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勃拥刘恒赴京即位,城外请求私谈!文帝的反应,太有帝王范!

周勃拥刘恒赴京即位,城外请求私谈!文帝的反应,太有帝王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子豪 访问量:241 更新时间:2024/2/29 18:01:00

周勃陈平等人在诛灭吕氏一族后,最终决定拥立代王刘恒进京即皇帝位,这批庙堂宿将老鬼之所以一致赞同拥立刘恒,主要是看中了这几点:第一、代王刘恒为人宽厚仁孝,且又是高帝刘邦现存诸子中年岁最长的;第二、刘恒的母亲薄姬,素来温良恭谨,虽已为王太后,却从不干预政事,这就避免了朝堂上再出现一个“吕后”的危险;第三、这批宿将老鬼是有私心的,他们认为刘恒为人和善,背景单薄,在京城毫无势力可言,这样的人好对付,也利于将来控制。

代王刘恒宽厚仁孝不假,但在吕后治下,他的低调、恭顺、逆来顺受不是软弱无能、好欺负,而是他的生存之道。

周勃等人小看了代王刘恒。

事实上,从接到周勃等人召他进京的那一刻起,刘恒就展现出了他的沉稳、谨慎、持重。

他没有立即答应,而是第一时间将身边的几位心腹之臣请来磋商,到底要不要奉召进京?

郎中令张武等人均认为此时不能进京。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似乎很有一些道理——周勃这批人都是高祖皇帝的宿将,既会打仗,又善诈谋,个个都是厉害角色。高祖、吕后在时,他们因有所畏惧而不敢为所欲为,如今诸吕被灭,他们皆是功臣,势必会肆无忌惮。此时迎立只是幌子,其心实不可测,若贸然进京,很可能被困牢笼,当下明智之举,大王应该托病不赴,静观其变。

但中尉宋昌却坚决主张应立刻进京。

许多时候,真理之所以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是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下,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抵抗现实的诱惑或恐惧,拨开逼真的表象,一针见血地看到本质。

宋昌就是这样的少数。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点:第一、暴秦失政,豪杰并起,而最终践天子之位的乃刘氏,这是天授;第二、诸吕被诛时,太尉周勃持节一呼,众将士皆左袒拥刘,而不是右袒拥吕,这说明得军心、拥天下的是刘氏,此非人力所能左右,即便是周勃等人,他们的功劳皆因拥刘,一旦图谋不轨,必失人心,无力而为。所以,大王尽可勿疑,听从朝廷诸大臣舆请,驰驾前往,继位君临天下,上承天意,下顺民心。

听了宋昌的话,刘恒又去询问薄太后,薄太后却要他大事自己定夺。

下最后的决心前,刘恒命卜正占卜,结果得“大横”吉兆,这样,刘恒才作了应召赴京的决定。

赴京,刘恒依旧是慎重而行,他派舅父薄昭先进长安,待探得京城确有迎王的诚意后,这才下令以宋昌为参承,张武等人为随从,即日程,赶赴长安。

当来到离长安仅有数十里的高陵时,刘恒又停了下来,这还是出于慎重的考虑,探知周勃、陈平等人确已出城恭候,这才启驾来到渭桥。

君臣首次相见,气氛不仅紧张,而且微妙,为君的刘恒要感知这帮功臣的诚意心思,为臣的周勃等人要摆好自身的功臣姿态。

可以说,这是被拥立的新君与拥立有功的老臣间的第一次博弈。

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很经典,很有看头。

众臣按礼参拜完毕,身着铠甲的周勃突然从众臣中走了出来,他走到刘恒面前,先行礼后言称:请大王屏退左右,臣有要事禀奏——

见周勃有这个举动,顷刻间,所有从代地来的王国随从立即围到刘恒身边,形成了一道护卫屏障。

气氛骤然紧张得要命。

这时,中尉宋昌站出来,朗声说了一句极漂亮的“庙堂大话”:太尉有事,尽可面陈。若所言为公,公言便是;所言若私,王者无私!

周勃没有料到,始一亮相,刘恒竟有如此威严、正气,一时竟无言以对,只好扑通一声仓促跪地,双手将锦囊高高举过头顶。

原来他是向刘恒进献秦始皇那颗传国玉玺来了。

《史记》中说周勃“木强敦厚”,但在刘恒进京之时,这欲私献玉玺之举却暴露出了他的权臣野心。试想,如果刘恒依从了周勃的请求,私献玉玺的周勃势必超越群臣成为极特殊的第一功臣,甚至会在朝堂上制造出这样一种错觉——新皇帝是我周勃拥立的,如果有必要,我可以新皇帝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在朝堂上,号令天下。

刘恒不愧是后来开创“文景之治”的有为明君,在这一稍有闪失就可能深陷被动的微妙关键时刻,他不仅明智,更有威严,他深刻地知道,此时若让周勃私进一步,他将失去高高在上的权威以及“王者无私”的公正立场。

