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原因在袁绍,次要原因在淳于琼

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原因在袁绍,次要原因在淳于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俊慧文史苑 访问量:3316 更新时间:2023/12/16 22:57:44

淳于琼是一位著名的、有能力的、高素质的武将。在汉灵帝的最后一年,八位校尉被任命为禁军。曹操袁绍曾经是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军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淳于琼,也是八校尉之一。袁绍在官渡战役中失败的关键,大多数人会认为乌巢的粮食被烧毁,而当时守乌巢的将军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当时,守乌巢的人叫淳于琼,早年被称为校尉,当时曹操和他的官职是同一级别的。淳于琼的声望和张郃高览等人差不多。从这个角度看,淳于琼不仅是个窝囊废,还是个将军,那为什么不守乌巢呢?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战争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主力。而战争的转折点就是曹操出兵攻打袁绍的物资存放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

袁绍泄露的重要信息是许攸,但恐怕这重要信息应该比许攸多一个人,所以袁绍集中在乌巢的辩护上。而乌巢卫则是淳于琼。说曹操以许攸之策,亲自率兵冒充袁绍将江齐之粮兵,去攻打乌巢。终于烧了袁绍的军粮草,俘虏了乌巢守卫淳于琼。然后曹操砍断了淳于琼的耳朵,鼻子和手脚,立即绑回袁绍营侮辱袁绍。

然后曹操让部下冒充乌巢败军回营。途中遇到袁绍派人支援乌巢蒋奇。蒋奇以为是自己的军队不提防,结果被张辽冷斩在了马背上。说曹操以许攸之策,亲自率兵冒充袁绍将蒋奇之粮兵,去攻打乌巢。最后烧了袁绍的军粮和草,并俘虏了乌巢守卫淳于琼。然后曹操砍断了淳于琼的耳朵,鼻子和手脚。

立即绑回袁绍营侮辱袁绍。然后曹操让部下冒充乌巢败军回营。途中遇到袁绍派人支援乌巢蒋奇。蒋奇以为是自己的军队不小心,结果被张辽冷斩在了马背上。乌巢之战失败了,不是因为淳于琼喝得太多,而是因为淳于琼是敌人,疏忽大意。当时淳于琼牵着一万多人的士兵,虽然曹操只领了五千大军,但他很聪明。

为了避免沿路搜查袁军,都分散成小单位换成袁军,直到乌巢前,才改装攻击状态。淳于琼以为曹操没有多少士兵,出去打了,没想到曹军的士兵越来越多,淳于琼只是知道不好,只是回到村里自我保护,一脸向袁绍求助。在袁绍这边只是自负,太信任淳于琼,所以只派了几个人去救淳于琼,结果就是张郃高览攻击曹营。

结果,乌巢最终倒下了。淳于琼也死在战场上,值得一提的是淳于琼虽然没有抱着乌巢,但也不是一个酒饭袋。淳于琼虽然没有守住乌巢,但是淳于琼也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之一,可是爱才如命的曹操,为何会将淳于琼斩杀呢?淳于琼,东汉时期的官吏,在汉灵帝中平五年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

淳于琼的身份地位不敌,与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同列。并与袁绍大将等人齐名。三国演义中,对淳于琼守卫乌巢时的描写是这样的“袁绍收得乌巢败残军马归寨,见淳于琼耳鼻皆无,手足尽落。绍问:‘如何失了乌巢?’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

根据这样的描写来看,淳于琼的战败,导致了其后官渡之战的失败。淳于琼乌巢之败完全是因为他贪酒误事,他就是个酒鬼。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来该镇守乌巢的淳于琼,可是因为喝酒导致了问题出现。淳于琼的战略地位不可小觑,乌巢储存的全部都是袁绍的粮草,那么乌巢的失守,无疑是成为了官渡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更加难以置信的是,乌巢之战的时候,淳于琼竟然在喝酒,那么袁绍真的会任用这样一个人驻守乌巢吗?官渡之战处于对峙的时候,袁绍谋士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捕而投靠曹操,并告诉了曹操有关袁军粮草内部的一切秘密。于是曹操就开始派兵出击,为了偷袭时避免发出声音,军队一律用袁军的旗号。

兵士嘴里衔着小木棍,并用绳子把马嘴绑上。200年,官渡之战正式打响,淳于琼与颜良郭图进攻白马,没想到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颜良战死,淳于琼败走。许攸来到曹操阵营后,透露了前公司的军事机密,曹操决定偷袭袁绍的粮仓。正因如此,淳于琼被俘虏,其后曹操问到淳于琼“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天意决定胜败,问我干什么)”,最后淳于琼被曹操杀死。

乌巢之战袁绍军战败,袁绍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当时沮授就担心乌巢的安全,建议曹操派蒋奇率兵在外围巡逻,加强防备。可是袁绍轻信淳于琼,《资治通鉴》: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淳于琼作为乌巢守将,在乌巢被袭击之后,面对曹操的精兵,淳于琼在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力战而兵败。最主要的是,淳于琼面对曹操的军队,准备不足。

