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战役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虽然袁绍在战前共有20万人,但曹操只有5、6万人。 在实际决战中,袁绍出兵超过10万人,应该在11、2万人左右,曹操兵力就很少了,估计只有2、3万人。 但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大的变数是许攸从袁绍营转移到曹操手中,许攸火烧乌巢的计划成为官渡战役的转折点。
战前,袁绍的重要战略家田丰建议不要与曹操作战,而是采取不进攻的战术,以达到最终拖垮曹操的战略目的。 但袁绍没有很好地采纳和实施田丰的建议。 让我们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无论从三界史的角度,还是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来看,采纳田丰的建议,根本不是官渡之战能否胜利的关键所在。值得肯定的是,官渡之战的胜利,对曹操来说影响重大,官渡之战的胜利,不亚于一名顶级谋士。
从古至今,很多人对曹操和袁绍有一些误解,认为曹操有足够的才能,袁绍阵营中,有本事的人很少,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袁绍兵将更多,粮草丰富,但优柔寡断,没有智慧,而曹操兵少,严重缺乏粮食。 河北是人才之地,而且大多是忠诚之人,但袁绍不是值得效忠的主公,这样一来,很多人投靠了曹操。 田丰和许攸的策略是对的,错的是他们站在袁绍这样一个平庸的主公阵营中。
不能正确实施策略,导致官渡之战失败,这直接决定了北方的局势,曹操以少胜多赢得了北方统一的战争,顺利地将北方统一。能够有这样的结局,非常不易。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袁绍有机会统一北方,但结果是实力弱的曹操赢了。其实在官渡大战之前,袁绍在这里看到的情况并不好,比如,袁绍有一个谋士叫田丰在他的帐下,看到此时和曹操作战,没有好的结果,田丰强烈劝阻袁绍打这场战争。
袁绍没有听田丰的话,还是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自己惨败,让曹操发展起来,也让袁绍艰难地运行了多年的政权毁灭。 田丰看到这一点,却没有劝阻袁绍,袁绍面无表情,还将田丰给杀了。 所以如果袁绍听了田丰的建议,放弃和曹操打架,选择养精蓄锐,那么袁绍能顺利地把曹操拖下去吗? 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袁绍的力量足够强大,即使他输掉了战争,也没有影响三国的格局。
袁绍的真正失败,或是他自己的性格问题导致官渡战争失败,袁绍的军事实力确实受到了许多影响,但他的整体实力比曹操强得多,曹操不敢与他全面作战,三国大势仍在袁绍手中,但他自己输掉了战争,很快就死于抑郁。 田丰建议:我们现在不用进攻,主战多年,曹操也是。 我们正在迅速恢复经济,曹操正处于六次战争中。
天子在许都,我们进攻的话,结局是未知的,但可以随时骚扰曹操不要让他发展,曹操三年内就会弹尽粮绝,那时候我们进攻,就能获胜。然而,袁绍仍然坚信自己现在可以打败曹操,但没有想到曹操不是一个酒囊饭袋,历史告诉我们,提前战斗的决定是错误的。从田丰的话可以看出,当时袁绍的经济发展能力确实比曹操强得多,早期的决战会引起一场生死较量,毕竟曹操手里还有一些可用的士兵,加上一些猛将,曹操当然不怕袁绍。
事后,曹操和程昱聊天时说:如果袁绍真的用田丰的建议,相信现在我们的地盘已经变成袁绍的了? 袁绍的重要顾问田丰建议不要用与曹操决战,无疑是正确的,如果袁绍言乖乖地,认真服从执行,积极采取多单位连续进攻曹操的战术,实现最终拖垮曹操的战略目标。 这样,袁绍就可以拖垮曹操,实现占领中原的意图。 然而,遗憾的是,袁绍没有很好地采纳这一建议,并认真执行。 此外,许攸被忽视了。 后来,情况变得很糟糕。
当时袁绍没有听田丰的意见,也是很正常的,毕竟袁绍比曹操强得多,这场战争很多人认为是没有悬念的。 袁绍的手下也是支持打的,毕竟打仗可以让很多人得到立功的机会,但是像田丰这样的人,他反对打仗也是有原因的,自古文武之间是绝对分开的。 袁绍自家兄弟袁术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两兄弟的实力足以与任何一位诸侯抗衡,但两兄弟却没有其利断金,结果被曹操打败。 但如果袁绍听了田丰的建议,那么整个三国的趋势就会得到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