这样,他不仅会受制于周勃,更会被周勃之外的其他势力彻底孤立,从而沦为庙堂上的孤家寡人、可怜傀儡。

反观周勃,他所谓的趁势而为其实愚蠢至极,可以说,从此之后,他就成了汉文帝刘恒心中的敌人,日后必遭打击清算。

聊到这里,感慨一句,在黑哥看来,这样高端博弈的历史瞬间实在十分值得我们去品读,因为睿智多在微妙之时,一念之间。

很多时候,我们要么愚钝了一些,要么粗糙了一些。

标签: 周勃

更多文章

  • 刘邦说周勃是老实人,可就是这个老实人,杀了刘邦的八个孙子

    历史人物编辑:三阿哥侃历史标签:周勃

    刘邦说周勃是老实人,可就是这个老实人,杀了刘邦的八个孙子——杀光四个嫡孙,杀了四个庶孙。汉太祖刘邦多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让这样的人当托孤大臣?这不科学啊!其实是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有问题,所谓的托孤大臣,“安刘必勃”的“安刘侯”是一场杀戮和夺权下的一个美丽谎言。一、周勃假装很老实,其实很可怕!11

  • 周勃、陈平杀了汉少帝和汉惠帝的其他儿子,为何能成为忠臣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流年标签:周勃

    成王败寇,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可违抗的规律。在这场争夺中,如果诸吕取胜,那么周勃、陈平之流就是犯上作乱。周勃、陈平等功臣不但战胜了诸吕,而且还正确挑选刘恒为皇帝继承人。刘恒没有辜负功臣派,让西汉从乱世中走出来,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所以周勃、陈平等人因为刘恒的成功,成了功臣典范。如果刘恒失败,周勃、陈

  • 吕后死后诸吕在作乱,周勃陈平杀了汉少帝为何还能成为忠臣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史飞卿标签:周勃

    功臣作乱的概率更大一些!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吕后死前特地交待赵王吕禄、吕王吕产说:“吕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乱。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咱们吕家称王,大臣们都不服,我就要死了,皇帝却还十分年少,恐怕大臣们会起来做乱。你们两个守卫皇宫就好,不必出来为我送丧了。吕后约

  • 周勃陈平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是因为刘恒贤明还是另有小算盘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周勃

    拥立代王刘恒当皇帝,是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权衡过后的选择周勃和陈平,在讨伐吕氏的时候已经杀红了眼,这两个人的背后,是大汉的功臣集团,手握兵权的他们,实际上拥有了废立皇帝的大权!有资格当皇帝的刘氏子弟为数不少,例如刘襄、刘章、刘交等,但是能够让这两个人放心的,只有代王刘恒。刘恒的母家没有任何势力

  • 刘邦生前预言很准:将来安定刘氏天下者,必定是周勃百家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小法标签:周勃

    #百家故事#01刘邦16岁的儿子,太子刘盈即位当了皇帝,就是汉惠帝,刘邦的皇后吕雉成了皇太后。吕雉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刘邦打下江山之后便开始诛杀功臣,这其中吕雉出了很多坏主意。首先被她选中的目标是为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立下最大功劳的韩信。趁刘邦在外征战之际,吕雉与萧何合谋,将已被贬为淮阴侯并被监视居住

  • 陈平周勃实力强劲,为何非等吕雉死后才平定诸吕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周勃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陈平、周勃等元勋迅速诛灭了吕姓诸侯王,并秘密迎奉刘邦四子代王刘恒入京,废黜了少帝,把刘恒推上了皇位。这一系列举措,可谓干净利落,令人拍手称快。显而易见,即便是吕后在世,以陈平、周勃等人之力,要废掉吕后及一班外戚,倒也并不费事。那么,这些诛杀吕姓诸侯王元老们,为何非要把吕后熬

  • 刘恒进京才一个月,为何周勃立刻辞职,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周勃

    周勃把代王刘恒迎进京城当了皇帝以后,仅仅过了一个月时间,周勃心里就充满恐惧,辞官回家了。后来,当刘恒派使者去看他的时候,他甚至穿着甲胄出来见使者。同时,也因为穿着甲胄出来见使者,犯了大忌,被刘恒抓了起来。刘恒认为周勃有造反的嫌疑,一度要杀他。最后,还是薄太后保护周勃,刘恒才把周勃给放了。那么,在这一

  • 汉高祖刘邦死后15年,最信任的兄弟周勃,为什么要杀光他的嫡孙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周勃

    “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这是在刘邦在临死前,留给所有人的一句话。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勃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他说的就是周勃,周勃是穷苦的农民出身,当年跟着刘邦一起揭竿而起打天下,戎马一生,同甘共苦,两个人的感情更是情同手足。刘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周勃为人非常忠厚,虽然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但

  • 汉文帝刘恒,非嫡非长,最后为什么成了周勃陈平们的唯一选择?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周勃

    汉朝有很多有趣的事,那些我们今天看起来似乎需要复杂流程、严格关卡的人事安排,他们有时候只要一个最让人费解而且十分简单的理由,就给轻松决定了,比如刘邦用韩信为大将军,仅凭萧何一句“诸将易得,国士难求,韩信国士无双”,就把一个自己从未谋面、不知几斤几两的无名小卒拜为大将,地位远超追随自己多年、攻城远、建

  •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历史人物编辑:美丽萌宠故事标签:周勃

    周勃的文化实在不高,但是,攻城略地只要有蛮力就够了,“材官引强”是他的特点。后来汉文帝登基后将其提拔为丞相,汉文帝为何将这样的人提拔为相呢?周勃为丞相是刘邦驾崩前“钦定”的,后来者必须尊重先帝的安排刘邦驾崩前,吕后问过丞相人选:“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