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的蜀汉全面对曹魏发起进攻。说来也怪,曹操一方无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一向面对蜀汉占据压倒性优势,此前和刘备的蜀汉交锋,也是占尽上风。谁知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一方却威风不再,面对刘备连吃败仗。刘备一方也是如有神助,在汉中之战、樊城之战中,接连杀得曹军大败亏输。
在东线战场,蜀汉大将关羽独当一面,指挥荆州兵团向樊城、襄阳一线展开猛攻,成功全歼曹军大将于禁的三万人马,威震天下。然而谁也没料到,蜀国的盟友孙权,却见利忘义,乘虚而入抄了关羽的后路,夺取荆州。关羽部下将士的家眷、军队的粮草辎重器械,全都落入孙权之手,关羽最终在魏吴两国腹背夹攻下全军崩溃,兵败被杀。
此次荆州之战,孙权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曹军在前期伤亡惨重,孙权却抓住时机,用最小的代价夺占荆州,擒杀宿敌关羽,捞了个盆满钵满。关羽部下的将士,在兵败如山倒的一片颓势中,很多人就此投降了孙权。
关羽的部下武将中,有三个人投降孙权,分别是糜芳、傅士仁和潘濬。糜芳傅士仁很多人都比较了解,《三国演义》中对他们二人有过详尽的描述,与史实大体相近。糜芳虽然本事平庸,但他身份特殊,是刘备的大舅哥,在蜀汉要背景有背景,要地位有地位。
但遗憾的是,糜芳却与主将关羽不和。关羽的军事能力极强,但他的脾气不小,架子也很大,眼空四海目中无人。糜芳是蜀汉皇亲国戚,关羽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两人之间摩擦不断。彼此成见很深。傅士仁也是关羽部下武将,也与关羽不睦。
关羽带兵出征樊城,让糜芳傅士仁留守荆州后方基地。但孙权兵临城下之际,糜芳傅士仁却临阵变节,开城投降,致使东吴不费吹灰之力夺占荆州,简直罪不容诛。不过,比起潘濬来,糜芳傅士仁还是小巫见大巫,三个降将之中,潘濬最为可恨。
潘濬,字承明,武陵郡人。潘濬年轻时就以才华横溢闻名,得到过“建安七子”的赏识。刘表坐镇荆州期间,曾把潘濬招致麾下,委任为江夏从事。赤壁之战后刘备进占荆州,又把潘濬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辅佐关羽一起镇守荆州。
由于关羽脾气不好,经常盛气凌人对部下颐指气使,潘濬也和关羽关系紧张。关羽败死,孙权进占荆州,潘濬就此投降了孙权,被孙权任命为辅军中郎将,潘濬把荆州的军事部署情况和盘托出。
荆州失守后,荆州下属的武陵郡从事樊胄,仍然坚持忠于蜀汉,举兵造反,诱导武陵地区的五溪蛮人,联合与吴国对抗。孙权为此忧心忡忡,准备调集重兵前往平乱。潘濬却站出来说:“愿以五千兵往,足可以擒胄”,自告奋勇带领五千人马赶赴武陵。
潘濬来到武陵,利用自己熟知蜀军情况的特点,对樊胄所部发起猛攻,大开杀戒,樊胄最终失败,部下将士几乎被潘濬杀戮殆尽。糜芳傅士仁虽然投降了东吴,却仅仅为了苟安偷生,并未再为吴国出力。潘濬却背义忘恩,甘心充当孙权的鹰犬,对昔日的蜀国战友大加屠戮,实在比糜芳傅士仁更为可恨。
潘濬对孙权尽忠竭力,孙权也投桃报李,为潘濬加官进爵,先后封他为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太常卿,并曾与陆逊一起长期镇守武昌,把他的故国和旧主忘了个一干二净。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