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宣帝为何没有尊祖父刘据为帝?不是怨恨,而是受制礼法不能追崇

汉宣帝为何没有尊祖父刘据为帝?不是怨恨,而是受制礼法不能追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正义史君 访问量:3010 更新时间:2024/1/17 9:15:44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是汉朝第二个由旁支小宗继承大统的皇帝,第一个是他倒霉的堂叔昌邑王刘贺,在位27天就被权臣霍光废掉。

有人把汉宣帝和明世宗放在一起比较,觉得明世宗比汉宣帝厉害,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明世宗搞大礼议把亲爹塞进太庙、插队进入帝统,而汉宣帝却不敢追尊亲祖父刘据为皇帝,所以汉宣帝不如明世宗强硬。

也有人为汉宣帝辩解,说不是他没能力追尊亲祖父,而是秦汉时代还没有追尊父祖为皇帝的习惯,并列举先秦各国君主以及汉高刘邦、新朝王莽和后汉光武帝刘秀等诸多例子,得出结论,认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汉宣帝心中并没有追尊祖父的概念,所以才没有追尊刘据。

还有人认为,汉宣帝没有追尊亲祖父刘据,是因为怨恨他起兵作乱,把一家子拖进泥潭差点永世不能翻身,给个谥号都是抬举了,还谈什么追尊?

当然,也有人意识到,汉宣帝没有追尊刘据,并不是因为怨恨,也不是因为当时没追尊的习惯,而是因为遵守礼法的宣帝碍于宗法礼制,所以才没有追尊亲祖父。

众所周知,汉宣帝在亲政后,就追崇亲爹史皇孙刘进为悼皇,为他即园立庙,位列四亲,但对于本生的亲祖父太子刘据,只是追上谥号“戾”,置园奉邑而已。

如果说宣帝受宗法的阻挠,可为什么他能够追尊父亲,却不能追尊祖父呢?简单说,汉宣帝不能追尊祖父,是因为汉昭帝的存在。

汉宣帝能够当上皇帝,是因为叔祖父汉昭帝没有子嗣,再加上权臣霍光的私心作祟,因为当时可以选择的对象只有宣帝势单力薄没有根基,是最好拿捏的一位,所以就他了。

霍光在迎立宣帝的诏书上明确的宣称,宣帝是“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的,也就是说宣帝是过继给昭帝为嗣的,但从血缘关系来说,昭帝和宣帝是祖孙(叔祖和侄孙),诏书上这句话到底是以侄孙为嗣子,还是以侄孙为嗣孙呢?却是含糊不清的。

如果说宣帝是以侄孙的身份过继给叔祖,那他即位后就该尊皇太后上官为太皇太后,但他即位后,叔祖母孝昭皇后上官依旧是皇太后,直到宣帝之子元帝即位后,才尊崇曾祖母上官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另外,宣帝第一次为祖父争取身后待遇时,也被大臣用“《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给拍回来,这再次表明,宣帝是以侄孙身份过继为昭帝嗣子。

所以,宣帝入承大统是以昭帝嗣子的身份,而不是以嗣孙的身份,但是,以孙子为嗣子,在宗法礼制上,是不合法的。

这就尴尬了,大臣们一边高举礼法大旗,说宣帝过继给昭帝,就该淡化和本生小宗的关系,因为“支子为大宗后。其父母不敢曰我子也。何也。曰为人后者。”“且所后者大宗。至尊也。所生者小宗。私尊也。抑私尊以奉至尊。”一边却又对宣帝以孙为昭帝子的不合礼法事实视若无睹。

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想起宋神宗废除升行制度时,讽刺大臣的话,你们说我爹称自己亲爹为亲爹是不合礼法的,却对公主下嫁驸马后把公婆当成哥嫂的升行制度视而不见,可见所谓宗法礼制,有时候不过是皇权的橡皮泥而已,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大臣们也不是每次都硬抗皇权的。

所以勒,等大权臣霍光终于死翘翘,宣帝也终于结束坐如针毡、芒刺在背的傀儡日子后,再次提出父亲和祖父的追尊问题。

此时的大臣们也就退让一步,以“《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的理由,给史皇孙刘进崇上“皇考”的称号,并在京师立庙。

