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刘邦的关系,确实非常复杂。韩信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能赏识他的人确不多。他开始的时候在项羽的手下做郎中。多次给项羽出主意,非常可惜的是,作为杰出军事家的项羽却没有发现韩信的绝世之才。这非常不符合常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妒忌。
韩信一看在项羽的地方不受重视,他就投奔了刘邦。但由于不是名校毕业,又没有什么名气,因此也不过是个管粮食的小官。但就这样的小官,韩信还没有做好,竟然伙同别人倒卖军粮,坐法当斩。一起参与的都杀完了,韩信才对刘邦的亲信夏侯婴说:“汉王不是要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夏侯婴非常惊奇,就和韩信交谈,才发现韩信是一个大人才,就把韩信推荐给了萧何。这样看来,这起严重的倒卖军粮案搞不好就是韩信策划的,用十三颗人头换取自己的知名度。
萧何与韩信交谈了三天三夜,终于听懂了韩信的得天下的策略,非常高兴,就把韩信郑重的推荐给了刘邦。刘邦没怎么当回事,因为每天找他要帮衬的人太多。因此得知韩信以前管军粮的,就顺势提拔了一下,给萧何一个面子。
韩信一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这么大的策划,还是没有达到要求,因此不得不连夜逃走,另外再寻找对他赏识的人。萧何一听韩信跑了,就立刻追,夏侯婴也跟着追。刘邦还以为这两个铁杆都跑了,气毁了。直到萧何回来解释,才知道追韩信去了。
这时候刘邦才对韩信重视,和韩信一番交谈,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因此才听取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这才一下子走上了开挂之路,灭魏,擒赵,胁燕,破齐等征服天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确是刘邦给了韩信机会,把一个无名小辈提拔到大将军,才有了韩信的丰功伟绩。但韩信后期为什么还要谋反,韩信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吗?还是刘邦事后杀功臣?我们根据历史记载,分析一下!
1)韩信的才能刘邦是否能驾驭!
韩信这个人生性孤傲,自视甚高。但确实是非常有才华。但这样有才华的人为什么项羽怎么会没有发现呢,以至于韩信跑到刘邦的阵营?
其实看项羽的性格就可以发现,其实跟韩信非常像。两个人都是能打,但韩信有点不同的是,韩信不在正面交战,都是背后捅刀子,而项羽则是正面硬碰硬,因为项羽的武力值是顶级的。包括韩信都曾经说过:“项王一声大喝,吓得上千人都胆战心惊!”可见项羽的勇猛程度。这样勇猛的项羽肯定看不惯背后捅刀子的韩信。
但不可否认的是,韩信背后捅刀子这一招特别有效。并且每次捅刀子的方法都无迹可寻,让对手摸不着头脑。打赵国采用的是诱敌出击,然后跑到敌营里虚插军旗,让对手感觉被击溃了。打齐国的时候,灭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龙且,采用的是堵河,诱敌深入。等到龙且追到河里的时候开闸放水,淹死龙且的部队。著名的垓下之战采用的是“四面楚歌”,击溃项羽的心里。
昔日的战国七雄故地,算上秦国和韩国,基本上都是被韩信帅军灭掉的。这样的韩信基本上是无敌的。他好像有一双魔方的手,只要手下有兵,他就能打胜仗。
而与此同时的是,刘邦是一个长败将军。刘邦在楚汉相争的长达四年内,打败仗的几率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可见的记载都是汉王败,汉王大败,汉王又败,汉王新败。刘邦的一生,就是屡战屡败的一生。
有韩信在大放异彩,刘邦败的也心里不踏实。刘邦败一次就对韩信的忌讳多一分。但这个韩信并不知道,相反还非常感谢韩信的知遇之恩。对刘邦忠心耿耿。
但刘邦感觉到他已经驾驭不了韩信,因为这人太厉害了。
2)韩信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不叛汉。
灭齐是韩信的经典之战。其实在韩信灭齐之前,刘邦已经派遣郦食其去游说齐王田广投降。郦食其一张嘴一忽悠,再加上韩信的强大的军事能力,齐王田广真心想投降。
田广有了投降的想法,齐国上下都认为没有仗打了,都开始松懈下来了。韩信也觉得既然要投降了就不要打了。但是韩信的谋士蒯通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刘邦没有下令让韩信停下来,韩信就不应该停止进攻。并且如果韩信停下来,郦食其凭一张嘴就可以收服强齐,韩信没有一点功劳。因此必须进攻。
这一点打动了韩信,韩信决定趁其不备,突然进攻,拿下齐国。特别是趁齐国上层摇摆不定的时候,是人心最不稳的时候,韩信很快势破如竹。齐王慌了,就要郦食其去找韩信,让韩信停止进攻。
但郦食其这时候非常硬气,对齐王说:“我是不会替你说服韩信停止进攻的!”齐王田广大怒,就把郦食其煮成肉汤了。郦食其死了自己,让韩信拿下齐国。刘邦为了感谢郦食其的功劳,就封郦食其的儿子为列侯!
