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汉朝的第二任丞相曹参,胡吃海喝3年无所作为却也成了名相?

为何汉朝的第二任丞相曹参,胡吃海喝3年无所作为却也成了名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肖瑶 访问量:1842 更新时间:2024/1/16 14:47:49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大多贤相都是一国之擎柱,为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汉之萧何,三国蜀汉之诸葛亮等。

可是,大汉王朝的第二位丞相曹参,却凭借着“无所作为”成了有名的丞相,还为后人留下了一句有名的成语:萧规曹随。

好一个“萧规曹随”,分明就是懒惰的“抄袭”嘛,可人家就凭借着抄袭,却抄袭出了名堂,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算是独一份儿了吧!

他的最大作为就是“无所作为”。

当别人问你某某人物最大的作为是什么时,很多人想到的是这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汉朝的丞相曹参最大的作为,却是“无所作为”。

经过春秋战国长达几百年的战乱,秦国终于在秦始皇的带领下,奋六世之余烈,一举扫平东方六国,天下重归统一。

然而,好不容易才统一,却因秦始皇没有慎用民力,集中开展了一大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程,秦二世即位后,加大对百姓的压榨,致使战乱四起,王朝倾覆。

之后又爆发了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以及后来消灭反叛者的战争。

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汉王朝,国家疲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百废待兴。

这种情况下,恢复生产是大汉王朝当前最迫切的历史使命。任何有作为的工程或政策,都会让百姓承担不必要的负担,这时候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正符合满是创伤的大汉王朝恢复国力。

于是,汉朝在建立后直到汉武帝之前,都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政策。大汉王朝在这一政策下,人口快速恢复和增长,经济复苏,尤其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库殷实,百姓富足,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盛世。

如果没有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的正确国策,汉朝不会快速发展;如果没有文景之治的积累,就不会有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而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离不开汉朝的第二任丞相曹参,曹参也因为“无为而治”这一作为,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丞相。

无为而治行动上的奠基者。

有人说,为什么说仅仅当了三年丞相的曹参,对无为而治贡献巨大?甚至说是无为而治行动上的奠基者?

在百废待兴的汉朝初年,与民休息是最合宜的政策,但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与民休息却是一个问号,这在历史上没有可以效仿的先例。

比如,当曹参无所作为的胡吃海喝之时,很多人并不理解,遭到了其他大臣的鄙夷,就连汉惠帝也同样不理解,直到和曹参谈起时,曹参才给予解释。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史记·曹相国世家》

也正是这次交谈,汉朝才真正地认识到,与民休息和无为而治的妙处,奠定了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

可见,曹参对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贡献很大,是无为而治行动上的奠基者,而曹参本人最大的作为也就是“无所作为”,凭借着对萧何政策原封不动的“抄袭”,成为一代名相。

对此,大家怎么看?

我是津城沐雨,一个有幸生活在天津,沐浴津城和风细雨的津居民,在创作中以历史知识趣味化和实用化为创作方向。

力求把古代历史和当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力求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过好现在的生活。

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有趣又有用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史记》。

标签: 曹参

更多文章

  • 曹参仅当了三年宰相,而且天天胡吃海喝,为何死后还被千古传诵?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曹参

    曹参仅做了三年宰相,死后千古留名,这是事实! 说曹参一件事都没办,这不符合史实。曹参胡吃海喝是大智慧!为什么说曹操一件事都没办,不符合史实呢?其实,曹参在宰相任上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选拔任用干部。曹参的用人标准是办实事,不浮夸。根据这个标准,曹参任上从各郡县选拔了不少

  • 无德的刘邦为何能当上皇帝?全因萧何、曹参的一点小心思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曹参

    刘邦在起事之前,并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刘邦也并非老大。刘邦同时混黑白两道。在白道上,刘邦是亭长(乡干部),萧何、曹参是县里的重要官吏。刘邦比不上这两位。黑道方面,他是王陵的下级。王陵起事后,就一直不愿意归顺自己的小弟刘邦。可见,起事前的刘邦在黑白两道的圈子里,都不是领袖。为什么在起

