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景帝年间李广任职边郡太守频繁调动

景帝年间李广任职边郡太守频繁调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境界大天下 访问量:3895 更新时间:2024/1/21 5:03:05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上回对王勃诗句中典故人物——“冯唐易老”的原因做了剖析,引起了百万关注。这回我们探寻“李广难封”的原因,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虽屡立战功,却未能封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一起从《史记》中,看看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记录和评价。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难道是我的长相不该封侯?还是命中注定如此?

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安乐侯李蔡取代了公孙弘,荣升为大汉丞相。安乐侯属于爵位最高级别,丞相又是“三公”之一。

这位李蔡便是“飞将军”李广的堂弟。李广太熟悉这个堂弟了:论人品,李蔡属于下等人品中的中等;论名望,比李广差了不是一点两点,“出广下甚远”。

但是,跟“飞将军”李广比爵位封邑,没有;比官职,从未超过“九卿”。

为此,李广曾经专门找王朔“燕语”——私下闲聊。王朔有“望气”的本事,据说是根据面相气色或者头顶云气判断一个人的运数如何。

“自从大汉跟匈奴开战一来,每次战役我都没落下,怎么没有微小的功劳获得封邑呢?究竟是我长相不该封侯,还是命中如此?”李广颇有遗憾地问王朔大师。

“将军你自己想想,曾经有没有做过愧疚的事情?”王朔根本没有“望气”,而是反问李广。

“我当陇西郡守的时候,羌族起兵反汉,我诱降了八百人。羌兵投降后,我并未兑现许下的条件,当天把他们都给杀了。到现在这事是我唯一愧疚的。”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王朔给李广的答复,他的意思是: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李广不能封侯的原因。

王朔号称“望气”大师,但是他给李广的结论并非源自“望气”,而是交谈分析。司马迁讲这么故事,无非将“李广难封”归咎于“杀降”,然而真实原因是否如此呢?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假如让你跟随高祖打天下,受封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广的祖先叫李信,在秦朝的时候便是将领,追捕燕国太子丹的就是他。

司马迁介绍李广籍贯以及家世,从此来看李广出身将门世家。而且李家有一技之长,“广家世世受射”,李广家族世世代代传授射箭技术。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关隘,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东南。),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孝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局侵犯萧关,李广以农耕子弟参军攻打匈奴。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李广因为善于骑马射箭,所以在战场上砍下敌人脑袋,擒获的俘虏比较多,被提拔为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司马迁为了对比,明确了李广的堂弟李蔡一同参军,也因为军功提拔为中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两兄弟职位和俸禄都是一个等次。

所以,当李蔡成为丞相时,失落的李广会找王朔“望气”算命。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李广常常跟随汉文帝出行,他经常冲锋陷阵、突破关隘以及格斗猛兽。

汉文帝对李广既赞许又惋惜,称赞以李广的才能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可以封为万户侯;惋惜的是汉文帝时代将才无处施展,故而很难封侯。

其实,汉文帝时并非没有外忧,“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杀北地都尉卬(孙卬)”,匈奴不断侵犯边境,还杀了守边将士,汉文帝为此曾询问冯唐。

汉文帝能够派遣冯唐“持节”,赦免了云中守魏尚,为何没有大胆用李广呢?可能与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有关,匈奴来打,能守便守,能躲便躲。

“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他仗着自己的本领,多次与匈奴力战,很担心他会牺牲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孝景帝即位大约在公元前157年,李广从陇西都尉转调为骑郎将。由边疆守将调到皇帝身边任侍从。

李广的机会来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七国之乱,李广跟随周亚夫攻打吴楚联军。“取旗,显功名于昌邑下”,夺取了敌军的军旗,在昌邑城立下了显赫功名。

这军功赫赫足以得到封赏了吧。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又出现了转折,因为李广接受了梁孝王私自授予的将军印信,凯旋回京,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李广完全不懂政治,作为皇帝的将军,怎么能接受诸侯王的将军印呢?

