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火箭式提拔韩信,为何韩信还要选择谋反?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火箭式提拔韩信,为何韩信还要选择谋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临溪柚子 访问量:4951 更新时间:2023/12/7 19:04:06

韩信和刘邦的关系,确实非常复杂。韩信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能赏识他的人确不多。他开始的时候在项羽的手下做郎中。多次给项羽出主意,非常可惜的是,作为杰出军事家的项羽却没有发现韩信的绝世之才。这非常不符合常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妒忌。

韩信一看在项羽的地方不受重视,他就投奔了刘邦。但由于不是名校毕业,又没有什么名气,因此也不过是个管粮食的小官。但就这样的小官,韩信还没有做好,竟然伙同别人倒卖军粮,坐法当斩。一起参与的都杀完了,韩信才对刘邦的亲信夏侯婴说:“汉王不是要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夏侯婴非常惊奇,就和韩信交谈,才发现韩信是一个大人才,就把韩信推荐给了萧何。这样看来,这起严重的倒卖军粮案搞不好就是韩信策划的,用十三颗人头换取自己的知名度。

萧何与韩信交谈了三天三夜,终于听懂了韩信的得天下的策略,非常高兴,就把韩信郑重的推荐给了刘邦。刘邦没怎么当回事,因为每天找他要帮衬的人太多。因此得知韩信以前管军粮的,就顺势提拔了一下,给萧何一个面子。

韩信一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这么大的策划,还是没有达到要求,因此不得不连夜逃走,另外再寻找对他赏识的人。萧何一听韩信跑了,就立刻追,夏侯婴也跟着追。刘邦还以为这两个铁杆都跑了,气毁了。直到萧何回来解释,才知道追韩信去了。

这时候刘邦才对韩信重视,和韩信一番交谈,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因此才听取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这才一下子走上了开挂之路,灭魏,擒赵,胁燕,破齐等征服天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确是刘邦给了韩信机会,把一个无名小辈提拔到大将军,才有了韩信的丰功伟绩。但韩信后期为什么还要谋反,韩信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吗?还是刘邦事后杀功臣?我们根据历史记载,分析一下!

1)韩信的才能刘邦是否能驾驭!

韩信这个人生性孤傲,自视甚高。但确实是非常有才华。但这样有才华的人为什么项羽怎么会没有发现呢,以至于韩信跑到刘邦的阵营?

其实看项羽的性格就可以发现,其实跟韩信非常像。两个人都是能打,但韩信有点不同的是,韩信不在正面交战,都是背后捅刀子,而项羽则是正面硬碰硬,因为项羽的武力值是顶级的。包括韩信都曾经说过:“项王一声大喝,吓得上千人都胆战心惊!”可见项羽的勇猛程度。这样勇猛的项羽肯定看不惯背后捅刀子的韩信。

但不可否认的是,韩信背后捅刀子这一招特别有效。并且每次捅刀子的方法都无迹可寻,让对手摸不着头脑。打赵国采用的是诱敌出击,然后跑到敌营里虚插军旗,让对手感觉被击溃了。打齐国的时候,灭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龙且,采用的是堵河,诱敌深入。等到龙且追到河里的时候开闸放水,淹死龙且的部队。著名的垓下之战采用的是“四面楚歌”,击溃项羽的心里。

昔日的战国七雄故地,算上秦国和韩国,基本上都是被韩信帅军灭掉的。这样的韩信基本上是无敌的。他好像有一双魔方的手,只要手下有兵,他就能打胜仗。

而与此同时的是,刘邦是一个长败将军。刘邦在楚汉相争的长达四年内,打败仗的几率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可见的记载都是汉王败,汉王大败,汉王又败,汉王新败。刘邦的一生,就是屡战屡败的一生。

有韩信在大放异彩,刘邦败的也心里不踏实。刘邦败一次就对韩信的忌讳多一分。但这个韩信并不知道,相反还非常感谢韩信的知遇之恩。对刘邦忠心耿耿。

但刘邦感觉到他已经驾驭不了韩信,因为这人太厉害了。

2)韩信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不叛汉。

灭齐是韩信的经典之战。其实在韩信灭齐之前,刘邦已经派遣郦食其去游说齐王田广投降。郦食其一张嘴一忽悠,再加上韩信的强大的军事能力,齐王田广真心想投降。

田广有了投降的想法,齐国上下都认为没有仗打了,都开始松懈下来了。韩信也觉得既然要投降了就不要打了。但是韩信的谋士蒯通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刘邦没有下令让韩信停下来,韩信就不应该停止进攻。并且如果韩信停下来,郦食其凭一张嘴就可以收服强齐,韩信没有一点功劳。因此必须进攻。

这一点打动了韩信,韩信决定趁其不备,突然进攻,拿下齐国。特别是趁齐国上层摇摆不定的时候,是人心最不稳的时候,韩信很快势破如竹。齐王慌了,就要郦食其去找韩信,让韩信停止进攻。

但郦食其这时候非常硬气,对齐王说:“我是不会替你说服韩信停止进攻的!”齐王田广大怒,就把郦食其煮成肉汤了。郦食其死了自己,让韩信拿下齐国。刘邦为了感谢郦食其的功劳,就封郦食其的儿子为列侯!

