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军在连续取得对莽军的胜利后,队伍发展到了10多万人。
这么多人,如果还各自为政做山大王,就太落后了。量变发生质变,要升级了。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增强号召力,应该拥立一个刘氏皇族当皇帝。
按照《后汉书》记载:刘縯在几次对莽军的战斗中展示了超人的谋略和指挥才能,南阳豪杰与王常等希望拥立刘縯。
但是绿林军的新市兵和平林兵军纪涣散,害怕刘縯的威名和刚猛的性格。他们合计了一下,不如立个软弱的软蛋好控制。而同样是舂陵皇族的刘玄性格怯弱,符合这个条件,被选为皇帝。
绿林军们商量好了,搞成了既成事实,通知刘縯来给新皇帝磕头。刘縯英明神武,却被小人们阴了,错失当皇帝的机会。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
个人能力VS. 派别利益
1.必须拥立皇帝吗?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被打的有陈胜吴广、韩林儿;而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笑到了最后。
可见闷声发大财是上策,直接立皇帝就是给天下树了个靶子打,不是个好主意。先称王才是个好主意。
2.如果立皇帝,必须立刘氏吗?
人心思汉,这个皇帝必然是从刘氏皇族里选出,才有号召力。
如果跟陈胜吴广学,估计要步后尘。项梁就是立了楚怀王才有号召力。所以必须立刘氏。
3.刘縯是第一人选吗?
这个问题是核心问题。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谁有立皇帝的决定权。
谁有决定权呢?
谁腿粗,谁有决定权,实力决定一切!
我们再看看绿林军的这几伙人,分别是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舂陵兵。这里面谁说了算,是舂陵兵吗?
答案是:不是。
刘縯英明神武,带领绿林军打了多次胜仗,难道不是领导者?
答案是:不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刘縯有威名,但没有那么神,刘縯没有绿林军的领导权,只是领导者之一。
接下来,我给你找证据。我们来看看《后汉书》的母版《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汉明帝命班固等修撰的,不可能贬低刘縯,也没有拔高刘縯,是比较客观的。
《东观汉记》记载:“(刘縯等)皆合会,共劳飨新市、平林兵王凤、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随之,兵合七八千人。上(刘秀)骑牛与俱,杀新野尉后乃得马。”这里的“随之”,意思很明确,就是跟随绿林军。“上”指的是皇上,指的是刘秀。
刘縯等刚起义时绿林军估计有5万人。所以,刘縯分析了形势,率领舂陵兵投了绿林军。
后来刘縯接连被打败,正好绿林军的下江兵5000人赶来,刘縯联合下江兵。下江兵的表现是“丹、卬负其众”,也就是成丹和张卬认为自己兵多。
因此,刘縯的舂陵兵只是绿林军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舂陵兵中的一支,甚至是比较弱的一支。
这里面,第一层级是新市兵的王匡和王凤,是头领们的头头。
第二层级的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属于绿林军的老字辈,有发言权和建议权。
而舂陵兵属于新入伙的新兵蛋子,如果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刘縯拍板。虽然刘縯有项羽的能力,但是入伙太晚了,即便是爆发式发展也才是在刚起爆阶段。
另外,刘縯代表的不是绿林军这群盗贼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相比而言,绿林军的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是一路的,刘縯的舂陵兵是另一路的,刘縯和他们不是一路。只不过有强大的敌人王莽让他们联合在了一起。
4.立刘縯的后果是什么?
我们看看《后汉书》记载:“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刘縯)威明。”也就是新市兵、平林兵军纪很差。而刘縯“性刚毅”,能力超强,如果立了刘縯,说不定哪天刘縯吹胡子瞪眼,他们的小命就没了。
所以,新市兵和平林兵预见到了立刘縯的后果,反对立刘縯。
5.实力对比
我们按照实力给四支绿林军赋权。新市兵实力最强,算2票;平林兵、下江兵、舂陵兵各1票。
新市兵和平林兵反对立刘縯,反对票3票。
下江兵是从新市兵分出来的,听新市兵的,所以成丹和张卬偏向于新市兵的意见。下江兵的王常倾向于刘縯。反对票0.66票,赞成票0.33票。
舂陵兵是支持刘縯的,赞成票1票。
合计赞成票1.33票,反对票3.66票。对比为1:3,刘縯出局。
既然刘縯出局,谁来入局?
这个人是刘玄,一个毫不知名的人。
刘玄何德何能,能入围?跑龙套的能干掉主角?
