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从未领兵,刘邦为何拜他为大将军?

韩信从未领兵,刘邦为何拜他为大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地图帝 访问量:612 更新时间:2023/12/7 17:56:42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二十个诸侯王,韩信知道战争只是告一段落,之后免不了烽火连天。此时韩信基本看清了项羽用人之道,就是任人唯亲,甚至非项氏不用。

韩信感觉永无出头之日,良禽择木而栖,作为项羽亲卫首领之一的执戟郎中,做出艰难抉择,离开项羽,跟随刘邦入汉中。

当时刘邦军团少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一半友军跑了,忽然来了韩信这么一个重要人物,当然不会等闲视之。不过刘邦还要试探一下,不知韩信是真降,还是项羽的间谍,很谨慎地授韩信为连敖。

刘邦麾下官职,比较普遍的升迁路径是:卒-舍人(屯长,军职十四品)-中涓(百夫长,军职十品)- 队将、骑将、郎将(军侯,军职八品)-军司马(军职六品)-都尉(军职四品)-将军(军职三品以上)。连敖是楚国特有的军职,数量比较少,一般作为军中参谋,军职介于中涓与队将之间,可带兵一两百人。

刘邦首次授连敖,是在薛县击败泗水太守壮后,以戎赐为连敖。后来拿下丰县,以革朱为连敖,此时做了汉王,有四个连敖:召欧、周灶、华寄、韩信。

韩信感觉受到侮辱,刘邦还不如项羽,良将择主而事,便带着佩剑离开汉军大营。

此时刘邦军中思乡情绪蔓延,逃兵不少,一日就抓了14人,由太仆夏侯婴监斩。斩了13人,韩信不甘心就这么死了,仰起头来,目光如电,射向夏侯婴道:“汉王不欲得天下乎!为何杀死壮士?”

夏侯婴当然认得韩信这号人物,自韩信投入汉军,刘邦便通知幕僚特别关注,只怕韩信是项羽派来的间谍,故意不给高位,让他探听不到重要消息,并密切监视。

夏侯婴本来也没想杀韩信,他是想让韩信看到人头落地的血腥场面,诈出韩信的阴谋。在夏侯婴看来,一个不敢打架,宁可钻裤裆的人,这种场合不尿裤子就算好了,为了活命绝不会隐瞒诡计。

夏侯婴假装命左右:“松绑,免他一死。”接着唤韩信到面前,问了不少关于项羽的事情,夏侯婴很受用,当即引荐给刘邦。

刘邦龙目扫视眼前这个年轻人,只见他眼神深邃,用神时精光隔空射来,像黑夜里闪亮的星星,又略带忧郁。

韩信一开口,便讲了许多刘邦闻所未闻的事情,令刘邦大开眼界。

公元前206年五月,刘邦在汉中拜三公,组建汉王朝廷。拜萧何为丞相,卢绾为太尉,周苛为御史大夫,拜郦商、周勃、曹参、纪成为将军。刘邦仍对韩信有所忌惮,便授为治粟都尉(大农令副职,官职四品),韩信仍未进入核心决策层。

除此之外,刘邦拜大舅子吕泽为大司马,地位与太尉同等,统率本部一万四千多人马。不仅如此,还封二舅子吕释之为建成侯,封远在沛县的岳父吕太公为临泗侯。吕氏其实是骑墙派,一直到彭城大战刘邦惨败后,刘邦答应册封吕雉之子刘盈为太子,吕泽才决心和项羽划清界线。

眼看东方燕、赵、齐三地全都起兵反项羽,汉王刘邦却还没理出一个合理的战略,不知道该从东、南、北哪个方向出兵。刘邦军中几乎都是关东人,大致分为两派。

图-汉国周边形势

第一派是沛县帮,希望从武关方向出兵,等于沿郦商入汉中的路线原路返回,再回到南阳郡。

秦王子婴投降后,穰侯王陵迅速攻占宛城,他在南阳传令三军,如有妄取民间一物者,即斩首示众。南阳各城邑望风归降,换面旗帜,秦军变楚军。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王陵基本控制了南阳郡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兵力有三四万。南阳还有一股势力,刘邦麾下的张平控制了几个县,人马约三千左右。项羽没有封王陵为南阳王,而是穰侯,对这个曾经和刘邦称兄道弟的沛县人始终还是防了一手。

图-刘邦与王陵

沛县帮很多人都与王陵有交情,倾向沿汉水东进,与王陵合兵,双方兵力约十万,进可根据中原战事发动攻击,退也能退守南阳,再不济便退回汉中。刘邦曾与王陵称兄道弟,然而一山不容二虎,一旦刘邦攻击项羽失败,是不可能在南阳与王陵共存的,何况一年前两人就飞奔前程,分道扬镳了。不过沛县帮很多人与王陵有着良好的私交,他们是可以投奔王陵的,不失为一条无风险的退路。

