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平元年,昭帝刘弗陵死后,霍光又废昌邑王刘贺,此时邴吉、张安世这些与刘询关系密切的人都主张迎立刘询。霍光对这个建议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刘询才18岁,在可能的皇位继承人选中年纪最小,而且生长在民间毫无政治势力,立他为皇帝,霍光依旧可以掌握大权。于是,刘询登基了,在霍光集团的威权之下,刘询最终凭借皇帝的地位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在经历了一番与霍氏集团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之后,终于收回了最高统治权。
登基之日,刘询去拜祭宗庙,霍光陪同他坐在同一辆车上,他如“芒刺在背”,对身边这位掌握皇帝废立之权的大将军忌惮不已。刘询是个很明智的人,他知道自己如果不能像刘弗陵那样事事顺从霍光,很有可能就会重蹈刘贺的覆辙,所以对霍光也是极力迎合。当霍光表示要还政于他时,刘询坚决拒绝了,并不是他不想掌握朝权,而是他知道以他的势力很难与霍光抗衡,唯恐霍光在试探他。
为了稳住霍光,刘询又宣示朝廷内外,由霍光继续主持朝政,而且事无巨细,一律要先禀报霍光,再奏知他。接着,刘询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拥立之功,益封7000户。每次上朝,也对霍光以礼遇有加。即位之初,刘询通过一系列表彰霍光的举动,既表现出自己的礼贤下士、知恩图报,又让霍光减少了对自己的猜疑,甚至让霍光没有理由对自己下手。但刘询并不甘于一味听命于霍光,而希望培植自己的势力。
刘询即位的当年,面临一件大事,那就是立皇后。以当时霍光的权势和声望,在人们眼中,他的小女儿霍成君是皇后当仁不让的人选,集体上书请求刘询立霍成君为皇后。但刘询此时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他没有对此事发表看法,而是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非常想念在民间时的一把宝剑,希望有人能帮他找回来。
朝臣们见状,明白了刘询是顾念自己在民间时的结发之妻许平君,于是又开始上书请求刘询立许平君为皇后。许平君的父亲是个无权无势的小吏,而霍成君的父亲则是霍光。从刘彻在陈娇之后专立寒微者为后的原则,就可以领会刘询立许平君而弃霍成君的玄机所在。
就这样,刘询不动声色地避免了与霍光直接对立,又达到不继续扩大霍氏家族势力的目的,甚至消除了再出现一个霍光的隐患,并且还给自己树立起了重情义的形象,为后世留下了故剑情深的佳话。还有关键的一点,刘询暗示立许平君为皇后,又拉拢了霍光以外的朝中第二号人物张安世。
张安世是当年照顾刘询的张贺的弟弟,而许平君是张贺为刘询做媒迎娶的。刘询立许平君为后,表达了对张家的感恩,又刻意表扬张安世当年批评张贺极力赞美自己的行为,由此拉拢了张安世。张安世一生恭谨,在政治上只是追随当权者而已,从而在霍光时代保存了第二号重臣的地位。刘询拉拢张安世,实际上也是对霍光集团势力的一种分化。
借册封皇后之机,刘询又对诸侯王以至吏民赏赐金钱,以收天下人心。霍光对于刘询的把戏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又没有理由出面阻止。按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应当封侯,霍光只能拿许广汉出气,坚决不同意给他加封侯爵,过了一年多只给了他一个昌成君的爵位。
刘询在上演了一出故剑情深的好戏之后过了半年,又以凤凰在胶东成群出没为由,对朝廷官员和百姓进行封赏,既收买了人心,又以凤凰的出没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皇帝。到了本始二年五月,刘询下了一道诏书,颂扬他的曾祖父刘彻,要求丞相、御史会同列侯、二千石、博士讨论刘彻的“尊号”和“庙乐”。西汉对为皇帝立“尊号”和“庙乐”一事极为严格,在西汉历史上只有四人享此殊荣。
