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惨死,谁才是诛杀韩信的幕后黑手?

韩信惨死,谁才是诛杀韩信的幕后黑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仔爱文史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3/12/7 19:04:27

公元前196年的一天晚上,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彻夜未眠,他在卧室中走来走去,沉默不语,以至于娇妻同氏多次喊他睡觉,他都没有反应,似乎跟没有听见似的。确实,萧何正在思考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原来,就在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萧何突然接到宫中吕后派信使传来的绝密情报,当他打开书信看到里面内容时,他惊愕不已,手一颤,书信差点掉在地上。书中大致内容是,吕后称她已掌握了淮阴侯韩信谋反的证据,但苦于刘邦对韩信有“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的承诺,无从下手,希望萧何想想办法协助吕后诛杀韩信,日后必有重赏。

萧何心想这次吕后要动真格除掉韩信了,他掩盖住内心的不安和悲伤对信使说“你回去禀告吕后,容我好好想想办法。”看着信使远去的背影,萧何感叹道:韩信危矣!

吕后好权势,在政治上擅长帝王之术,遇事有主见,从不拖泥带水,她还是个狠角色,在“狠”这方面历史上能有她相媲美的恐怕只有武则天了。即便吕后心狠手辣,韩信从未招惹过她,也没有与吕后有过正面冲突,她为何非要置韩信于死地呢?

第一,吕后非常疼爱儿子刘盈,而韩信是刘盈继位并坐稳皇帝宝座的最大威胁。大汉一大半的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劳苦功高,平日里甚至都不把刘邦放眼里;刘邦身体又不好,说不定哪天驾鹤西去,文弱的刘盈怎么能驾驭得了傲慢的韩信?若韩信萌生谋反之心,凭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实力,自己的儿子必定成为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即使韩信没有不臣之心,但活着的韩信对于吕后来说代表着不确定性,永远都是她的心病。而“死人”是消除不确定性最好的方法,为避免日后隐患,先下手为强,除掉韩信是吕后保护儿子的最佳策略。

第二,吕后想掌握帝国最高权柄的“野心”,让她将韩信视为眼中刺。母凭子贵,太子刘盈是吕后获得大汉帝国权柄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儿子刘盈顺利登基,不受任何权臣的摆控,作为母亲的吕后才能坐上皇太后的位子,才有可能临朝称制,获取到帝国的最高权柄。

为了对付深受刘邦恩宠的美人戚夫人,她不惜采用各种方法包括威逼利诱等手段,才请来了连刘邦都邀请不动的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彻底打消了刘邦另立太子之位的念想,也让戚夫人惶恐不安。

对付完戚夫人,吕后距离皇太后的位子仅一步之遥。而在当时,大汉朝所有的将军几乎曾经都是韩信的部下,倘若韩信一呼百应,起兵造反,吕后掌握帝国权柄的梦想,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一向要强的吕后早已把韩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韩信必须死。

第三,枪打出头鸟,为了打击和威慑朝廷中的功臣派,吕后需要杀“韩信”以立威。大汉建立后,不少文臣武将以功臣自居,对没有上过战场的吕后有一定的轻蔑,吕后需要挑选功臣派的实力代表人物,杀之,进而提高自己的威慑力。韩信在军队中的威望最高,杀掉韩信则可以向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功臣们传递出一个信号:连韩信我都敢杀,以后你们可都给我老实点,否则韩信的下场就是你们的结局。

第四,杀韩信最佳的时机已经出现。公元前197年代国国相陈豨(xi)举兵反叛,自封为代王,刘邦恼怒不已,亲自带着周勃、樊哙、灌婴等九大名将御驾亲征,誓要亲手教训这个曾经的小弟。所以当时刘邦没有在长安城中,朝廷由萧何协助太子监国,宫中由吕后坐镇。而韩信已被降为淮阴侯,而且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监视之中。刘邦远征不在长安,韩信失势,此时不杀韩信,更待何时?