我们来看一下刘玄。
6.刘玄其人
刘玄字圣公,是光武帝的族兄。
我们看看刘玄的世系: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舂陵戴侯刘雄渠→苍梧太守刘利→刘子张→刘玄。
我们再看看刘縯和刘秀的世系: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县令刘钦→刘縯、刘秀。
刘玄是刘縯和刘秀没出五服的兄弟,关系很近。刘玄比刘縯更接近嫡系。从继承权上讲,刘玄更有继承权。
刘玄并不是来源于舂陵兵,他却是来源于平林兵。
刘玄的弟弟被人所杀,他便结交宾客准备为弟弟报仇。由此可见,刘玄并不是善茬,也不是《后汉书》里描述的软蛋。
刘玄的宾客也不是啥善类,也属于亡命之徒。犯了法,刘玄为了躲避官吏的追捕,逃到了平林。官吏逮捕了他的父亲刘子张。刘玄装死,让人运着灵柩回到舂陵,官吏就放了刘子张,刘玄从此就逃亡了。后来刘玄便投奔平林兵的陈牧等人,在军中担任安集掾的职务。安集掾负责安集斯民,说明他有后勤组织能力。
后来,当刘縯自号柱天大将军时,刘玄被推为更始将军。还有一件事在《东观汉记》记载,后来被《后汉书》给删掉了,那就是刘縯吃败仗后,联合下江兵攻打宛城的时候,刘玄“与伯升(刘縯)会,遂共围宛”。刘玄和刘縯联合攻打宛城。但鉴于刘玄是失败者,战功被抹杀了。
由此可见,刘玄虽然出自舂陵刘氏子弟,但是属于绿林军的平林兵,跟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都混得熟,代表了绿林军三派的利益,受三派的推举,也能被舂陵刘氏子弟接受。刘玄实力弱小,容易被控制,是个合适的候选人。
一个候选人再有能力,也比不上另一个候选人能达成各派的利益。
能力强比不上有关系,这就是利益博弈的必然。这种必然也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绿林军拥立刘玄
23年正月初一,汉兵与下江兵共同攻灭甄阜、梁丘赐。之后,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率军驻防宛城。刘縯与之会战,大破严尤、陈茂军,进而包围宛城。刘玄也带兵支援刘縯。
按照刘縯的节奏,再跟项羽似的来几次巨鹿之战,一步步地建立威信,将来登基称帝,指日可待。但是,绿林军的节奏,他说了不算。
23年正月中旬,当刘縯还在前线时,绿林军四派在后方讨论拥立人选。
刘縯刚猛神武,战功赫赫。舂陵子弟和下江兵王常等,主张立刘縯,但他们属于少数派。
新市兵和平林兵推出了刘玄。一是刘玄属于他们一伙的,跟他们熟,代表他们的利益。二是刘玄势力弱小,显得懦弱,便于控制。三是刘玄能获得广泛支持,支持的有王匡、王凤、马武、朱鲔等的新市兵,成丹、张卬的下江兵、陈牧的平林兵等,且他属于舂陵子弟,舂陵派也不太反对。
于是绿林军在刘縯在前线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压倒性地拥立了刘玄。与其说绿林军造成既成事实,不如说是没把舂陵兵和刘縯放在眼里,他们一商量就定了。定好了之后,告知各地的绿林军将领走程序。
刘縯正在前线打仗呢,本打算小火慢熬,没想到绿林军不按套路出牌,突然把生米煮成了熟饭。刘縯急忙赶回。
既然是集体决定的事情,刘縯作为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能认了。但是,刘縯又不想认,摆在刘縯面前的只有拖字诀。
刘縯开始了他的演说:“各位将军要拥立刘姓皇族,对我们太厚爱了!”
接着,刘縯话锋一转,说:“然而,现在赤眉军在青州和徐州崛起,拥有数十万人,实力比我们强。如果赤眉军听说我们拥立了刘姓皇族,估计他们也会拥立一位刘姓皇族。天无二日,到时候结果就是:王莽还没有消灭,我们两家先内斗了,不但会使天下疑心,还会损耗自己的实力,不是消灭王莽的办法。那些首先起义称帝的,例如陈胜、项羽,有几个成功的?并且,舂陵距离宛城不过三百里,仓猝称帝,结果是枪打出头鸟,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不如暂且称王发号施令。如果赤眉军立了明君,我们就去投奔他。如果赤眉军没有立皇帝,那么,等我们消灭了王莽,收服了赤眉,然后再称皇帝,也不算晚。”
一般国人说话,都是拐弯抹角,豪爽的刘縯也是这样,他扯东扯西,表明了一点:不称帝,先称王。
刘縯对形势的分析基本正确,刘縯超一流的演说说服了绿林军将领们。马武和王匡感觉是这个理,就打算先称王。很多将领也没啥主意,都随声说:“好!”
眼看刘縯的计谋就要得逞,张卬却拔剑砍地,说:“犹犹豫豫怎么能成功!今天就这么定了,谁也不能反对!”众将领一看,来了玩命的了,犯不着对砍,且刘玄当皇帝,自己封官还高,大家都同意张卬。
事情就这么定了,刘縯的计划落空。以刘縯的实力不足以另立山头,况且外部还有强大的王莽,刘縯只能暂时忍耐。
夜长梦多,事不宜迟,说干就干。二月初一,刘玄登基,接受群臣朝拜,年号更始。
更始帝刘玄任命堂叔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他将领都为九卿将军。
拥立刘玄的后果
拥立刘玄,实现了绿林军各派系的均衡,很多人抛弃门户之见,倒向刘玄,例如朱鲔、舂陵刘氏皇族和李轶等代表的南阳地主集团。刘玄慢慢有了自己的班底,绿林军没想到的是,这个班底不是刘玄所在的绿林军草莽,而是以南阳地主集团为核心与绿林军将领们形成的广泛联合体。
从古至今,皇帝都是打出来的,没有一个皇帝是拥立出来的。以刘玄弱小的势力,要想完全掌控草莽出身的绿林军,是不可能的。刘玄登基后,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与舂陵兵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变为刘玄想掌权与绿林军将领们尾大不掉之间的矛盾。
首先暴露出来的是以刘玄为首的新市兵、平林兵和下江兵与刘縯这个争位失败者之间的矛盾;之后暴露出来的是刘玄代表的南阳地主集团与绿林军草莽将领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还不是同室操戈的时候,前面还有强大的王莽军正在赶来,绿林军暂时放下利益纠葛,同心协力面对眼前的强敌。
请看下集:昆阳之战,天选之子与穿越帝的对决
天选之子刘秀闪亮登场,运用陨石攻击战法和飞沙走石战法彻底击败王莽的虎豹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