宣帝尊崇亲爹刘进为“皇考”,不但化解了他以孙继祖的辈分尴尬,也解决了宗族统绪紊乱的冲突,形成汉武帝——汉昭帝——悼皇——汉宣帝一脉正确而又合理的宗法次序,不但建立起与大宗昭帝存在的帝统脉络,同时还兼顾血缘上的小宗私情,也算是合情合理的,所以遇到的阻力并不大。

但是,如果宣帝想要追尊亲祖父刘据,就有点举步维艰了,因为他能够入继大统的法理依据是“嗣孝昭皇帝后”,而不是源自亲祖父刘据。

毕竟太子刘据起兵逼宫,子弄父兵失去宗子的地位,宣帝也受连累,当了好几年罪人,直到武帝临死才恢复皇族身份,他能够进入皇位候选人行列,是源自他“武帝皇曾孙”的身份,可不是“太子刘据孙子”的身份。

而昭帝是武帝选定的新宗子、临终前指定的合法接班人,上承武帝、昭帝的宣帝,怎么敢把昭帝扔到一边不管、去尊崇自己亲祖父刘据呢?昭帝可是他登上皇位的合法招牌啊!所以,理性的汉宣帝是不可能去逾礼追崇亲祖父刘据的。

话说回来,如果刘据没有起兵作乱,那宣帝能追尊他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呀?因为“礼无二考之义”啊!

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不会有两个父亲,同理,一个人也不会有两个祖父,在宣帝追崇父亲刘进后,刘进就是宣帝的“皇考”,而昭帝就是宣帝的“皇祖考”,武帝是宣帝的“皇曾祖考”,这是大汉帝统的一脉相承。

按照昭穆次序,武帝在穆位,昭帝和宣帝就在昭位,皇考刘进自然就处于穆位,如果宣帝追崇亲祖父刘据,那刘据就和昭帝属于兄弟同昭穆,宣帝就存在两个“皇祖考”,这在宗法礼制上,是不合法的。

同时,尊崇刘据,就意味着对昭帝的不公平,必然会引起礼官的反弹,你宣帝的皇位合法性是源自昭帝,又不是源自你亲爷爷,你要尊崇亲祖父,就是否定昭帝,否定昭帝不就是否定武帝?到头来把你宣帝自己的合法性也给否定了,试问,宣帝怎么可能去追尊刘据呢?

所以说,宣帝即位亲政后,为何没有尊祖父刘据为皇为帝,不是怨恨祖父连累他,也不是不敢,而是受制于宗法礼制的宣帝不能逾礼而已。

毕竟,宣帝是理性的君主,不是自私鬼朱小二,宣帝和朱小二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会只顾一己之私,去追崇亲祖父、乱昭穆之序,进而践踏封建王朝的根基——宗法礼制。

尽管宣帝为生父立庙的事被后世儒家讥讽,但他和光武帝刘秀,的确堪称是最理性的皇帝之一,没有因为私情而不顾大义,更没有浪费太多时间到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上,去和大臣打擂台,折腾到鸡飞狗跳。

所以,孝宣和光武才被后人称颂,反观搞濮议的赵十三和搞大礼议的朱小二,个人口碑和对国家的贡献比得上前二位吗?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嘉靖帝是凭皇明祖训按伦序继位?错,不是过继给孝宗他根本没资格

无视礼法尊崇本生的汉哀帝,遭遇高举礼法大旗的王莽,谁胜谁负

标签: 刘据

更多文章

  • 如果没有巫蛊之祸,汉武帝和卫子夫之子刘据当上皇帝,西汉会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刘据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帝王,他不但功绩卓著,也个性强烈,在文治武功取得很高成就的同时,他也做出过许多不恰当的举动。举例来说,他曾经听信谣言,将孤立无援被迫投降匈奴的将领李陵族灭,还将为其求情的司马迁施以宫刑,这些都为其留下了残暴不仁的标签。除此之外,巫蛊之祸也称得上是汉武帝生涯中的一大污点。

  • 汉武帝为冤死的儿子刘据建立思子宫,为何却不善待他的后代刘病已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刘据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是个雄才伟略的君主,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是汉朝历代帝王里,无可争议的一个杰出帝王。然而,只要是人,就无法避免的会犯错,即便他是高高在上的君主,也不例外。对于汉武帝来说,最痛心的,或许就是晚年的巫蛊之祸吧。汉武帝晚年的时候,沉迷于修仙问道,一心想要长生不老,反倒失去了以前的耳聪目

