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嫣为汉武帝寻得流落在民间的姐姐,但后来因骄纵不法而被逼自尽

韩嫣为汉武帝寻得流落在民间的姐姐,但后来因骄纵不法而被逼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楠者电影解说 访问量:4995 更新时间:2024/1/16 5:33:07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韩嫣被列在了《佞幸列传》之中。因此在说韩嫣之前,要先说一下什么叫佞幸。佞幸是指皇帝身边的弄臣,卑劣猥琐自不足论。但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取悦人主,左右人主意志,在不知不觉中干预国家大政,以至于佞幸之风波及朝中大臣。这就是专制政体必然产生的一种弊病,说得通俗点就是善于溜须拍马的艺术。司马迁为佞幸立传,就是要揭露和批评这一弊病。

很多人说韩嫣被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逼死,是因为韩嫣当众打脸王太后,让王太后曾经嫁人生女的事情大白于天下,这其实是说不过去的,毕竟王太后服侍汉景帝的时候,她曾经改嫁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秘密,也没人觉得这有什么关系。

韩嫣是汉武帝刘彻的宠臣,两人从小一起长大,韩嫣毕竟也是贵族出身,他的祖上就是韩王信,是战国时代的韩国王室后裔,因此韩嫣得以从小陪伴皇子刘彻。

不仅是出身高贵,韩嫣这个人原本也是比较有能力的,非常善于骑马射箭,由于从小陪伴在刘彻的身边,刘彻很喜欢韩嫣,加上韩嫣非常懂得揣摩刘彻的心思,更加讨其欢心,当时的人将韩嫣与汉文帝时代的宠臣邓通相提并论。

只是,一码归一码,韩嫣的能力只限于讨好汉武帝的方面,他对于国家,对于江山社稷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前朝的大臣们,并不待见韩嫣,而且韩嫣相当谄媚,凭借着汉武帝的宠信,经常做出一些狐假虎威的事情,这样的人,自然讨人嫌。

刘非

汉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刘非曾奉旨入长安朝觐,汉武帝让他在上林苑等待召见,结果途中出了岔子,汉武帝因为有事没及时前去,倒是韩嫣乘坐着天子的车驾前去上林苑。

江都王恭恭敬敬在上林苑的路边,还以为是汉武帝,没想到韩嫣乘坐着车马呼啸而过,根本都不看江都王一眼。江都王跑到王太后面前哭诉,引起了王太后的不满。“江都王入朝,有诏得从入猎上林中。天子车驾跸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车,从数十百骑,骛驰视兽。江都王望见,以为天子,辟从者,伏谒道傍。嫣驱不见。既过,江都王怒,为皇太后泣曰:‘请得归国入宿卫,比韩嫣。’太后由此嗛嫣。”

江都王刘非虽然不是王太后的亲儿子,但毕竟也是汉景帝的子嗣,而且刘非恭敬孝顺,当年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参加了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汉景帝也很宠爱这个儿子。

对于王太后来说,江都王刘非是很有威望的,而韩嫣是自己儿子汉武帝身边的宠臣,韩嫣仗着汉武帝的宠爱,对于宗室的王爷如此跋扈无礼,这要是传出去,人家肯定要说汉武帝的坏话,也要说她这个太后教子不善,怎么让韩嫣这样的人亲近皇帝。

汉武帝对韩嫣格外恩宠,通常来说,宫廷之内,外面的男子是不能随意出入的,但是韩嫣可以,不仅是宫廷,韩嫣甚至能够随意进出宫人居住的永巷。

韩嫣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韩嫣偏偏行为不检,在宫内与宫人行苟且之事,这在古代是绝对不能够被容许的,因为后宫之内的女子,不管是后妃还是宫女,全都是皇帝的人,韩嫣再怎么受宠也是外人,竟然染指皇帝的人,这是绝对不能被原谅的。

汉武帝与陈皇后成婚多年,膝下一直都没有子嗣,所以在后宫里,这是个非常危险的话题,韩嫣整天在后宫里乱来,不仅是毁损皇家声誉,而且万一韩嫣跟后宫里的人真闹出了大事情,给皇帝戴了帽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得知韩嫣在后宫大行秽乱之事,王太后再也无法容忍,“嫣侍上,出入永巷不禁,以奸闻皇太后。”一直就很厌恶这个带坏自己儿子的人的王太后,这次直接赐死韩嫣,汉武帝求情也没用,最终韩嫣被逼自尽。“皇太后怒,使使赐嫣死。上为谢,终不能得,嫣遂死。”

还有个流传广泛的说法,那就是韩嫣最终被王太后逼死,是因为韩嫣为王太后找回了在民间的女儿金俗,当众打了王太后的脸,所以才被怀恨在心的王太后被逼死。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太靠谱的,至少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对于王太后来说,她入宫前的这段往事,根本不是秘密。

