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卫长公主是汉武帝和卫子夫最疼爱的女儿,为何婚姻上却一生凄惨?

卫长公主是汉武帝和卫子夫最疼爱的女儿,为何婚姻上却一生凄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飞鱼侃史 访问量:292 更新时间:2023/12/6 6:31:37

因为她爹是汉武帝。

卫长公主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不为人知的一面。

卫长公主受疼爱的真相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这便是卫长公主。

对于这个孩子,汉武帝可谓是异常疼爱,甚至到了超出常理的地步。

首先,就是这“长公主”的称号。

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之女只能称作“公主”,只有皇帝的姐妹才有资格称作“长公主”。

汉朝最有名的“长公主”当属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了。

称呼的不同,代表的是辈分的差距。

汉武帝将卫长公主封为“长公主”,明显是逾越礼制了。

不过汉武帝是皇帝,他想对自己女儿好点,大臣们自然假装不知道。

其次,便是卫长公主的“食邑”(类似封地,可以从中抽取税赋)。

卫长公主的食邑原本名字不详,后来被汉武帝赐名“当利”。

此地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盛产食盐,是一个盐邑。

在古代,盐业可是暴利产业。

很多朝代,朝廷为了增加赋税,干脆将盐业收归朝廷专营,可见其有多暴利。

汉武帝赐给卫长公主这么个食邑,相当于送给他一个聚宝盆,保其一生衣食无忧。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汉朝的公主,只有卫长公主的食邑是盐邑,可见汉武帝对她是多么优待了。

虽说卫长公主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汉武帝对她好些很正常,毕竟第一个嘛,自然宠爱一些。

但是卫长公主毕竟不是儿子,迟早要嫁出去的。

汉武帝如果真宠爱她,多赏赐些金银财物就好了,根本不至于为她做出这些破格的事情。

事实上,汉武帝这么做是有难言之隐。

汉武帝当初为了能当上太子,娶了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

然而结婚多年,陈阿娇一直未能为汉武帝生下一儿半女,很显然陈阿娇患有不孕之症。

为此,汉武帝可谓是伤透了脑筋。

他甚至不惜花费9000万钱寻医问药,希望能治好陈阿娇的病,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原本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后宫佳丽三千,皇后不能生,不是还有其他嫔妃嘛!

然而此后几年,后宫竟然无一人生子(此事可能与陈阿娇有关)。

在皇家,传宗接代乃第一大事,立储君甚至被称作国本,即国家之根本。

因此上至朝中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对皇帝生孩子这事十分关注。

不知从何时开始,坊间开始传闻汉武帝不行,以至于一直没有子嗣。

《史记》中记录了这么一段事情,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况:

汉武帝登基后不久,淮南王入朝奏事。

当时的权臣田蚡私下找到淮南王,他劝说淮南王多行仁义之事,博取朝臣和百姓的支持。

汉武帝一直没立太子,以后这皇位落到淮南王头上,也是很有可能的。

说这种话可是要掉脑袋的,田蚡敢这么说,说明汉武帝不行一事,已经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共识了。

这对于汉武帝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如果他无后,其他宗室自然会打起皇位的主意。而朝臣自然也会心生二心。

汉武帝急需一件事情来证明:他可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卫长公主出生了。

这样便能理解汉武帝为何会做出那些破格的安排,来“疼爱”卫长公主了。

汉武帝登基初期最大的危机,因为一个小女孩而化解了,汉武帝怎么封赏都不算过头。

如果此时有些爱挑刺的大臣跑出来,指责汉武帝此举有违祖制,那就更好了。

这事情一闹,那就能天下皆知,人们自然会发现,原来汉武帝是可以的。

可惜,大臣们一个个都比老鼠还精明,根本没人敢出来触这个霉头。

所以,汉武帝宠爱卫长公主,主要还是因为她帮汉武帝度过了一次巨大的政治危机,与其本身的关系倒不大。

卫长公主凄惨的婚姻

虽说汉武帝对于卫长公主宠爱有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有个美满的婚姻。

卫长公主一共两次嫁人,但是这两场婚姻,一次比一次凄惨。

说实话,做皇帝的女儿,有时候并非好事,因为她们的命运从出生其就已经注定了,那就是用来联姻。

所以,当卫长公主长大成人后,汉武帝便亲自为其安排了一桩婚事。

对方是平阳侯曹襄

这平阳侯府来头可不小,其祖上是汉朝开国功臣曹参,那可是汉初响当当的人物。

托曹参的福,平阳侯府在西汉功臣集团中地位超然,长期与皇族联姻,是汉初朝堂上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汉武帝为卫长公主安排的婚事,在当时看来,绝对是极好的选择了。