纵使吕后有千百个杀韩信的理由,但如果没有汉朝老大的“意思”,精明的吕后敢杀韩信吗?若在未征得皇帝的授意下,吕后杀了皇帝不想杀的人,那么,这正好给了刘邦废黜吕后和太子刘盈的口实,从而借此机会立自己无比宠爱的戚夫人为皇后,同时,立戚夫人孩子为太子。这是吕后在诛杀韩信之前必须要掂量的事情,防止自己引火烧身。

但从事后结果来看,刘邦并没有怪罪吕后,说明吕后诛杀韩信是得到了刘邦的授意或她做了刘邦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换句话说,诛杀韩信的幕后黑手并不是吕后,始作俑者正是汉高祖刘邦。

熟悉楚汉相争的朋友知道,项羽与刘邦之间的多次战争,比如说荥阳之战、垓下之战等,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会败得很惨。但刘邦为何要对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将军欲除之后快呢?

第一,韩信的大将军位不是刘邦主动拜封的,刘邦对韩信并没有知遇之恩。当年曾当过项羽帐下执戟郎的韩信在刘邦军中也不受重用,因此韩信决定离开刘邦,另谋前程。熟知韩信本事的萧何趁着月色策马狂追数十里才追上韩信,将韩信请回军中。即便韩信被追了回来,但刘邦仍只想封韩信当个普通将领,萧何强烈要求刘邦斋戒沐浴,建封将台,阵势规格之高,给足了韩信面子。而这些其实都不是刘邦甘心情愿主动做的,作为半路才加入自己阵营的韩信,刘邦从一开始就对他充满着怀疑。

结果证明韩信确实是个难得的帅才,打的项羽自刎于乌江。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韩信,令哪个君王不震撼,令哪个主子不忌惮?但话又说回来,韩信真正的伯乐还是萧何,对于刘邦来说,第一武将与高阶文臣关系如此紧密,万一哪天两人勾结在一起,大汉江山危矣。因此,只有除掉韩信刘邦才会安心。

第二,韩信曾挟重兵向刘邦索要封赏,触动了刘邦的逆鳞。刘邦与项羽打得正酣,韩信却拥兵三十万大军,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部下凭借武力来讨衔,这对于任何一个君王来说,都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哪怕你功劳再大,僭越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界线,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第三,韩信傲气十足,口无遮拦,不懂得低调行事。一日,喝酒后的刘邦问韩信:“你说以我的才能,我适合带多少兵?”韩信“十万!”十万兵,刘邦心里一惊,怎么才十万,这显然低估了刘邦的预期,他原以为韩信会奉承一番,比如雄才伟略,带甲百万之类的等等。

“那你能带兵多少啊?”刘邦好奇地问?

“我嘛?那当然是越多越好啊!”韩信自豪地说。

大家可以脑补当时尴尬的场面,作为臣子率领的部队越多越好,比皇上还牛,你让皇帝情何以堪。即便你确实有才能,但也不能说出来啊。韩信太不懂得谦虚,太不懂得收敛,太不懂得韬光养晦。所以对于功高震主、目中无人的韩信,刘邦心里早就想杀之而后快。

萧何整夜未眠,他知道韩信是没有谋反之心的,他只是太耿直了,太不知道变通,可以说韩信是军事上的“巨人”,但却是政治上的“矮子”。当初在齐地拥兵30万时韩信没有谋反,在楚地当大王的时韩信也没有谋反,如今被软禁在京城,无法调动一兵一卒,他又怎么能去谋反,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吕后所说的证据同赵构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萧何也分析了自己身处的境遇。多亏了萧何的举荐,韩信才被提拔,他与韩信交好朝廷上人尽皆知,张良走后,他是大汉的第一智囊,位极人臣指日可待。而韩信因为政治上的“天真”被刘邦所猜疑,如果自己再与韩信走的太近,他迟早受韩信牵连,萧何必须及早与韩信划清界限。

再者,吕后已经向萧何发出了邀请,希望萧何协助她诛杀韩信。如果萧何拒绝,他将与吕后势力及未来的皇帝为敌。思索再三,萧何终于下定决心,抛弃韩信,将韩信引入陷阱。

第二天,萧何来到了韩信府中,邀请他参加宫中的宴会。早已洞察朝中局势的韩信似乎已有了准备,他长吸一口气,沉重的说:“我早已预料到有人会请我进宫,但我没有想到竟然会是你。也罢,你对于我知遇之恩,我愿赴汤蹈火。”听完韩信的话,萧何明白了其中寓意,看着韩信大踏步走向皇宫的身影,萧何内心无比挣扎,他心痛地闭上了眼睛。

韩信来到长乐宫钟室,等待他的是数十个手持木剑的宫女,只见他泰然处之,慷慨赴死。就在数十把木剑刺入韩信胸膛的时候,他怒吼道:“恨不听蒯通之言!”

