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广,几乎无人不知的一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豪迈。即使隔着两千年的光阴,依然能感到一股气势逼人。而另一位在汉朝前期与李广齐名的将军程不识,至今却少有人知。
影视剧里的李广形象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而平淡无奇的事迹,却少有流传。这就如市场上,我们也往往记住那些披荆斩棘的哥哥,而忘记稳扎稳打的股肱。而无论是职场还是商场,更应该学习的是程不识,而不是李广。也可以说,如果你没有自信到自己天赋异禀,因为,李广学不来。
一个机动灵活,思胜心切;一个亦步亦趋,先虑不败。
当时两人都是抗击匈奴镇守边疆的守将。一个是现在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 李广的部队以骑兵为主,恩义相结,不重纪律,他甚至熟悉每一位手下,交情也好。作战时,行军布阵不拘一格,以机动性闻名天下,所以李广的部队是兄弟连,常常打出以少制众,反败为胜的案例。带着精锐骑兵突袭匈奴,有胜有负。但是,这种领导方式和作战方式是不适合大规模集团作战的。汉武帝识人用人是一流的,所以,从来就没安排他军团作战指挥的位置,打匈奴时,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也注定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结局。
反观程不识,他的部队则以步兵为主。治军严谨,严明纪律,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部队首先是正部曲,部曲是什么?就是军队的编制。将军率领的部队,下面有部,部下面有曲,曲下面有屯,是一级一级的编制管理,是一个严密的层级指挥系统。
影视剧里的程不识形象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是正行伍营陈,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是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绝对攻不进去。程不识行军,前面有斥侯,也就是侦察兵,一路在前面摸情况,后面有后卫,你要想抄他后路,那也是不可能的。 宿营有警戒, 整个营盘防得跟铁桶一般。 每天晚上他还要处理文件,所有文件全部是要进行正式汇报的。
他是一个打不败的人,一辈子几乎没打过败仗。他不仅没打过败仗,而且也没打过什么仗。一个将军怎么能没打过什么仗呢,就因为他太严谨了。匈奴军队也知道占不到任何便宜,匈奴的军队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用暴力的方式获取资源嘛,说白了,就是抢东西,既然知道抢不到,何必去呢。程不识一生未尝败绩,被誉为“不败将军”。程不识应该是最得《孙子兵法》精髓的一位将军,因为《孙子兵法》通篇讲的就是“不败之法,不战之法”的学问,什么程不识的最大经验是告诉我们: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一个奉行没有一顿酒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强调流程,注重规范。最终的命运各不相同。
李广指挥部队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程不识不行,所有的流程必须有文件,该谁签字就要由谁签字。所以他的军帛文书特别繁杂,程不识每天晚上一件一件要处理到天亮。但程不识本人也没有取得过重大胜利,因为他不是一个很进取和很能冒险的人。跟他的士兵也很无趣,因为没法休息,非常地紧张和辛苦,而且工作量很大。
图片来自网络
凡是程不识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
而李广不是大胜,就是大败,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他带兵没有严格的层级指挥系统,和手下的将领就是兄弟,行军也不规划行程,总之是非常不讲规矩的。宿营的时候,只要一个地方有水源,他就在这里就地扎营。怎么扎营呢?人人自便,士兵怎么舒服怎么来,所以士兵都喜欢跟着李广行军作战。
李广被俘虏了之后,还能利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夺马逃脱,逃回来后他被判了死罪,判罪之后交罚款,交了罚款又削罪,削罪之后贬为平民。一生就这么跌宕起伏。重新被启用后,他还是在他最后一次战斗中带部队迷了路。遭到前来的使者质问时,心理又不过关,羞愤之下,干脆抹脖子自杀了。
《资治通鉴》评论程不识和李广: 学习程不识就算不能立功,也能立于不败;而学李广,很少有不败亡的,因为你不是李广,你学会了他的吊儿郎当,但是你没有他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