原本,卫长公主的一生,就在锦衣玉食、相夫教子中度过了。

可惜,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

在卫长公主24岁的时候,曹襄却意外去世了。

此时的卫长公主,依然年轻貌美,汉武帝自然不会让她一直守寡。没多久,便给她又安排了一门亲事。

如果说第一门亲事,汉武帝是真心实意替卫长公主考虑的。那么这第二门亲事,根本就是个坑了。

汉武帝将卫长公主许配给一名叫栾大的人。

与曹襄不同,这栾并非达官显贵,而是一个方士。

汉武帝在解决了匈奴,平定了西域后,开始和秦始皇一样追求长生,因此他大肆宠信方士。

而这栾大就是当时最受宠的一个方士。

他自称师从仙人,虽然还是肉体凡胎,但是已经习得一些本事。

按照他的说法,汉武帝若想长生,需要得到仙人相助,这也是此前那些方士失败的原因。

而栾大自称有路子找到仙人,毕竟他师傅就是仙人,他好歹算是圈子里的人。

虽然栾大的说法比其他人新颖,但是汉武帝被方士们骗多了,因此并未立刻相信他的话。

反而让他演示下有什么手段。

栾大向汉武帝展示了斗棋,竟然真的隔空使棋子相互撞击。

汉武帝惊叹不已,彻底相信了栾大的话,并派其出海寻访仙人(古代有名的仙山都在海外,比如蓬莱)。

由于栾大不以汉武帝的臣子自居,加上汉武帝有求于他,因此汉武帝对栾大大加封赏,讨好之意溢于言表。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汉武帝先后封栾大为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以及乐通侯。

尤其是册封天道将军的时候,汉武帝的使者穿着羽衣站在白茅草上赐予官印,而栾大则穿着羽衣,也站在白茅草上接受了官印。

以此来表示他并非汉武帝的臣子,他与汉武帝的使者是对等的存在。

如果是其他人,早被拖出去砍了,但是汉武帝对此却毫不在意。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赐予栾大大片房产,上千仆人。

他觉得这还不够,干脆把最疼爱的卫长公主也许配给了栾大。

道理很简单,栾大成了汉武帝的女婿,那就是自己人了,做事自然也会更用心一些。

可见,此时的卫长公主已经成了汉武帝追求长生的一件道具罢了。

这样汉武帝还觉得不满意,干脆赐予卫长公主金万斤当嫁妆。

要知道这可是皇帝迎娶皇后的时候,所用的聘礼规格。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栾大看重到何等程度了。

然而,假的就是假的,这世上既没有神仙,也没有长生之法,栾大再能说会道,他充其量也就是个变魔术的。

在汉武帝那里混了几个月时间后,栾大终于程了。

到了海边后,他就止步不前了。

在那个年代,造船业与航海业都还没发展起来,在人们的认知里,出海无疑是自寻死路。

因此,栾大在海边呆了一阵子便离去了。

然而他千算万算,没想到汉武帝竟然派人尾随着他。

汉武帝倒不是怀疑他的说辞,不过是想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好好干活,是不是在摸鱼。

没想到却让栾大的谎言暴露了。

汉武帝得知自己被欺骗,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脸,自然愤恨不已,于是将栾大赐死。

就这样,我们的卫长公主再次守寡。

不过此后,汉武帝再也没有让卫长公主改嫁,很可能是怕她的出现让人们再次想起栾大,顺带想起汉武帝被耍得团团转。

因此,年轻貌美的卫长公主就这样深居宫中、守寡终生,实在是凄惨。

卫长公主让人唏嘘、心疼的结局

婚姻凄惨也就算了,毕竟皇族女子的命运就是用来联姻的。

不用再去联姻,对卫长公主来说也许是件好事。

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她,毕竟他有个超能折腾的父亲,汉武帝。

汉武帝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皇帝,他求长生,也只是为了可以长久的把持皇权罢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祸。