韩信这样做让郦食其送了命,就受人诟病。但包括刘邦,包括郦食其自己,都认为韩信做的对。因为打仗就是要赢,无论用什么方法。战争如果不赢,损失会更大。

韩信拿下齐国的后,基本上战国七雄的故地,都被韩信拿下来。因此韩信的功劳也是最大。这时候韩信想让刘邦封他为王,这个理由非常正当。但这样要官让刘邦非常不满。刘邦想要发火,张良阻止了他,因为韩信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了。刘邦也顺水推舟的答应了韩信。这才有经典的垓下之战。

其实,在韩信灭齐的时候,项羽派大将龙且去救齐。就是被韩信把河水堵住,等龙且追到的时候,开闸放水淹死了龙且。所以在灭齐之战中,不但灭掉了齐王田广,还灭了项羽的大将龙且。消耗了项羽的有生力量。

项羽这时候才发现韩信的厉害,因此派说客去游说韩信。被韩信直接怼回去了,韩信说:“我以前跟项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但跟了汉王,就成了大将军。汉王对我这么好,我绝不会叛汉。”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对刘邦非常忠心。因为这时候项羽和刘邦在对持,韩信如果谁都不帮,刘邦项羽两败俱伤,韩信可以坐收渔利。如果韩信帮助刘邦,项羽必败。如果韩信帮助项羽,刘邦必败。

其实韩信如果当时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就应该帮助项羽,这样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小命。如果项羽一死,韩信肯定会被“兔死狗烹”的。这个道理早就被越王勾践验证过了。

但韩信没有那么做,还是对刘邦忠心耿耿的。

3)韩信究竟有没有叛汉?

项羽死后,他手下有一个心腹大将钟离眛就投降了韩信。但刘邦对项羽手下几员大将恨之入骨。听说韩信收留了钟离眛就非常生气。

这时候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抓住机会,采用陈平的计策,装作去云梦泽旅游,顺便见一下韩信。

韩信这时候摇摆不定,他不怎么敢去。因为他预感到刘邦对他有疑心。最后钟离眛看他这样,就自杀了。因为韩信要取得刘邦的信任,必须韩信要拿出忠心的证据。这个证据就是钟离眛的人头。

其实这只是韩信一厢情愿的想法。刘邦对钟离眛只是憎恨,但钟离眛此时已经是丧家之犬。刘邦早晚会抓到他,因此刘邦并不担心。让刘邦一直有心病的倒是韩信,这个骜不驯,军事能力一流的韩信。

韩信此时已经是楚王,一方诸侯。还拥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魔力。这让刘邦睡不着觉。因此只要有一个非常小的理由,哪怕是“莫须有”,刘邦也要借此机会拿上韩信。

韩信拿着钟离眛的人头,放心的去见了刘邦。刘邦一下子把他抓住,带回京城。考虑到这么大的功绩,这样不好看。因此刘邦就把韩信放了,从楚王降到淮阴侯。让韩信呆在京城。至此,韩信的忠心遭到了背叛。

从整个过程上来看,韩信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叛汉。反而是项羽死了,天下太平了就叛汉了。韩信不是脑子里进水了吧!因此,有人告韩信造反比较牵强。史书上记载只是“有人”,而不是具体到某个人。然后这么大的案子就立马定了,快的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韩信就这样被降为淮阴侯。就是这个时候,刘邦问韩信,咱俩谁领的兵多?韩信还是口无遮拦的说,陛下你最多能带领十万精兵,而我则是多多益善,没有上限。刘邦不服气:“你这么能,怎么还被我抓了?”韩信只好说:“陛下善于将将,我善于将兵!”

所以说韩信很不会掩饰自己,让刘邦感觉到了很强的危机。这样的韩信,刘邦是睡不着觉的。其实作为相人高手的刘邦应该知道,韩信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就是一个武将,不可能造反成功的。但刘邦就是对他不放心。

韩信从忠心耿耿楚王,到满腹怨气的淮阴侯,是因为他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并不是他真心想造反。樊哙跪迎韩信,可见韩信在武将中的地位。如果韩信真的有天下之主的雄心,他应该善待樊哙。这样的迷弟可要收服。可韩信却嘲笑了樊哙。这样的韩信,是完全没有称帝的心。

但就这样,韩信一步步的被走向谋反。公元前197年,刘邦的心腹大将陈豨谋反。历史上记载是韩信怂恿陈豨造反的,目的是里应外合。

但高祖刘邦去平叛了,韩信并没有里应外合造反。不知道后来怎么了,萧何和吕后就把韩信骗到长乐宫的钟室勒死了。但自始至终都没有韩信造反的实质性证据,也没有任何材料证明有同盟军。至少应该有个歃血为盟的清单吧!