第二派是非沛县帮,人数更多,认为应该先南下四川盆地蜀郡和巴郡,解决后顾之忧。如此以后可仍可兵出南阳,也可以从巴郡攻击南郡(临江国),活路也更广了。当时还没有刘备建立的蜀汉,不过思路是不谋而合的,如果再加上南阳郡,那就接近蜀汉巅峰时期了。

项羽虽然把汉中郡、蜀郡、巴郡都封给了刘邦,但这三地属县都不多,由蜀郡太守兼管。此时的蜀郡太守,早收到章邯秘信,要求对刘邦严防死守,不得让其入川。

蜀郡太守将刘邦派去的使者斩首,此时汉军不知道巴蜀的实力,却对蜀道难有所耳闻,没人认为轻易能打下巴蜀。

刘邦倾向于打巴蜀,而不是南阳郡。汉军只要进了南阳郡,刘邦就是客,王陵是主,双方的人马很多人互相熟悉,一旦缺少物资,谁敢保证麾下沛县人不会跑去投奔王陵,友军就更不好说了。曾经背叛刘邦的雍齿、王陵、曹无伤,不都是沛县人吗?

刘邦的战略,首先是南下打巴蜀,然后见机行事打南阳郡或南郡。

沛县几大豪族,雍齿早在丰县就叛变投魏国,王陵在南阳自立,吕泽虽跟随刘邦入汉中,刘邦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调拨近六千精锐给吕泽,使其膨胀到一万四千人。

刘邦军团几乎没人想北上打章邯,因为章邯出关中几个月,张楚王陈胜、假王吴广、赵王武臣魏王咎、齐王田儋、楚上将军项梁都灰飞烟灭。上一个率军攻入关中与章邯对垒的是陈胜麾下的周文,结果数十万人在章邯面前化为乌有。

刘邦倒是想占据关中,再称霸天下。但章邯坐镇关中,谁敢去捋虎鬚,刘邦、卢绾也不敢。章邯虽然投降项羽,却不是输在战场上,只因朝廷和友军扯后腿。关中也不只是雍王章邯,还有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内史保和赵贲则盘踞咸阳四周,这几股势力步骑十几万,至少是刘邦军团的两倍。

只有治粟都尉韩信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打章邯,是刘邦唯一的选择。

汉军中军大帐,只有刘邦、卢绾、韩信三人,对坐而饮。

韩信直言道:“章邯亲口对霸王(项羽)说过,巴蜀频繁向关中输送兵员和劳役,不但正卒、更卒抽调一空,连劳役都难得一见,几乎只有老弱妇孺。而且葭萌关上根本没有设防,城头上都长出三尺长的野草了。巴蜀其他城邑也是城门大开,除了老弱衙役,根本没人防御。”

项羽和章邯相处了大半年,韩信跟在项羽身边,对章邯和秦军的部署,了如指掌。

卢绾疑惑道:“既然如此,我们先以极少的代价拿下巴蜀,储备粮草,再图东进或北上,岂不更好?”

韩信道:“巴蜀地方大,少说也要几个月才能控制全境,到明年春天,恐怕会错失进入中原的良机。且巴蜀天府之国,地多人少,到时人人都是大地主,谁还愿意去拼命。汉王只需派一支偏师,便能拿下巴蜀并镇守之。”

刘邦不解道:“我派去护送使臣的一队人马,受阻于葭萌关前几里外,对方派出来阻挡入关的军队,差不多就有一百人,葭萌关上好歹也有一两千人吧。”

韩信捧腹大笑,前仰后合说道:“从葭萌关到成都,恐怕就这一百人把守。”

刘邦立即召集吕泽、冷耳、林挚、陈狶、张苍等友军商议,得有人率偏师入巴蜀。大家面面相觑,不敢接这个任务,会议不欢而散。

公元前206年六月,亢父的豪族林挚冒险接了这个任务,他的兵力不足千,野心也没有吕泽、陈狶这些人大。

两个月后,林挚杀蜀郡太守,逐渐平定巴蜀。刘邦授林挚为蜀郡太守,楚汉战争期间一直镇守四川盆地,刘邦称天子后封为平棘侯,食邑1000户,调任燕国担任燕王卢绾的相国。

韩信紧随项羽身边两年多,不仅熟悉项羽的方方面面,对秦降将章邯等人也了如指掌。整个汉王集团,只有韩信一人,把北上取关中定为首选战略,也只有韩信一人有如此自信。

刘邦想打章邯,又怕打不过,唯一的希望在韩信,刘邦决定赌一把。

七月,刘邦拜治粟都尉韩信为大将军,总览北上三秦全局,太尉卢绾也暂时交出大印和兵符。此时刘邦50岁,项羽26岁,韩信22岁,刘邦此举可以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尽管麾下反对声一片,刘邦仍力排众议,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我们来看下此时汉王帐下的官职和爵位。三公级别的有:大将军韩信,丞相萧何,太尉长安侯(第13级/13级)卢绾,御史大夫周苛;九卿级别的有:中尉周昌、太仆昭平侯(第13级/13级)夏侯婴、治粟内史襄,中书谒者令昌文君(第12级/13级)灌婴;将军有:建成侯(第13级/13级)曹参、信成侯(第13级/13级)郦商、威武侯(第13级/13级)周勃、襄平君(第12级/13级)纪成、执珪(第12级/13级)奚涓、王吸、薛欧等。