所谓巫蛊之祸,表面上看是江充诬陷太子刘据,逼反了刘据,最终以刘据自尽而告终。

事实上,江充只不过是汉武帝手中棋子罢了。

当时以卫子夫为代表的的卫氏外戚势力占据了朝中高位。

加上太子刘据与汉武帝政见相悖,他身边又聚集了一群大臣。

为了除掉卫氏一族和太子刘据,保证自己的权力,汉武帝才利用江充发动了巫蛊之祸。

俗话说得好,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卫长公主一家因为与太子刘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也牵连其中。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第一个遭殃的便是卫长公主的儿子曹宗。

巫蛊之祸中,曹宗想帮助自己的舅舅,太子刘据,于是私下结交宦官。

可惜他涉世未深,被人算计了,被安上个夜闯宫门的罪名。

毕竟,除掉太子刘据,那是汉武帝的意思,谁敢与其对着干,都不会有好下场。

关于曹宗的下场,史书上说法不一,不过都不好就是了。

首先是《史记》上说,曹宗在被治罪后,直接就处死了。

而《汉书》中则说,曹宗被治罪后,交了大笔银子赎罪,于是汉武帝法外开恩,改罚他去修筑城墙了,也就是做苦力。

相比之下,《汉书》的记载更加靠谱一些。

首先,汉武帝做事都是目的明确的,曹宗并不在他的必除名单上。

加上曹宗好歹是自己的外孙,不看僧面看佛面,就当给卫长公主面子,汉武帝也要法外开恩。

其次,在汉武帝一朝,缴纳赎金减免罪责是很常见的事情。

最好的例子便是公孙敖了。

公元前129年,公孙敖奉命率军出征匈奴,结果战败,折损了7000骑兵。

按照当时律法,公孙要犯了死罪。

结果他缴纳了大量赎金后,被改判成贬为庶民。

不过,靠着卫青的关系,公孙敖后来再次复出。

公元前121年,公孙敖奉命与霍去病一同出兵匈奴。

结果他因为迷路,延误战机,再次被判死罪。

他再次缴纳赎金,改判成贬为庶民。

既然杀不杀曹宗都无所谓,看在卫长公主的面子上,汉武帝法外开恩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修筑城墙也是很重的惩罚了,可见卫长公主的面子也不够大。

修完城墙,曹宗的命大概也只剩一半了。

而卫长公主自己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据传,她本人也牵扯进了巫蛊之祸,最后惨被腰斩。

此事不见史料,真假难辨。

即使没有被腰斩,她的结局注定也不好过。

因为,自从第二次婚姻失败,她就从史书中失踪了。

一个二十多岁就开始守寡,儿子后来又卷入巫蛊之祸,下场凄惨,这样的日子如何过得下去?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当年那个对其“疼爱有加”的父亲,汉武帝。

其实,仔细阅读史书,你会发现,关于卫长公主的记录全是好事。

即使栾大被处死,或者曹宗的凄惨下场,那也是针对此二人的记述,与卫长公主本人无关。

史料中的记载可谓是“报喜不报忧”,这才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假象:那就是卫长公主备受汉武帝疼爱,过得很幸福。

可惜,真相总是残酷的,汉武帝并非那种重感情的君王。

在他眼里,江山社稷,个人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权力,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更何况一个用来联姻的女儿呢?

所以,卫长公主受宠是假,凄惨的人生才是真。

不知道她是否后悔过,后悔生在皇家,后悔有个叫汉武帝的爹。

也许,对于卫长公主来说,早早去世才是最好的解脱吧。

标签: 卫长公主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解忧公主为什么要谋杀亲夫,她又嫁给了哪几个男人,结局是怎么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解忧公主

    历代史上英雄都是男儿做,女子所有但是不多,哪些女英雄也是江湖上的女子,要说到深闺女子就没有几个了,更别说皇帝的女儿公主了,说道巾帼不让须眉容易,但是要实现却很难,一般为国家慷慨赴义,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对深闺之中的女子来说,似乎永远遥不可及,都是男子做的,那个刀光剑影,打打杀杀的江湖,毕竟也不是女子所

  • 解忧公主:和亲西域,一生三嫁,牺牲了自己,却守住了一个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豆豆子标签:解忧公主