  • 刘邦评功,将萧何排在第一,将军们则主张曹参第一,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墨史浅吟V标签:曹参

    有句名言,叫做“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有不同的看法,这非常正常。不过,从刘邦评功可以看出一点,他还是挺重感情的一个人。刘邦对待一直追随他,对他忠心耿耿的元老级人物,是非常看重和偏爱的。萧何和曹参,都是刘邦在沛县起义时的元老。两个人追随刘邦,一个负责后勤,一个负

  • 南宋文豪洪迈把曹参和赵括放在一起观察,发出令人深思的感慨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曹参

    汉朝曹参,萧规曹随的主角,一个标签式的历史人物,一个因为“不折腾”而轻松博得英名的高人。战国赵括,一个因为纸上谈兵而成为笑柄的负面人物。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可比性呢?有的。在南宋大文豪洪迈那里,关于曹参和赵括的使用,相映成趣。汉高祖刘邦病重的时候,铁娘子吕后问老公:萧相国死后,谁能替

  • 刘邦识人有多牛,死后仍能算计一切,吕后,萧何曹参只配当棋子

    历史人物编辑:潘东铧标签:曹参

    吕后询问躺在病床上的刘邦,萧何死后何人可以代替?刘邦回答说曹参。此时的吕后没有想到这是刘邦给自己布下的陷阱。公元前196年韩信和彭越相继被杀害,这让淮南王英布如坐针毡,他知道下一个就轮到他了,他决定起兵造反。可是一出感情戏却打断了英布的计划。他有一个爱妾和贲赫有不正当关系,正巧贲赫又借口生病不去上班

  • 他是曹参的玄孙,母亲是平阳公主,妻子是卫长公主,却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曹参

    能被后人花大量笔墨记载的人物,他们一般都是对社会有着重大贡献或者自身经历异常曲折,又或者是犯下了不可饶恕之事的人,书上记载他们则是无可厚非。至于那些无功无过的人书上则不会有什么记载,他们在后人的认识中也仿佛都成了历史隐形人,即便他们在当时的身份是多么的崇高,但是在书上也只是被记载成他人的绿叶。曹襄就

  • 初时曹参是以,什么身份跟着刘邦的?他因此都立了哪些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曹参

    汉高祖刘邦初为沛公刚在沛县起兵时,曹参以侍从官的身份跟随他。曹参率军攻打胡陵、方与两县,进攻秦朝郡县的部队,大败敌军,向东攻下薛县,在薛县外城西面击败了泗水郡守的军队。再次攻打胡陵县,夺取了县城。曾参转移镇守方与,方与却已经反叛并投降了魏国,他带兵攻下方与。丰邑也反叛投降了魏国,曹参又带兵攻取丰县。

  • 刘邦论功封赏大臣,萧何第一,曹参第二,为何张良只排在六十二?

    历史人物编辑:木子史观标签:曹参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毕竟汉朝的出现,让汉文化得到了传承。时至今日,人们对汉朝肯定是不陌生的。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更是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位皇帝,不可否认的是,刘邦奠定了其后汉朝四百年基业。汉朝能够建立,肯定是与汉朝的开国功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汉朝时期,汉朝的开国功臣受

  • 一个小小的沛县,为什么会拥有萧何、曹参、樊哙这么多优质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曹参

    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建立起西汉王朝。刘邦从一介草民一跃成为九五之尊,从前追随他左右的同僚同乡,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都论功行赏封侯封爵。至此,名不经传的沛县,从此就成为汉代历史名人的故乡。刘邦无疑是个人才,但这之前众人只知道刘邦是个说大话的混人,直至单父人吕公逃难到沛县之后,众人才发现

  •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智慧之光?为何曹参愿意追随对手萧何的旧制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曹参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凡新上任的官员都是习惯改革旧制,将其调试成适宜自己办事节奏的制度。一来是为了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二来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然而,世间总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西汉年间,曹参接手了萧何的宰相之位,两人虽同位开国功臣共过生死,然而平定天下后权势利益的纷争使得两人之间难免有些龃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