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琼是一位著名的、有能力的、高素质的武将。在汉灵帝的最后一年,八位校尉被任命为禁军。曹操和袁绍曾经是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军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淳于琼,也是八校尉之一。袁绍在官渡战役中失败的关键,大多数人会认为乌巢的粮食被烧毁,而当时守乌巢的将军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当时,守乌巢的人叫淳于琼,早年被称为校尉,当时曹操和他的官职是同一级别的。淳于琼的声望和张郃、高览等人差不多。从这个角度看,淳于琼不仅是个窝囊废,还是个将军,那为什么不守乌巢呢?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战争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主力。而战争的转折点就是曹操出兵攻打袁绍的物资存放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
袁绍泄露的重要信息是许攸,但恐怕这重要信息应该比许攸多一个人,所以袁绍集中在乌巢的辩护上。而乌巢卫则是淳于琼。说曹操以许攸之策,亲自率兵冒充袁绍将江齐之粮兵,去攻打乌巢。终于烧了袁绍的军粮草,俘虏了乌巢守卫淳于琼。然后曹操砍断了淳于琼的耳朵,鼻子和手脚,立即绑回袁绍营侮辱袁绍。
然后曹操让部下冒充乌巢败军回营。途中遇到袁绍派人支援乌巢蒋奇。蒋奇以为是自己的军队不提防,结果被张辽冷斩在了马背上。说曹操以许攸之策,亲自率兵冒充袁绍将蒋奇之粮兵,去攻打乌巢。最后烧了袁绍的军粮和草,并俘虏了乌巢守卫淳于琼。然后曹操砍断了淳于琼的耳朵,鼻子和手脚。
立即绑回袁绍营侮辱袁绍。然后曹操让部下冒充乌巢败军回营。途中遇到袁绍派人支援乌巢蒋奇。蒋奇以为是自己的军队不小心,结果被张辽冷斩在了马背上。乌巢之战失败了,不是因为淳于琼喝得太多,而是因为淳于琼是敌人,疏忽大意。当时淳于琼牵着一万多人的士兵,虽然曹操只领了五千大军,但他很聪明。
为了避免沿路搜查袁军,都分散成小单位换成袁军,直到乌巢前,才改装攻击状态。淳于琼以为曹操没有多少士兵,出去打了,没想到曹军的士兵越来越多,淳于琼只是知道不好,只是回到村里自我保护,一脸向袁绍求助。在袁绍这边只是自负,太信任淳于琼,所以只派了几个人去救淳于琼,结果就是张郃高览攻击曹营。
结果,乌巢最终倒下了。淳于琼也死在战场上,值得一提的是淳于琼虽然没有抱着乌巢,但也不是一个酒饭袋。淳于琼虽然没有守住乌巢,但是淳于琼也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之一,可是爱才如命的曹操,为何会将淳于琼斩杀呢?淳于琼,东汉时期的官吏,在汉灵帝中平五年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
淳于琼的身份地位不敌,与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同列。并与袁绍大将等人齐名。三国演义中,对淳于琼守卫乌巢时的描写是这样的“袁绍收得乌巢败残军马归寨,见淳于琼耳鼻皆无,手足尽落。绍问:‘如何失了乌巢?’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
根据这样的描写来看,淳于琼的战败,导致了其后官渡之战的失败。淳于琼乌巢之败完全是因为他贪酒误事,他就是个酒鬼。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来该镇守乌巢的淳于琼,可是因为喝酒导致了问题出现。淳于琼的战略地位不可小觑,乌巢储存的全部都是袁绍的粮草,那么乌巢的失守,无疑是成为了官渡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更加难以置信的是,乌巢之战的时候,淳于琼竟然在喝酒,那么袁绍真的会任用这样一个人驻守乌巢吗?官渡之战处于对峙的时候,袁绍谋士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捕而投靠曹操,并告诉了曹操有关袁军粮草内部的一切秘密。于是曹操就开始派兵出击,为了偷袭时避免发出声音,军队一律用袁军的旗号。
兵士嘴里衔着小木棍,并用绳子把马嘴绑上。200年,官渡之战正式打响,淳于琼与颜良、郭图进攻白马,没想到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颜良战死,淳于琼败走。许攸来到曹操阵营后,透露了前公司的军事机密,曹操决定偷袭袁绍的粮仓。正因如此,淳于琼被俘虏,其后曹操问到淳于琼“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天意决定胜败,问我干什么)”,最后淳于琼被曹操杀死。
乌巢之战袁绍军战败,袁绍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当时沮授就担心乌巢的安全,建议曹操派蒋奇率兵在外围巡逻,加强防备。可是袁绍轻信淳于琼,《资治通鉴》: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淳于琼作为乌巢守将,在乌巢被袭击之后,面对曹操的精兵,淳于琼在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力战而兵败。最主要的是,淳于琼面对曹操的军队,准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