标签: 淳于琼

更多文章

  • 张松主动向曹操进献西川,为何曹操却要把人撵走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张松

    文/寂寞的红酒《三国演义》是一部人们非常喜欢的古代名著。三国里有一个桥段,叫张松献西川。话说,张鲁派兵进犯西川,刘璋束手无策。属下张松毛遂自荐,到许都劝曹操进剿张鲁,解益州之围。张松原准备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并和曹操串联夺取西川。不料曹操见其相貌猥琐,为人高傲,不仅不予礼遇,还乱棍打出,搞得张松狼狈

  • 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张松

    曹操在进行北方大扫荡的时候,汉中的张鲁和益州的刘璋也没闲着,他们两时有军事摩擦,张鲁见曹操初定北方,为求自保,赶紧向曹操示好,刘璋一看,不甘人后。派出别驾张松,去见曹操,也向曹操示好,结果曹操见张松样貌丑陋,身形短小,一副小人的样子,曹操心里的厌恶之心,顿时由心而起,不理张松,曹操放弃了这次收复刘璋

  • 三国迷局,曹操因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历史人物编辑:炘然读历史标签:张松

    曹操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前,用9年的时间,消灭了袁氏三兄弟、并州高干以及打垮了乌桓,成为北方独一无二的霸主。接下来,曹操趁刘表病死,准备南下夺取荆州,当曹军走到新野的时候,刘表不肖的儿子刘琮竟然举手投降了,曹操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州。与此同时,有三方势力比较紧张,那就是寄居樊城的刘

  • 若非此人,曹操必定重用张松,最后必一统三国!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张松

    《三国演义》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刘璋听说张鲁要来进犯,吓得束手无策,属下张松自告奋勇前去许都,要说服曹操攻打汉中张鲁,解益州之围。张松长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但很有才干,可过目不忘。但是在见到曹操之后,却是不被曹操礼遇。言语顶撞曹操,被乱棍打出。而事实上张松此行的目的也并非是

  • 广纳贤才的曹操为什么不重视张松?难道是因为他其貌不扬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张松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运筹帷幄的贤才之人。而曹操向来广纳贤才,唯才是举,一时间也引得很多有志之士前来投奔,曹操的麾下有许多能臣志士,像戏志才、郭嘉、荀彧、荀攸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谋臣。但是,有一人却不得曹操的欢喜,这个人就是张松。张松虽说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但是他谋略过人

  • 张松、法正、李严为何叛刘璋而投靠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张松

    我们按照正史来说说刘璋而非《三国演义》里的刘璋,来分析张松、法正、李严等人为何叛刘璋而投靠刘备,刘璋字季玉,宗室,生卒都不祥,可见这个人在历史上实在是太“渺小”,并没有在历史上掀起浪花,但刘璋毕竟一方诸侯,军阀,刘璋是益州牧刘焉的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典型的官二代。现在比较可以确定的是,在

  • 张松与刘备图谋被揭发,张松身死,刘备伤感道:张肃杀了我的内应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张松

    公元212年,益州别驾张松与刘备图谋西川的密谋,被其兄长张肃,张肃怕惹火上身,将这件事情上报给了益州牧刘璋,刘璋知道这个事情后,当即派人将张松斩杀,不久,这个消息被刘备所知,刘备知道后,伤感地说道:是张肃杀了我的内应啊!随后他就命令大军整装集结,为后续的大战做准备。张松,蜀郡人,他是益州牧刘璋的下属

  • 刘备夺取益州的领路人——张松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张松

    诸葛亮《隆中对》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对于刘备、蜀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赤壁之战后,刘备终于占据了荆州五郡之地,下步的战略方向就是夺取益州了。然而“益州险塞”,攻取益州哪有那么容易,这时一个人物的出现,使刘备夺取益州成为了可能,他就是张松!张松是益州牧刘璋的别驾从事

  • 一向爱才的曹操为何要赶走前来投靠的张松?枭雄的想法果然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张松

    熟悉曹操的人都知道,他为人虽然阴险狡诈,但身上也有不少优点,比如他韬略过人,毫不做作,是一个有魄力的枭雄,而且十分爱才,求贤若渴。说到爱才,那就不得不提一提曹操与张松之间的故事。当初张松前来投靠曹操时,却被一向爱才惜才的曹操赶走,实在令人不解。要知道,张松可关系着益州的得失,而且张松本身也是一个非常

  • 刘备用计款留别驾张松,后者为蜀国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张松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30万大军南下,攻占荆州。益州的刘璋也感受到了压力,毕竟唇亡齿寒。刘璋并没有整装备战,而是派使者向曹操抛出橄榄枝。刘璋派了三个友使去讨好曹操。第一次是来自河内的尹普。曹操很高兴,以朝廷的名义,封刘璋为镇威将军,封他弟弟刘茂为平口将军。第二次是广汉人张肃。刘璋赠曹操三千“老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