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青”与“霍去病”出现之前,“飞天将军”李广就是西汉最出名的一位名将,因为他的个性与史书的青睐,李广的威望极高,被不少的史书所记录。
同时,也有一名与李广平起平坐的武将,“程不识”。他从边关开始,以过人的能力和出色的战绩,被武帝召进了中枢,成为了御林军的大将军,可见他在军队里的作用和作用。
不过,纵然是这一名战无不胜的大将,在史书上的影响比起李广来说,也是差得太多了。所以,这是怎么回事?
在武皇登基之前,李广便曾多次征战沙场,立下赫赫威名,只是后来由于七国之乱,他的政绩不佳,一直未能登上朝堂。所以当他登基的时候,朝廷里的人都在推荐李广给他,最后李广被任命为御林军的大将军,程不识也被任命为大将军。
故此,广州县的郡主被封为未央统领,程不识被封为长乐统领。
程不识在这次的任用中,表示了自己的立场,他并没有把李广称为“武将”。
按照程不识的说法,李广的军队并没有形成严密的阵型,一般都是在水边安营扎寨,看似方便了人马补给,但是一片肥沃的草原,却是匈奴人最看重的区域,一旦出现这样的混乱,汉人根本无法利用城池、阵型、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在与强大的匈奴人短兵相接的时候,根本无法将自己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其次,在“程不识”看来,李广对于属下实在是有些放纵,并没有养成严谨的军纪,甚至于对于大汉王朝经营几十年的军政事务,都有些“冗杂”或者“精简”,看似是减少了将士们的工作压力,但实际上却是减少了将士们的行动与团结,一旦遇到紧急状况,李广的军队很容易就会乱成一锅粥。
程不识也说了,李广的统帅能力,可以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他自己则可以用来统帅大军,统帅大军。
只是,与“李广”相比,这一位“程不识”到底有着怎样的“指挥风格”?而两人的关系,则是程不通的用兵方式与李广是完全相反的。
程不识是一个很有条理的将军,这一点从他的平时的操练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军队有着森严的战斗和休息制度,每一个职位都有自己的职责,一道道命令传达下去,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并且,程不识还得维持着如此严谨的纪律,进行高难度的操练,弄得那些战士们怨声载道: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
程不识的军队在遇到敌军时,始终处于最高警戒状态,以至“人不卸甲,马不下鞍”。程不识并没有在战斗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因此,他的军队主要由步兵团组成,注重防守,而非攻击,所有的武器、物资,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准备的。每次战斗,不管对方进攻或后退,不管对方实力强大或弱势,程不觉始终有自己的节拍,不会一味追赶,也不会后退或放弃防守。哪怕是在再怎么混乱的战斗中,他们也能做到一丝不苟地执行命令。
总之,在他手下,没有什么感情,也没有什么兄弟情谊,只有对这个壮硕汉子无比的忠心,绝对服从命令。与李广的“仁义”不同,程不识的目标是将自己的军队变成一台没有任何情感的战斗机器,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执行着自己的命令。
李程二人的用兵之法,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治国之法,很少有人能够直接评价他们的优劣,只是从他们的战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广能够震慑住这些人,就是因为这些年他不断地与这些入侵者战斗,但是他从来都不是被动防御,而是积极进攻,甚至有的时候只有一百多名骑兵,就能够与数千名入侵者抗衡。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李广在边疆之中也吃了不少的亏,比如说,他的军队全部都死光了,甚至于他自己都成了俘虏。
相比之下,程不识却从未取得李广那样辉煌的胜利,反而勤勉守边疆,屡次击溃匈奴人的攻势,多年不落一场败绩,被誉为“不败将军”,以至于当匈奴人发现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竟然是他,顿时丧失了斗志,纷纷撤退,这样的情形,在《孙武》里曾说: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使敌之必可胜。
反观程不识的防御方式,即使经历了几场大战,也没有任何变化,难以形成大范围的传播,被主流声音排斥,名气大不如前,也是理所当然。
李广身临其境的身临其境,让他们的军心振奋,让他们的国威更加强大,但是,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君王看来,程不识却是他们最想要的。
作为一个君主,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所以他们很少会去追求胜利。正因为这场战斗的不确定因素,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这场胜利,也就是说,胜利虽然让他们振奋,但最好的策略还是保持不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从这一方面来说,李广在汉武帝时代多次争夺前锋而不得,也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