王娡

王太后在侍奉汉景帝之前,曾嫁人生子,她的第一任丈夫叫做金王孙,两人生下一女叫金俗,而后王太后的母亲臧儿听从相士之言,相信女儿将来“当生天子”,于是王太后离开了金王孙,进入太子府侍奉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生下了三个公主与一个儿子,儿子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景帝的发妻薄皇后被废之后,太子刘荣与其母亲栗姬都被废黜,王氏成为新的皇后,而她所生的儿子刘彻,从胶东王变成了新的太子,最终登基为帝,也就是汉武帝。

当年王太后伺候汉景帝之前,家世背景肯定都是要被调查清楚的,她曾经嫁人生子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是什么秘密,而汉朝初期,对于这种事并不怎么在乎。

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朝与楚汉争霸,数百年的战乱,中原人口凋零,因此汉朝当时鼓励再婚与改嫁这种事情,即便皇室也不在意。

汉武帝登基之后,韩嫣为王太后找回了流落民间的女儿金俗,“王太后在民间时所生子女者,父为金王孙。王孙已死,景帝崩后,武帝已立,王太后独在。而韩王孙名嫣,素得幸武帝,承间白言太后有女在长陵也。武帝曰:‘何不蚤言!’乃使使往先视之,在其家。武帝乃自往迎取之。跸道,先驱旄骑出横城门,乘舆驰至长陵。当小市西入里,里门闭,暴开门,乘舆直入此里,通至金氏门外止,使武骑围其宅,为其亡走,身自往取不得也。即使左右群臣入呼求之。家人惊恐,女亡匿内中床下。扶持出门,令拜谒。武帝下车泣曰:‘哄嚄!大姊,何藏之深也!’诏副车载之,回车驰还,而直入长乐宫。行诏门著引籍,通到谒太后。太后曰:‘帝倦矣,何从来?’帝曰:‘今者至长陵得臣姊,与俱来。’顾曰:‘谒太后!’太后曰:‘女某邪?’曰:‘是也。’太后为下泣,女亦伏地泣。武帝奉酒前为寿,奉钱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甲第,以赐姊。太后谢曰:‘为帝费焉。’于是召平阳主、南宫主、林虑主三人俱来谒见姊,因号曰修成君。”从王太后当时的反应来看,她并没有责怪韩嫣的意思,而且从后来王太后对待金俗的态度来说,她还是很疼爱这个女儿的。

金俗

金俗被找回来之后,受封为修成君,而她的女儿,也就是王太后的外孙女,被安排嫁给了淮南王的太子刘迁,金俗的儿子,依仗着王太后这个外祖母的宠爱,在长安城里也是横着走,从这些方面来看,王太后是很待见这个女儿的。

不过仔细想一下,作为尊贵无比的太后,虽说汉朝时期并不反对妇女改嫁,但这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虽然能够重新与女儿相认让她很高兴,但她对韩嫣恐怕是略微不满的。《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在让自己其他子女与金俗相认之后,太后王娡竟然对汉武帝说了一句“为帝费焉”,这个态度不得不令人深思。

韩嫣之所以会让王娡不满,恐怕正在于他对待此事的态度和做法,韩嫣知道此事之后,完全可以采取更加隐蔽稳妥的方式,例如私下告诉王娡,秘密接入宫中,岂不更好?完全没有必要将此事弄得天下皆知。

王太后入宫之后,那就是汉景帝的人,她哪怕心中再怎么思念自己的女儿,也不能表现出来,而且汉武帝登基之初是窦太后掌权,她这个太后夹在中间,大气儿都不敢出。

汉武帝即位初期,他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的权威达到了巅峰,朝野当中,窦氏外戚的势力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王氏虽然成为了太后,但还是要对婆婆窦氏低头,王太后当然也不可能直接去张罗着自家的外戚势力,也不可能主动去找自己的女儿。

刘彻

韩嫣虽然只是为了讨好汉武帝,才帮助王太后找回了女儿,这件事对于王太后来说,虽说在汉朝并不算是什么让她折损颜面的事情,反而是完成了她多年以来的一个心愿,但是方式确实有欠妥当。

整体来说,韩嫣帮助王太后找回女儿,是有功劳的,但韩嫣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人,他在汉武帝身边实在是个隐患,只懂得讨好皇帝,而不懂得如何辅佐皇帝,对于王太后来说,这样的人没必要留着,而且韩嫣还在后宫乱来,犯下不可原谅的大罪,让他自尽算是便宜了。