为武帝刘彻立庙显示了刘询的政治智慧。刘询自民间被拥立为帝,但他是刘彻的亲曾孙,在不可能为刘彻主丧的情况下,此举可以宣示他作为刘彻嫡传正宗的地位。不仅显示了自己的孝道,更让自己和以庶子身份即位的昭帝刘弗陵区别开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权威。而且这一举动名正言顺,霍光也不好反对。
朝臣纷纷赞成刘询的主张,只有长信少府夏侯胜反对。夏侯胜是当时的大儒,他从儒家道德的角度反对为刘彻立庙,称:“武帝虽然有抵御外敌、拓土开疆的功绩,但是他杀机太重,对百姓涸泽而渔,百姓流离失所,死者无数,蝗灾四起,赤地数千里,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以至于国家的储备到现在都不能恢复。武帝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应该再为他立庙乐。”虽然夏侯胜作为儒生提出反对意见也算是在情理之中,不过他和霍光的关系却让人不得不怀疑是霍光阻止刘询为刘彻立庙的一步棋。
刘弗陵在位时,夏侯胜被征召到朝廷做博士、光禄大夫,不久刘弗陵就过世了。昌邑王刘贺继位时,有一天夏侯胜拦住了准备出游的刘贺,说:“天久阴却不下雨,这说明就要有臣子对皇帝不利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去哪儿呢?”刘贺是个糊涂蛋,认为夏侯胜是妖言惑众,就下令把他绑起来交由官吏处置。负责处理夏侯胜的官吏把这件事报告给了霍光,霍光并没有处罚夏侯胜。
此时霍光和车骑将军张安世正忙着张罗废掉昌邑王的事。霍光责备张安世露了口风,张安世说自己并未将此事泄露给他人。霍光于是审问夏侯胜如何得知有人要图谋皇帝之事,夏侯胜回答道:“《洪范传》上说,“帝王的统治失去原则就会发生地位居于下者讨伐他的事。委婉地提醒皇上说有臣下对皇帝不利的事发生。”霍光和张安世都大吃一惊,以为夏侯胜有洞察天机的本事,从此对他更加重用,甚至对精通儒经的儒生也更加重视了。十多天后,霍光和张安世假太后之口废掉了刘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夏侯胜是一个既有胆识又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他能够看穿霍光图谋废黜刘贺的心思,也敢于向刘贺告发臣下对他不利的事,未被采信之后又反口对霍光和张安世说刘贺无道,看似大义凛然,其实他不过是见风使舵、倒向了霍光阵营。而刘贺被废后,霍光就以皇太后处理朝臣所奏之事需要了解儒家经典为由,让夏侯胜任长信少府,给太后讲授《尚书》,并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之后,因为他又参与了霍光等人谋划废立和决定宗庙社稷的功劳,被追加了千户的食邑封地。
可见,夏侯胜既有洞察霍光意图的心机,又有敢于出头的勇气,而他此时又明确属于霍光阵营的成员,所以他反对刘询为刘彻立庙之事,很可能是他为了迎合霍光而刻意为之甚至是受到了霍光指使。不过夏侯胜的主张立刻招致群臣的声讨。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斥责夏侯胜非议皇帝的诏书、诋毁先帝,是大逆不道的死罪,还把事先知道夏侯胜看法却没有揭发的丞相长史黄霸也定了包庇怂恿之罪,将两人一并打入大牢。
“大逆不道”可是一项重罪,那是要杀头并诛灭三族的。夏侯胜既然敢提出这个主张,自然心中有数,顺应霍光的人是不可能有危险的。他虽然没能阻止为刘彻立庙一事,但他和黄霸也并未惹上杀身之祸。两人在牢中谈经论道,过了几年后遇到大赦出狱,并且出狱之后立刻又被授予了官职,夏侯胜做了谏大夫、给事中,继续留在中朝,黄霸则做了扬州刺吏,监察南方诸郡。
压制了夏侯胜的反对意见后,大臣们很快制定了为刘彻立庙的方案:尊武帝刘彻的庙号为世宗庙,汉武帝生前出巡的49个郡国都设立世宗庙,像高祖庙和太宗庙一样。刘询立即下诏执行此事。为了庆祝这一方案的确立,下令给全国男子增加一级爵位,并赏赐酒肉,以示普天同庆。这样一来,刘询是嫡传正宗又恪守孝道的形象就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