    汉宣帝匈奴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后,就不再是威胁了。其中有一位名叫呼韩邪的单于,热爱汉文化,曾多次拜见汉宣帝,表达对他的眷恋。后来,他还请汉元帝做自己的女婿。汉元帝最终选择了绝世美人的宫皇后昭君出塞。虽然心中颇为不情愿,但还是派了一大队浩浩荡荡护送她到匈奴,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而远离故土的王昭君,逐渐适应

  • 流落异国50年,嫁给祖孙三代,70高龄返乡,西汉奇女子解忧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解忧公主

    人生像一条长长的河,当命运之舟历经悲剧岁月时,惊涛骇浪往往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也唯有强者才会坚定地渡过最后的艰难航程,让曾经的浪漫青春重放艳丽的光芒。大汉高祖刘邦自与匈奴作战遭逢“白登之围”后,深深感知步兵与战车当真难以匹敌漠北那些飘来忽去的骑兵勇士。为了边疆的稳定,汉朝自此开始采取与周边少数民

  • 西汉解忧公主为什么要杀死第三任丈夫?解读公主和亲后的难堪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解忧公主

    西汉时期,在当时的乌孙一带,乌孙王的营帐内歌舞升平,这场由右夫人刘解忧设下的宴席表面上推杯换盏、气氛极好,实则杀机四伏。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西域三十六国同汉朝建立了亲密联系。其中,与匈奴毗邻的乌孙国国力强盛,地理位置大致在现今的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一带。而好战的匈奴曾屡次犯大汉边

  • 解忧公主:名副其实,连嫁3代乌孙王,和亲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解忧公主

    汉高祖白登之围后,大汉王朝创立了和亲政策。“安危托妇人”,用女子来换取和平。汉武帝时期横扫匈奴,暂时结束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也仅仅是结束了与匈奴一国。在这期间,汉朝与其他塞外政权的和亲一直没有断过,解忧公主就是其中一位。解忧公主名刘解忧,是西汉楚王刘戊的孙女。本该锦衣玉食的她,却因为爷爷当年的错

  • 解忧公主的悲凉人生:流落异国50年,历经四朝三嫁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解忧公主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的这首《塞下曲》盛赞了汉代和亲公主远嫁乌苏,犹如明媚的春风驱散了滚滚狼烟,让大汉王朝与乌孙国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功绩。然而,在舍小家为大国的背后,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和亲公主们远嫁西域的悲凉与酸楚?解忧公主的悲凉人生:流落异国50年,

  • 西汉和亲西域的杰出女性,关于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解忧公主

    汉武帝和亲乌孙的两位公主,是西汉王朝历史上唯一明确记载的两位真正皇室宗亲。正因为西汉王朝只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是货真价实的皇室宗亲,所以,史书才对这两位公主的情况介绍得相对详细,这,大概是出于理直气壮的原因吧。相比之下,其他的那些和亲的“公主;翁主”们,史书则记载十分模糊,大多只提及一句而已。首位和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并非刘细君,而是一位无名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刘细君

    提到和亲公主,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文成公主和王昭君,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上,在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的交锋之中,曾有大量公主为了国家而远嫁他方,然而她们虽然付出良多,但很多人却并没能留下名字。历史上第一位和亲的公主便是如此,她并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而乌孙公主刘细君则是第一位见于史料的和亲公主。白登之围后,

  • 皇后张嫣:11岁嫁给舅舅,婚后29年未孕,死后净身时真相才浮出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张嫣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古代无论男女,到了婚配的年龄,家里的长辈就会寻找门当户对的人家。焦仲卿和妻子刘氏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他们的亲生父母活活将他们拆散,最终,两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他们的爱情。封建社会的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尤其是女子鲜少有能够自己做主的婚姻。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她

  • 汉惠帝皇后张嫣去世,宫女为她净身入殓,发现40岁皇后竟是完璧之身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张嫣

    公元前163年,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张嫣去世,享年40岁。宫女们按规定为她净身入殓,发现尊贵的皇后竟还是完璧之身,在场的人无不愕然与惋惜。张嫣是鲁元公主的女儿。但在张嫣的整个生命中,影响并决定她一生的不是她的母亲,也不是他的父亲张敖,而是她的外祖母,西汉大名鼎鼎的人物-吕后。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便再无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