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对汉武帝真是不薄,不仅有汉文帝、汉景帝留下的巨额财产,还给了他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不世帅才,成就了汉武帝千古一帝不世威名;但其实连名将,汉景帝都为汉武帝准备好了,但是汉武帝却没有用好。
第一个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飞将军李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不仅是李广的个人问题,这也涉及到汉武帝初期不会用人的缘故,其实汉景帝留给汉武帝的不是两员名将,而是一对名将。与李广搭配的是谁呢?那就是程不识了。
李广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后,召李广为未央宫卫尉。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但是在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他所带领的骑兵非常精良,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部队常常获胜,有时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制众,反败为胜。
李广时常带领少量精锐突击队突袭匈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其实,李广的做法不是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打匈奴时,大军五道出击,武帝不让他领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未尝没有道理。
其实纵观李广一生治军,与霍去病何其相似?霍去病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其实纵观霍去病的战绩,也是冒险成分居多,如果不胜,即是大败;但也许霍去病能力更高一筹,也许霍去病运气更好;但是也可以认为,是因为李广没有一个好的搭档,就如同霍去病和卫青搭档一样。
其实程不识就是李广最好的搭档,程不识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
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
程不识应当算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战不败。而李广呢,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程不识则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
李广、程不识代表了两种指挥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两个人之间难作必然的好坏评断。就亲和力与团结力来说,李广军队的五千人可以顶五万人来用,而程不识的一万人则永远是一万人,但也是不至于轻易被打垮的。看起来是不是和卫青极为相似?
难怪东汉名将马援会说:效程不识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李广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其实如果李广和程不识早早搭档,让程不识率领大军正面出击,吸引匈奴主力,然后由李广千里奔袭;纵使达不到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和成果,但是也应该非常可观了;但是这两人却一个被安排在东北(如今的河北附近)当太守,一个被安排在西北当太守(如今的山西附近),终其一生也未曾合作过,的确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