标签: 韩信

更多文章

  • 刘邦说自己不杀韩信,不用铁器杀韩信,为何最终还是杀了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韩信

    韩信,太史公将其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是刘邦的第一开国功臣。楚汉相争的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韩信帮助刘邦打下来的。比方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暗度陈仓,井径之战等。最为经典的是,在垓下之战中,韩信逼迫史上第一武将项羽自刎而死。刘邦都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响

  • 到了最后,刘邦的军事水平已经不比韩信差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韩信

    文 / 子玉人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事半功倍,后来的刘邦正是在领悟到这点之后才能在一场接一场的平叛战争中取得胜利。先看别人对刘邦军事水平的定位。彭城之战时,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败,联军士兵的尸体甚至都导致睢水不流。一个字,惨。作为深度参与者,张良重新对刘

  • 韩信叛乱怎么了?韩信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韩信

    历史上,总是充斥着被指责造反的“乱臣贼”,但也有真正造反的造反臣。但是,如果叛乱成功,就会被成功所取代,但如果叛乱失败,死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所谓的赢家或输家,同样的事情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西汉时期,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汉初,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刘邦彻底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个时候

  • 21首关于韩信的诗词,功成身死,后人争相说教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韩信

    秦末到汉初,最耀眼的当属三个人,第一个就是以勇猛著称的项羽,他用自己的勇猛征服天下,分封诸侯。第二个以善于用人著称的刘邦,他善于用人,手下众多谋臣武将,为他打下汉家天下。第三个以善于用兵著称的韩信,他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方式,为刘邦打下大汉江山。韩信,被刘邦称为汉室三杰之一,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张

  • 韩信暗渡陈仓进入关中,章邯为何毫无还手之力?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汉国大将军韩信暗渡陈仓,进入关中,攻克陈仓,汉军围攻章邯之弟章平的好畤,废丘的章邯为何按兵不动呢?章邯军在都城废丘只有一万多人,而且新兵居多。此前章邯派几位亲信将领姚卬、周类、苏駔等率精锐接管各地,他没有足够兵力支援章平。好畤之战时,夏侯婴也恰好在此时修通子午道,章邯更多了一份忌惮,不敢分兵支援好畤

  • 萧何联合吕后诛杀韩信,韩信的后裔为何却对韩信感恩戴德呢?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韩信

    古人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真可谓形象地总结了韩信与萧何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没有后来扬名后世的“兵仙:韩信了。同时,如果不是韩信信任萧何,他又怎么会被轻易诛杀。虽然萧何联合吕后诛杀了韩信,但是韩信的后裔却对萧何感恩戴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

  • 韩信四次给项羽献策,都能实现吗?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韩信是东海郡淮阴县南昌亭人,是韩氏宗亲,与战国时韩国最后一个王韩王安的血缘关系几百年了。韩信靠钓鱼卖钱糊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韩信家虽贫,尚有一宝剑,出入佩在身上,有一股恃才傲物的风范。韩信钓鱼时,有一老妇人在河边漂洗线絮,人称漂母,常给韩信送饭吃。韩信常在南昌亭长家蹭饭,亭长妻子甚是厌烦,一次起

  • 陈诚对此年轻将领的宠爱,堪比月下追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韩信

    陈诚最喜欢青年将领,对这些少壮派爱护得不得了。1941年,第六战区对固守宜昌的日军防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反攻,第2军一个团,打得比较出色,突入日军防线内。可惜,后继部队没有及时跟上。日军被该团打得狼狈逃窜,可是,后来见突进来的部队就只这一点兵力,两旁的日军马上封锁了突破口,用钳形攻势夹击突入的这个团,

  • 韩信被告发谋反,刘邦要出兵平叛,陈平:陛下能打得过韩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青史君呀标签:韩信

    公元前201年,一位大臣神色慌张地跑到刘邦面前,喘着气说:“陛下,不好了!韩信谋反了!”刘邦大怒,要去讨伐韩信,陈平犹豫半晌,问:“陛下能打得过韩信吗?”韩信,出身普通百姓之家,他好兵学,有大志,但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不事生产,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陈胜、吴广起义后

  • 韩信第一战,完成诸葛亮的梦想,水平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公元前206年七月,刘邦拜治粟都尉韩信为大将军,总览北上三秦全局,太尉卢绾也暂时交出大印和兵符。此时刘邦50岁,项羽26岁,韩信22岁,刘邦此举可以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尽管麾下反对声一片,刘邦仍力排众议,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练兵场上,韩信身形本就颀长挺拔,顶盔掼甲,更比诸将高出一截,隐然一股统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