既然事情发生了,那么就一定有它发生的道理。因而在后世看不懂的扶苏自杀,在结合秦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扶苏本身的性格与为人来看,一切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我是李时针的时针,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