韩信这样做让郦食其送了命,就受人诟病。但包括刘邦,包括郦食其自己,都认为韩信做的对。因为打仗就是要赢,无论用什么方法。战争如果不赢,损失会更大。
韩信拿下齐国的后,基本上战国七雄的故地,都被韩信拿下来。因此韩信的功劳也是最大。这时候韩信想让刘邦封他为王,这个理由非常正当。但这样要官让刘邦非常不满。刘邦想要发火,张良阻止了他,因为韩信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了。刘邦也顺水推舟的答应了韩信。这才有经典的垓下之战。
其实,在韩信灭齐的时候,项羽派大将龙且去救齐。就是被韩信把河水堵住,等龙且追到的时候,开闸放水淹死了龙且。所以在灭齐之战中,不但灭掉了齐王田广,还灭了项羽的大将龙且。消耗了项羽的有生力量。
项羽这时候才发现韩信的厉害,因此派说客去游说韩信。被韩信直接怼回去了,韩信说:“我以前跟项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但跟了汉王,就成了大将军。汉王对我这么好,我绝不会叛汉。”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对刘邦非常忠心。因为这时候项羽和刘邦在对持,韩信如果谁都不帮,刘邦项羽两败俱伤,韩信可以坐收渔利。如果韩信帮助刘邦,项羽必败。如果韩信帮助项羽,刘邦必败。
其实韩信如果当时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就应该帮助项羽,这样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小命。如果项羽一死,韩信肯定会被“兔死狗烹”的。这个道理早就被越王勾践验证过了。
但韩信没有那么做,还是对刘邦忠心耿耿的。
3)韩信究竟有没有叛汉?
项羽死后,他手下有一个心腹大将钟离眛就投降了韩信。但刘邦对项羽手下几员大将恨之入骨。听说韩信收留了钟离眛就非常生气。
这时候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抓住机会,采用陈平的计策,装作去云梦泽旅游,顺便见一下韩信。
韩信这时候摇摆不定,他不怎么敢去。因为他预感到刘邦对他有疑心。最后钟离眛看他这样,就自杀了。因为韩信要取得刘邦的信任,必须韩信要拿出忠心的证据。这个证据就是钟离眛的人头。
其实这只是韩信一厢情愿的想法。刘邦对钟离眛只是憎恨,但钟离眛此时已经是丧家之犬。刘邦早晚会抓到他,因此刘邦并不担心。让刘邦一直有心病的倒是韩信,这个桀骜不驯,军事能力一流的韩信。
韩信此时已经是楚王,一方诸侯。还拥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魔力。这让刘邦睡不着觉。因此只要有一个非常小的理由,哪怕是“莫须有”,刘邦也要借此机会拿上韩信。
韩信拿着钟离眛的人头,放心的去见了刘邦。刘邦一下子把他抓住,带回京城。考虑到这么大的功绩,这样不好看。因此刘邦就把韩信放了,从楚王降到淮阴侯。让韩信呆在京城。至此,韩信的忠心遭到了背叛。
从整个过程上来看,韩信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叛汉。反而是项羽死了,天下太平了就叛汉了。韩信不是脑子里进水了吧!因此,有人告韩信造反比较牵强。史书上记载只是“有人”,而不是具体到某个人。然后这么大的案子就立马定了,快的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韩信就这样被降为淮阴侯。就是这个时候,刘邦问韩信,咱俩谁领的兵多?韩信还是口无遮拦的说,陛下你最多能带领十万精兵,而我则是多多益善,没有上限。刘邦不服气:“你这么能,怎么还被我抓了?”韩信只好说:“陛下善于将将,我善于将兵!”
所以说韩信很不会掩饰自己,让刘邦感觉到了很强的危机。这样的韩信,刘邦是睡不着觉的。其实作为相人高手的刘邦应该知道,韩信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就是一个武将,不可能造反成功的。但刘邦就是对他不放心。
韩信从忠心耿耿楚王,到满腹怨气的淮阴侯,是因为他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并不是他真心想造反。樊哙跪迎韩信,可见韩信在武将中的地位。如果韩信真的有天下之主的雄心,他应该善待樊哙。这样的迷弟可要收服。可韩信却嘲笑了樊哙。这样的韩信,是完全没有称帝的心。
但就这样,韩信一步步的被走向谋反。公元前197年,刘邦的心腹大将陈豨谋反。历史上记载是韩信怂恿陈豨造反的,目的是里应外合。
但高祖刘邦去平叛了,韩信并没有里应外合造反。不知道后来怎么了,萧何和吕后就把韩信骗到长乐宫的钟室勒死了。但自始至终都没有韩信造反的实质性证据,也没有任何材料证明有同盟军。至少应该有个歃血为盟的清单吧!
但是所有的人都相信韩信反了,为什么?就是因为韩信有反的实力。当他的实力足以造反的时候,不管有没有造反的证据,都会让历代帝王忌讳。因此韩信必死。
综上所述:韩信起先在项羽手下不得志,后来改投刘邦。多亏刘邦慧眼识人,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才让韩信展示出来他杰出的军事才华。平定了中原分裂的局面。
韩信的功劳太大,特别是垓下之战逼死项羽。让刘邦从骨子里对他有深深的敬畏。巴不得韩信早点死。这时候只要有人举报韩信造反,刘邦立刻就把韩信抓起来。因此韩信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这时候韩信肯定会有怨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谁都会有怨言。但韩信的怨言却变成了造反的倾向。最后以谋反罪被吕后灭了三族。正应了兔死狗烹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