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袁绍和袁术哥俩由于四世三公的家室,所以在汉末诸侯中起点最高。否则袁绍也不会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被推为联盟的盟主。袁绍也没有辜负这样的优势,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带甲数十万,治下经济繁荣、人口众多。颇有成就霸业的底子,可以说袁绍拿了一手的好牌可惜被自己打烂了。不听田丰建议仓促发动官渡之战,使他和曹操之间攻守态势更换。说白了还是性格中的缺陷发挥了消极作用,志大才疏的袁绍即使放到王朝帝王的身上也很难称得上一个明君所谓。这从继承人的犹豫选择就可以看得出来,最后偌大的河北基业便宜了曹操。
可以说从汉末董卓操纵朝政、十八路诸侯起兵纷纷起兵,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谋取私利。整个中原呈现一种汉失其鹿,群雄共逐之的局面。在这些诸侯当中,袁绍、袁术凭借自己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家世起点最高。袁绍一统冀、青、幽、并四州,称雄河北;袁术更是凭借富庶的淮南,以玉玺为正统妄自称帝。可惜袁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表现还不如袁术最后底盘被曹操吞并。
官渡之战爆发前天下形势
曹操自从陈留起兵,在群雄并起的中原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最终灭张扬、讨李傕、杀吕布、吞袁术的仲家,地盘从西抵西凉、东到大海实力扩充到黄河以北。治下包含兖州、豫州、徐州三州之地,还有南阳郡、淮南以及司隶州东部。这些地区在汉朝鼎盛时期都是富庶之地,但是同样也是黄巾起义的重灾区。经过黄巾军的破坏,再加上军阀混战的反复拉锯这些地区已经人口稀少、土地荒芜。
虽然看起来曹操的地盘不小,但是人口少、贫瘠并且处于四战之地。北有袁绍、南有江东孙策、荆州刘表、汉中张鲁;西有西凉的马腾等人。可以说谁都不是善茬,都对曹操的地盘虎视眈眈。逼得曹操不得不在边境布防,那里有精力、人力发展生产。为了筹集军饷,曹操甚至成了盗墓专业户。所以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是“虚胖“,所以与袁绍相比根本没有优势。
反观袁绍占据河北的冀、青、幽、并四州,战乱较少所以非常富庶。况且袁绍没有后顾之忧,北部的鲜卑轲比能部虽然强盛暂时还比较恭顺向汉朝称臣纳贡。西部的南匈奴比较温顺,东北部的公孙度没有丝毫的威胁。所以袁绍得以占据富庶的河北,以高屋建瓴之势俯瞰各路诸侯。可以说袁绍在群雄当中的地缘态势是最理想的。如果在求稳的基础逐渐蚕食曹操的地盘,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先把曹操干掉。这样的话袁绍真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可惜官渡之战让两者攻守态势逆转。此外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终于在袁绍病逝后被曹操各个击破丧失了河北。
官渡之战田丰建议
田丰是冀州名士,在袁绍占据幽州后被袁绍招揽为别驾。袁绍对田丰还是很信任的,在田丰的辅佐下袁绍得以灭公孙瓒、平定四州一统河北。其实田丰是个很有全局战略眼光的人,但是袁绍由于性格上的缺点优点刚愎自用也不是完全听从田丰的建议。
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回许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就担心对自己不利,所以写信给曹操希望汉献帝迁都,曹操才不干呢?田丰建议袁绍长途奔袭许昌、接回天子,然后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没听。当刘备背叛曹操、占据徐州时,曹操征伐刘备。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田丰建议袁绍从河北出发偷袭曹操,很有可能一战定天下。但是袁绍以孩子生病为由推脱了,在听到田丰发泄不满后还疏远了田丰。到刘备战败投降袁绍的时候,袁绍又想起起兵攻打曹操。
袁绍这种性格真应了曹操对他的评价:见大义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针对袁绍不合时宜的出兵攻打曹操,田丰的建议是:此时不宜出兵,曹操用兵变化无常不如长期坚守。可以凭借黄河天线和四州的富庶慢慢的耗死土地贫瘠的曹操。同时联络南方各诸侯联合袭扰曹操,让曹操没有精力发展生产。几年之后,曹操必败。但是袁绍不听,典型的刚愎自用。
《三国志》: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小结:
可以说田丰的建议非常中肯,而且贴合实际情况。但是袁绍不听田丰的良谋,在不恰当的时机打了错误的一仗。结果大败而回,袁绍恼羞成怒之下还杀了田丰。再加上袁绍在继承人问题上优柔寡断,在病逝后诸子争位被曹操各个击破葬送了大好局面。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