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留下遗诏由长子扶苏继承帝位,但是秦皇遗诏却在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的联合之下篡改为由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继位。
李斯和赵高将胡亥继位的消息放出之后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李斯等人为了防止扶苏率领边军夺取皇位,于是便假称秦皇遗诏令扶苏自尽。
事实上相比于扶苏而言,胡亥在秦始皇生前就不受重视,而且胡亥此人昏聩残暴,为了登上皇位接连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宠信赵高,最终导致自己也被赵高逼死。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由于年纪较小本就不受秦始皇重视,胡亥生母是羌族人,又因为出生于亥时,因此被称之为胡亥,从名字上便不难看出敷衍之意。
然而扶苏却恰恰相反,扶苏的生母如今已经不可考证,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扶苏的生母是楚国人,其舅舅便是帮助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乱的外戚昌平君。
扶苏之名则取自《诗经》中《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意为华美的草木生长繁盛,由此不难看出秦始皇对扶苏的期许。
而且秦国作为周朝诸侯国,自然也遵循着周礼之中立嫡立长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扶苏自幼便被当作储君进行培养,成年后更是文武双全,连赵高都不得不表示敬佩。
不过成年之后的扶苏因为信奉儒家治国方略而与以法家经典治国的秦始皇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父子之间常常因为理念不同而产生摩擦。
后来因为儒生讥讽秦始皇残暴不仁,令嬴政勃然大怒下令予以镇压,结果事件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焚书坑儒”。
扶苏得知此事之后亲自面见秦始皇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但是秦始皇却严词斥责。
扶苏一连劝谏数次后,秦始皇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扶苏送往边境协助大将军蒙恬执掌三十万秦军,共同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
关于扶苏被流放边境一事,秦军大将蒙恬认为这不过是秦始皇对自己儿子的考验和磨砺,如果嬴政真的决定赐死扶苏,绝无可能让其掌管三十万秦军精锐。
但是扶苏和蒙恬并没有等到秦始皇的召还的谕旨,反而等到了下令赐死的诏书,扶苏见到诏书之后十分悲痛,在没有判断诏书真假的情况下自刎而死。
实际上,在胡亥上位以及扶苏自刎一系列事件中,辅佐秦始皇成就霸业的秦国丞相李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秦始皇登基之时,李斯师从荀子后入宫为官,力谏秦始皇扫平六合一统天下,后来又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为秦始皇的霸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就连秦始皇加封皇帝尊号也是李斯首先主张,李斯也因为制订礼法有功而成为了秦朝丞相。
虽然李斯能力极强也忠于秦始皇,但是李斯与秦皇长子扶苏之间却并不和睦,而究其根源同样是因为学派之争。
李斯虽然师从儒家大贤荀子,但是李斯却是法家理论的拥护者,就连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的背后其实也是李斯在推波助澜。
因此李斯对于信奉儒家学说且极力反对焚书坑儒的扶苏十分敌视,一直担忧如果扶苏继位会追究自己当年鼓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罪责。
于是在秦始皇驾崩之时,李斯和赵高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将尚且年幼的胡亥推上皇位,而扶苏则成为了二人的心腹大患。
参考资料:《秦和西汉皇位继承问题研究》、《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