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但这个刘贺有点缺乏头脑。登基之后,没有首先封赏重用霍光,而是把之前封国的许多旧臣带到京城,提拔充任重要的官位,大有迫不及待想要清除霍光势力的意思。
霍光在汉昭帝时期就已经权倾朝野,政事基本都是他说了算。现在拥立一场,不仅没有加官进爵、取得更大的辉煌,反而面临失去权势地位的危险。于是,怀着忧虑和愤懑,霍光开始谋划废掉刘贺。
像刘贺遭遇的这类情况,在官场上很常见。一个领导上任新的单位,刚开始没有基础,工作不熟,局面很难一下打开,甚至有时候地位也是不稳固的。这个时候就要多听从本单位老同志或者有较大势力的人的意见,给予他们足够的敬重和礼遇。尽管需要放下身段,甚至忍气吞声,但忍辱才能负重,受不了一时之气,最终成不了大事。等到熟悉了工作和各种关系,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就可以一举掌控局面,杀伐由己。汉文帝刚被拥立为帝的时候,极为敬重具有拥立大功的周勃,散朝了总会目送周勃离去。然而,汉文帝坐稳帝位以后,就将周勃遣回封国,接着又以谋反的罪名将周勃下狱,差点处死。
毫无疑问,废帝是一件很难很复杂的事情。做成难,做好更难。为什么这么说?自古以来,权臣废帝甚至弑帝的事情也发生过,但能不留恶名的没几个。皇权文化下的封建社会,以下犯上是罪大恶极千夫所指的事情。然而霍光不仅做成了,还做好了,后世多半认为他做的应该,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霍光有了想法以后,先找来一个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田延年。这个人以前是霍光的属吏,和霍光的关系极为亲近。要想废帝,就需要有人支持;要想知道其他人会不会支持,就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态度。霍光找来田延年就是这个目的。如果关系最近的官员都不做表示,那么其他官员就更不会追随。
霍光向田延年吐露了自己的忧虑(根据后面的描述,这个忧虑应该只是讲了对刘贺的不满),田延年心照不宣,说:“将军是国家的柱石,觉得这个人不行,为什么不禀告太后,改选贤明的人去拥立。”
很显然,在废帝这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上,田延年立场鲜明地站到了霍光这边。而且,田延年不仅表达了立场,同时已经在给霍光出谋划策。
田延年成了霍光的联络员。
接下来,霍光就开始了他的全套做戏。
第一,把私念变成公议或者说民意。明明是霍光自己想废了刘贺,但他要拉着大家一起做,要让废除的话从大家嘴里说出来,把个人的想法变成群众的要求。
他首先找车骑将军张安世商议策略。张安世是军队的二把手,地位仅次于霍光,是霍光扶持上来的心腹。
核心圈子商议好之后,就开始联络说服圈外的重要人员。军队里霍光是老大,行政上丞相是老大,废帝要做得名正言顺就必须走行政程序,不能和军事沾上边,也必须要有丞相带着一班文臣响应支持。于是,霍光派田延年去和丞相杨敞谈。
杨敞一听,直接吓得汗流浃背,不敢答应。
这时,田延年出去解决内急,杨敞的夫人从东侧的房间走过来对杨敞说:“这是国家大事,如今大将军已经议定,派遣九卿过来通报你,如果你不赶快答应,与大将军同心,犹豫不决,那么首先就会被诛杀。”
杨敞夫人的分析直指要害——表面上是同你杨敞商量,其实你没的选。
田延年完事回来后,杨敞夫人主动代表杨敞许诺,说一切听从大将军的教令。
杨敞夫人,是个不一般的女人。虽然是家庭妇女,但头脑和果敢却要强于身为丞相的杨敞。她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准确把握重大事件的方向。
关键人物搞定以后,霍光把朝中主要的和重要的高级官员都召集到未央宫,抛出结论显而易见的议题: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刘贺已经登基称帝,霍光却称呼他以前的封号昌邑王,还给他贴了个昏乱的标签,并且上纲上线地把昏乱的危害上升到社稷的高度,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然而,下面这些大臣和杨敞的反应一样,大惊失色,不知所言,不敢响应。
这时,田延年站了出来,把手放在剑上,对着众人说了一番话,核心就一个意思:大将军是先帝托孤大臣,身负社稷重任,必须听大将军的,所有人必须马上答应,谁迟疑就当场斩杀。
霍光趁机说,田延年对他责备的对(田延年的那番话中有一句是,如果汉家完了,身负重任的大将军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表面上是斥责,实际上是抬高),天下汹汹不安,他应该受到责难。
这话表面上是在揽责,其实是在表达对田延年的支持和赞同,也就是谁犹豫不决,他霍光就当场解决了谁。
下面的高官也不是傻子,又是先帝托孤,又是当场斩杀,法理和武力都占了,再不响应马上就身首异处了,于是都立即跪下磕头,说道天下万民的命运系于将军一身,一切听从大将军指挥。
文武高官全都参与了进来,个人行为变成了集体行动。
待续……
网络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