  • 虎毒不食子,汉武帝为什么杀死太子刘据?看看唐高祖李渊就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刘据

    在汉武帝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发生了一场令人心碎的民变——巫蛊之祸。汉武帝晚年身体衰老,疾病缠身,一直疑心重重。他以为有人在施巫术,就诅咒自己早死了。因此,汉武帝多次提拔监狱官员,同时处决了众多高级将领。汉武帝的晚年,把无数恶棍,尤其是江湖术士江充,带到了自己的身边。江充编造证据,到处建大臣

  • 扶苏、刘据、曹昂、朱标四位太子正常继位,历史会被改写吗

    历史人物编辑:三读说史标签:刘据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些英年早逝的太子,他们才干出众、性情仁厚,是被寄予厚望的储君,却因为寿命不长,没有登上帝位就早早去世,令人叹息。秦始皇之子扶苏、汉武帝之子刘据、曹操的长子曹昂、朱元璋的长子朱标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继承人,后世的人们在评价历史的时候,也会经常遐想:若是这四人寿命再长一些,能够顺利继位

  • 对于卫子夫和刘据的悲剧,汉武帝有后悔过吗?看刘询什么结果便知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刘据

    在刘据和卫子夫相继自尽以后,汉武帝刘彻,可谓是把肠子都悔青了。但是呢,作为一国之君,是不能承认错误的。因此他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切。方式一、保住刘据的唯一血脉。当时太子刘据有起兵谋反的嫌疑,所以汉武帝让江充、苏文等人去收拾太子刘据。结果这帮人趁乱把刘据的儿子刘进全家都给杀了,只有一个小孙子刘病

  • 杀太子刘据有功封侯的五个人,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刘据

    自从汉武帝河北一趟游猎,带回一位绝世美女赵氏回宫以后,宫中气氛就开始变了。赵氏音律歌舞样样精通,又风华正茂,汉武帝晚年得此中意可人,自然百般恩宠,14个月后,生下一个皇子,汉武帝晚年得子,喜不自胜,因为上古圣君尧也是14月才生,一高兴,为赵夫人居住的宫殿赐名“尧母门”。这一举动,让底下一帮常常揣测圣

  • 汉武帝最得意的儿子刘据,巫蛊之祸中怎么一步步被逼上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史密记标签:刘据

    二十八岁的汉武帝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他就是刘据。汉武帝随即大赦天下,母亲卫子夫随后被封为皇后。作为王朝的继承者。之后,刘据顺利的被立为太子。汉武帝特别为他建了一座博望苑。想刘据可以学习礼仪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而汉武帝常说的也是太子是守城之君,自己要平定天下为太子做好基础

  • 如果卫青、霍去病不死,刘据的结局还会那么悲催么?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刘据

    如果卫青和他的侄子霍去病幸免于难,刘举肯定会继承刘彻的皇位。民间有句俗话:人在人间,卫青一生谨小慎微,从不在朝堂树敌。比如,随着日后卫青的地位越来越受尊崇,汉武帝就希望群臣见了大将军都要下拜,但济安还是鞠了一躬。法庭上的困难。可见卫青并不像某些英雄那样嚣张跋扈,拥护他的人自然也不少。汉武帝当时也追求

  • 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自杀身亡,汉武帝迷途知返,为爱子平反昭雪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刘据

    汉武帝晚年疑神疑鬼,神神道道,总想着要成仙,时而糊涂,时而清醒,一些野心家就利用汉武帝的弱点来打击政敌。公元前91年,皇太子刘据受他人栽赃陷害,带着两个儿子逃往湖县(今河南灵宝县),藏在一家贫民的家中,这家主人非常同情太子的遭遇,便收留了他们,主人家靠买草鞋养活刘据父子三人,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刘

  • 汉武帝与儿子刘据的恩怨由来已久?事情真相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岩岩说史V标签:刘据

    汉武帝刘彻以雄才大略著称,汉王朝在他的治理下井然有序,东并朝鲜,西征大宛足以看出其的能力非凡,而且汉将卫青霍去病更是将匈奴打的服服气气。“孝武纂极,四海承平”是司马迁对他的评价,他如此神武,与太子刘据的恩怨是非却一直被人们拿来说事,那他究竟是怎样对待刘据的呢?刘据是汉武帝长子,年仅七岁的时候就被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