刘邦听到韩信已死的消息,百感交集。对于刘邦来说,项羽和韩信是折磨他许久的两块心魔,随着韩信的被杀,他的心终于踏实了,终于不用每天提心吊胆了。因此,刘邦决定对立下大功的萧何给予重大奖赏,加封萧何为相国,赏500侍卫、美女及大量的金银珠宝等。

另一方面,刘邦回到京城,得知韩信临死之言,就诏令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刘邦亲自审讯,问他是否教唆韩信造反。蒯通回答说:“是。只是韩信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才有今日的下场。如果当初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勃然大怒“来人啊,把蒯通给我煮了!”于是刘邦下令烹杀蒯通,蒯通则大呼冤枉。刘邦愕然:“你已经承认唆使韩信造反,还有什么冤枉?”蒯通说:“跖的狗对着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那时候,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刘邦便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话说萧何得知封赏之后,非常高兴,为了表示庆祝,他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宴会。晚上,萧何府中灯火通明,仆人们摆起丰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热闹非凡,宾客们觥筹交错,舞女们长袖善舞,一片祥和的盛态。那一夜,萧何喝的酩酊大醉。

夜深了宾客都已散去,看到打扫酒宴战场的仆人们,想到刘邦的厚赏,萧何不禁暗自神伤起来。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突然传来,仆人报是门客召平求见。

召平见到萧何后,告知他危险已至,大祸将要临头。他提醒萧何,根据刘邦的个性,刘邦赏赐的500侍卫和美女是对萧何的试探和监视。召平认为,如今韩信已被诛杀,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就是萧何,当刘邦对萧何赏无可赏时,势必杀之。召平劝说萧何应谢绝所有的赏赐,并把府中的钱粮捐出,支援在前线打仗的刘邦和士兵。萧何顿悟,按照召平的计策,萧何成功躲过一劫。

但是事情还远没有结束,在前线打仗的刘邦经常派人打听萧何的事情,命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召平再献一计,他告诉萧何:“刘邦之所以监控你,是因为你在关中经营多年,爱民如子,他担心你利用在百姓中的威望,趁机谋反。为求自保,你应破坏掉在百姓中的好名声。”

萧何听后感觉有道理,于是他主动侵占关中百姓土地,弄得民众对他是怨声载道,得知此事后的刘邦心里暗自高兴。刘邦借侵地一事将萧何逮捕入狱,后来萧何虽被放了出来,但他内心已对皇权充满恐惧,做事更加小心谨慎,自此以后很少见到萧何对国事发表过意见或看法,他在惶恐中度过了晚年余生。

对于韩信,他是难得的将帅之才,但却因没有处理好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惨遭杀害,不得不说韩信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个人性格缺陷的悲哀。直到韩信惨死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了谋士蒯通对他建议的正确性。当时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时,蒯通建议韩信既不帮刘邦,也不帮项羽,而是自己称王,因为依靠韩信的实力和才能,他无论投靠哪一方,最后胜利后谁也不能容忍一个强大的韩信的存在,到那是等待韩信的将是死路一条。若当时韩信听从了蒯通之言,自立为王,那他极有可能将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也就不会有大汉帝国了。

然而对于蒯通之言,韩信并没有采纳,因为他所坚守的是一种侠义精神,以为只要他对刘邦忠诚,对刘邦好,刘邦就会善待他,没有想到刘邦不是李世民,也不是赵匡胤,最终韩信为他的侠义精神而献身。

对于刘邦来说,在他登上皇帝之位前,他的目标是如何消灭敌人,获得皇帝位子,这时对完成目标有利的,他都可以给,包括“三不杀”、“异性诸侯王”等各种封赏。但当登基以后,他的目标就变成了如何保住位子,凡是现在或将来对皇位产生威胁的,他都要铲除,最终被他分封的臧荼、韩信、彭越、英布张敖、韩王信、卢绾七个异性诸侯王全部被杀。站在刘邦维护帝位的角度,或许这也无可厚非。

对于萧何来说,是他的慧眼识金,成就了韩信;但后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萧何协助吕后诛杀了韩信,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讽刺。萧何一生为民着想,勤劳办事,对刘邦是绝对的忠诚,但就是如此的忠诚也敌不过帝王的猜忌,最后郁郁而终。早知是这般结局,或许他应效仿张良遵循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明哲保身,方得善终。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标签: 韩信