但是所有的人都相信韩信反了,为什么?就是因为韩信有反的实力。当他的实力足以造反的时候,不管有没有造反的证据,都会让历代帝王忌讳。因此韩信必死。

综上所述:韩信起先在项羽手下不得志,后来改投刘邦。多亏刘邦慧眼识人,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才让韩信展示出来他杰出的军事才华。平定了中原分裂的局面。

韩信的功劳太大,特别是垓下之战逼死项羽。让刘邦从骨子里对他有深深的敬畏。巴不得韩信早点死。这时候只要有人举报韩信造反,刘邦立刻就把韩信抓起来。因此韩信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这时候韩信肯定会有怨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谁都会有怨言。但韩信的怨言却变成了造反的倾向。最后以谋反罪被吕后灭了三族。正应了兔死狗烹的预言!

标签: 韩信

更多文章

  • 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韩信的封地在哪?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韩信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地盘有多大,我们来看下,本文6000字,建议收藏再看。【封齐王】公元前203年一月,刘邦下诏铸成齐王印,遣太傅张良率使团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催促其发兵攻楚。三月,汉国太傅张良为韩信主持册封大典。期间临淄城行人如鲫,车马争道,齐国各路豪杰都来祝贺。旌旗蔽空下,韩信在一众将

  • 韩信被吕后诱杀时,韩信的亲信都哪里去了,为何不去营救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韩信

    淮阴侯韩信被吕后、萧何合伙诱杀时,韩信的亲信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营救韩信呢?这里边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首先,韩信的亲信应当不多了。 韩信虽然也曾为诸侯王,但他与刘邦、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不同,刘邦、彭越、英布都是靠着亲信一点点做大的,最终做到了诸侯王,而韩信则是靠着刘邦给的兵、给的粮、给的将,最终做

  • 刘邦到底想不想杀韩信?为什么逮住韩信之后,又封韩信为淮阴侯?

    历史人物编辑:叶叶草说剧标签: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原归属项羽,但不得重用。他结识萧何后,十分受萧何赏识,并被刘邦拜为将军。他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

  • 韩信从未领兵,刘邦为何拜他为大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二十个诸侯王,韩信知道战争只是告一段落,之后免不了烽火连天。此时韩信基本看清了项羽用人之道,就是任人唯亲,甚至非项氏不用。韩信感觉永无出头之日,良禽择木而栖,作为项羽亲卫首领之一的执戟郎中,做出艰难抉择,离开项羽,跟随刘邦入汉中。当时刘邦军团少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一半友军跑了,忽然来

  • 刘邦说自己不杀韩信,不用铁器杀韩信,为何最终还是杀了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韩信

    韩信,太史公将其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是刘邦的第一开国功臣。楚汉相争的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韩信帮助刘邦打下来的。比方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暗度陈仓,井径之战等。最为经典的是,在垓下之战中,韩信逼迫史上第一武将项羽自刎而死。刘邦都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响

  • 到了最后,刘邦的军事水平已经不比韩信差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韩信

    文 / 子玉人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事半功倍,后来的刘邦正是在领悟到这点之后才能在一场接一场的平叛战争中取得胜利。先看别人对刘邦军事水平的定位。彭城之战时,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败,联军士兵的尸体甚至都导致睢水不流。一个字,惨。作为深度参与者,张良重新对刘

  • 韩信叛乱怎么了?韩信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韩信

    历史上,总是充斥着被指责造反的“乱臣贼”,但也有真正造反的造反臣。但是,如果叛乱成功,就会被成功所取代,但如果叛乱失败,死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所谓的赢家或输家,同样的事情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西汉时期,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汉初,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刘邦彻底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个时候

  • 21首关于韩信的诗词,功成身死,后人争相说教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韩信

    秦末到汉初,最耀眼的当属三个人,第一个就是以勇猛著称的项羽,他用自己的勇猛征服天下,分封诸侯。第二个以善于用人著称的刘邦,他善于用人,手下众多谋臣武将,为他打下汉家天下。第三个以善于用兵著称的韩信,他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方式,为刘邦打下大汉江山。韩信,被刘邦称为汉室三杰之一,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张

  • 韩信暗渡陈仓进入关中,章邯为何毫无还手之力?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汉国大将军韩信暗渡陈仓,进入关中,攻克陈仓,汉军围攻章邯之弟章平的好畤,废丘的章邯为何按兵不动呢?章邯军在都城废丘只有一万多人,而且新兵居多。此前章邯派几位亲信将领姚卬、周类、苏駔等率精锐接管各地,他没有足够兵力支援章平。好畤之战时,夏侯婴也恰好在此时修通子午道,章邯更多了一份忌惮,不敢分兵支援好畤

  • 萧何联合吕后诛杀韩信,韩信的后裔为何却对韩信感恩戴德呢?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韩信

    古人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真可谓形象地总结了韩信与萧何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没有后来扬名后世的“兵仙:韩信了。同时,如果不是韩信信任萧何,他又怎么会被轻易诛杀。虽然萧何联合吕后诛杀了韩信,但是韩信的后裔却对萧何感恩戴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