标签: 韩嫣

更多文章

  • 韩嫣是汉武帝的发小,又帮助过王太后,为什么王太后要治他的罪

    历史人物编辑:肖邦青史谈标签:韩嫣

    韩嫣,知道的人不多,他是韩王信的后裔,汉武帝的发小兼伴读,所以汉武帝非常宠信韩嫣。不仅如此,韩嫣对汉武帝及其母亲王太后还有恩惠,他为王太后找到了,王太后与其前夫所生的女儿,也就是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韩嫣对皇室是有功的,但是王太后最后还治了他的罪,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有两点。1.对王室无礼韩嫣对王

  • 韩嫣是汉武帝刘彻的宠臣,为何被王太后下令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韩嫣

    汉武帝刘彻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身边有一大批名臣名将,但也有不少幸进的宠臣。韩王孙韩嫣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在历史上相当有名,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之中,成为幸臣的代表。刘彻对韩嫣的宠信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其行为甚至超出了单纯的友谊关系。后世有的文人笔记中还给出了各种猜测,认为两人之间有着什么不可

  • 汉武帝的宠臣韩嫣为何会被王太后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旧匣子1标签:韩嫣

    韩嫣是韩王信的后代,只不过由于韩王信在汉朝初年的时候,由于受到了汉高祖刘邦的逼迫,最终投向了匈奴,而他的子孙后代作为罪人没入宫中。只不过韩王信的罪责也不是太大,所以他的后代也没有被杀,而且还一步步繁衍了下来。在汉武帝上台之后,作为韩王信的子孙,还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到了韩嫣这一代,过得也相当的滋润,

  • 西汉翟方进政治核心人物,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翟方进

    翟方进(公元前53年~公元前7年),字子威,汝南郡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中国西汉后期的政治人物。出身寒门,家贫好学,早年丧父,在太守府中任小吏,因办事不机敏,多次被府掾侮辱,愤而辞职。后游历长安,勤学《春秋》。后母怜其年幼,与他一同到长安,以织履供其读书。历经十多年,学问大进,射策甲科,被任为郎。

  • 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胡吃海喝,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诵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曹参

    曹参是大汉的第二任宰相,紧跟在萧何之后。萧何当宰相的时候,曹参是在齐国辅佐刘肥,当齐国的宰相。到了萧何死亡了,曹参就告诉他的仆人说赶紧收拾收拾东西吧,我们要回到朝中长安去做官去了。这时候曹参的仆人有些不明白,萧何死了为何你要去朝中呢?曹参只笑不语!因为他已经猜想到了,萧何之后若是选宰相非自己莫属。本

  • 为何汉朝的第二任丞相曹参,胡吃海喝3年无所作为却也成了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曹参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大多贤相都是一国之擎柱,为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汉之萧何,三国蜀汉之诸葛亮等。可是,大汉王朝的第二位丞相曹参,却凭借着“无所作为”成了有名的丞相,还为后人留下了一句有名的成语:萧规曹随。好一个“萧规曹随”,分明就是懒惰的“抄袭”嘛,可人家就凭借着抄袭,却抄袭出了名

  • 曹参仅当了三年宰相,而且天天胡吃海喝,为何死后还被千古传诵?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曹参

    曹参仅做了三年宰相,死后千古留名,这是事实! 说曹参一件事都没办,这不符合史实。曹参胡吃海喝是大智慧!为什么说曹操一件事都没办,不符合史实呢?其实,曹参在宰相任上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选拔任用干部。曹参的用人标准是办实事,不浮夸。根据这个标准,曹参任上从各郡县选拔了不少

  • 无德的刘邦为何能当上皇帝?全因萧何、曹参的一点小心思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曹参

    刘邦在起事之前,并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刘邦也并非老大。刘邦同时混黑白两道。在白道上,刘邦是亭长(乡干部),萧何、曹参是县里的重要官吏。刘邦比不上这两位。黑道方面,他是王陵的下级。王陵起事后,就一直不愿意归顺自己的小弟刘邦。可见,起事前的刘邦在黑白两道的圈子里,都不是领袖。为什么在起

  • 刘邦评功,将萧何排在第一,将军们则主张曹参第一,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墨史浅吟V标签:曹参

    有句名言,叫做“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有不同的看法,这非常正常。不过,从刘邦评功可以看出一点,他还是挺重感情的一个人。刘邦对待一直追随他,对他忠心耿耿的元老级人物,是非常看重和偏爱的。萧何和曹参,都是刘邦在沛县起义时的元老。两个人追随刘邦,一个负责后勤,一个负

  • 南宋文豪洪迈把曹参和赵括放在一起观察,发出令人深思的感慨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曹参

    汉朝曹参,萧规曹随的主角,一个标签式的历史人物,一个因为“不折腾”而轻松博得英名的高人。战国赵括,一个因为纸上谈兵而成为笑柄的负面人物。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可比性呢?有的。在南宋大文豪洪迈那里,关于曹参和赵括的使用,相映成趣。汉高祖刘邦病重的时候,铁娘子吕后问老公:萧相国死后,谁能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