更多文章

  • 韩信性格弱点:能忍好功名却不能屈,终致灾祸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韩信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作为古代名将的代表,他的结局也是让很多人感到嘘唏。有些人说刘邦是小人,过河拆桥,手段下作。如果站在韩信的性格上分析,韩信的死也有自己的缘故。韩信之死其实与文种,白起等人之死有类似的道理,给职场的朋友也有很多启发。我们从韩信的性格入手,看一看韩信的性格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能忍: 韩信

  • 为何攻无不克的韩信,最后还是死在了刘邦的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韩信

    有件事情有人非常的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在战场上攻无不克的韩信,最后居然死在了刘邦手里?那是不是说明韩信并没有传言中所说的那么厉害?其实这件事情不能这么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各有志。刘邦这个人最大的长出的就是善于用人,善于驾驭那些事物,也就是刘邦这个人,在政治上,在用人有极高的天赋。而韩信,善于用军,善

  •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火箭式提拔韩信,为何韩信还要选择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临溪柚子标签:韩信

    韩信和刘邦的关系,确实非常复杂。韩信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能赏识他的人确不多。他开始的时候在项羽的手下做郎中。多次给项羽出主意,非常可惜的是,作为杰出军事家的项羽却没有发现韩信的绝世之才。这非常不符合常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妒忌。韩信一看在项羽的地方不受重视,他就投奔了刘邦。但由于不是名校毕业,

  • 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韩信的封地在哪?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韩信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地盘有多大,我们来看下,本文6000字,建议收藏再看。【封齐王】公元前203年一月,刘邦下诏铸成齐王印,遣太傅张良率使团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催促其发兵攻楚。三月,汉国太傅张良为韩信主持册封大典。期间临淄城行人如鲫,车马争道,齐国各路豪杰都来祝贺。旌旗蔽空下,韩信在一众将

  • 韩信被吕后诱杀时,韩信的亲信都哪里去了,为何不去营救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韩信

    淮阴侯韩信被吕后、萧何合伙诱杀时,韩信的亲信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营救韩信呢?这里边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首先,韩信的亲信应当不多了。 韩信虽然也曾为诸侯王,但他与刘邦、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不同,刘邦、彭越、英布都是靠着亲信一点点做大的,最终做到了诸侯王,而韩信则是靠着刘邦给的兵、给的粮、给的将,最终做

  • 刘邦到底想不想杀韩信?为什么逮住韩信之后,又封韩信为淮阴侯?

    历史人物编辑:叶叶草说剧标签: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原归属项羽,但不得重用。他结识萧何后,十分受萧何赏识,并被刘邦拜为将军。他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

  • 韩信从未领兵,刘邦为何拜他为大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二十个诸侯王,韩信知道战争只是告一段落,之后免不了烽火连天。此时韩信基本看清了项羽用人之道,就是任人唯亲,甚至非项氏不用。韩信感觉永无出头之日,良禽择木而栖,作为项羽亲卫首领之一的执戟郎中,做出艰难抉择,离开项羽,跟随刘邦入汉中。当时刘邦军团少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一半友军跑了,忽然来

  • 刘邦说自己不杀韩信,不用铁器杀韩信,为何最终还是杀了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韩信

    韩信,太史公将其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是刘邦的第一开国功臣。楚汉相争的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韩信帮助刘邦打下来的。比方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暗度陈仓,井径之战等。最为经典的是,在垓下之战中,韩信逼迫史上第一武将项羽自刎而死。刘邦都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响

  • 到了最后,刘邦的军事水平已经不比韩信差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韩信

    文 / 子玉人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事半功倍,后来的刘邦正是在领悟到这点之后才能在一场接一场的平叛战争中取得胜利。先看别人对刘邦军事水平的定位。彭城之战时,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败,联军士兵的尸体甚至都导致睢水不流。一个字,惨。作为深度参与者,张良重新对刘

  • 韩信叛乱怎么了?韩信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韩信

    历史上,总是充斥着被指责造反的“乱臣贼”,但也有真正造反的造反臣。但是,如果叛乱成功,就会被成功所取代,但如果叛乱失败,死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所谓的赢家或输家,同样的事情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西汉时期,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汉初,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刘邦彻底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