“徙为上谷太守”,汉景帝由此疏远李广,又被调回边境任。“匈奴日以合战”,上谷靠近匈奴,李广调任之后天天跟匈奴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典属国”是负责归附国和民族事务的官员,公孙昆邪这句话的是为保护李广呢,还是担心与匈奴战争影响“和亲”呢?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最终李广又被调到了上郡做太守。“后转为边郡太守”,后来历任边境各郡太守,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等,成了太守专业户。“皆以力战为名”,都因为骁勇善战而出名。

李广虽然骁勇善战,但是频繁调整换防,战功便无从获得。原因为以下四点:其一,要训练士兵;其二,要磨合战法;其三,要熟悉地形;其四,要了解敌方。

表面上,李广因为接受梁孝王将军印,从而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实际上,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对周亚夫削职夺权,罢免丞相,最终遣返封地。这些表明汉景帝对战将心存戒备。所以,汉景帝时代,李广难以立功,更难获得封赏。

还有一点比较奇怪,既然李广曾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叛吴楚造反,为何两个人没有横向联系呢?莫非司马迁隐藏了什么?

“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李广是不是彻底没有晋升机会了呢?

也不尽然。司马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与李广同为戍边太守将军的还有程不识。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程不识和李广两人带兵奋战一线,“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两人在边郡太守中以善于用兵而闻名。

然而,两个人治军套路完全不同。

“及出军击胡”,率军与匈奴作战,相同的背景。“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李广行军从不规定部众编制和行列阵势,逐水草安营,自由散漫。“不击刁斗以为自卫”,没有安排敲锣巡更守卫,“远斥候”,只是远远的布置哨兵。

程不识则恰恰相反,“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军容整饬,严密行伍。“刁斗”是行军煮饭的铜锅,晚上用来敲打巡更。在处理文书方面,李广简约,而程不识经常通宵达旦处理。

但是两人也有共同点,“未尝遇害”——不曾遇到危险。

“飞将军”便是李广在被俘虏之后得来的雅号。“其士卒亦轶乐,咸乐为之死”,虽然李广的士兵人人乐战效死,但遇到敌人突然袭击,仓促之间难以迎战。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以李广出众的才能,他的做法或许奏效。但是其他人谁敢效仿?将军都被俘虏了,还怎么立功呢?更何况封赏李广,岂不是鼓励学习他的治军方法。无论是汉景帝,还是汉武帝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程不识评价李广“无以禁也”该怎么理解,面对匈奴突然侵犯,是李广没有办法阻止呢?还是敌人无可奈何呢?

程不识的评价,难道仅是个人看法?还是将军的一致意见呢?或许这对汉景帝也有一定影响吧。

程不识因为屡次直言进谏被提拔为“太中大夫”——皇帝身边侍从,类似于顾问性质。“太中大夫”属于郎中令属官,距离“九卿”仅差半级。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汉军没有人知道李广去的方向,所以无法跟踪应援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上郡”是李广任郡守的辖区;“中贵人”则是指宫中的太监,司马迁用这称呼说明彼时“太监”受尊宠;“勒习兵”则译为管束部队、练习军事。

此时“天子”为汉景帝,匈奴已经大举入侵了,竟然派太监来学习,其真实目的如此?的确令人费解。

不过,这个太监的出现,让李广英勇地表现了一次,个人英雄主义。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太监领了数十骑兵驰骋草原,看到三个匈奴人,见对方人少,而己方势众,便上前挑衅战斗。

岂料,三人都是“射雕”高手,与数十人对战,太监受伤,骑兵也被射杀,没剩下几人。太监伤痕累累地逃回李广大营。

“天子”特使受伤,李广岂能等闲视之。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带了百十名骑兵,跑了几十里地,终于追赶上了三人。“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李广让骑兵两面包抄,而亲自射杀了两个,生擒了一个。

“三人亡马步行”,三个匈奴人没有乘马,相对中贵人“数十骑”,实力对比悬殊。而面对这三人,李广虚张声势,派出百十骑兵而且还是亲自出马。司马迁的用意,为表现李广的英勇,还是匈奴的强悍,又或者是“溜须”太监?

李广一行准备回营时,突然发现不远处有数千匈奴骑兵,李广百十人“皆大恐,欲驰还走”,打算掉转马头往回逃奔。匈奴骑兵看到李广他们以为是诱敌之兵,“皆惊,上山阵”,爬上山头,布置阵地。

此时距离汉军大营数十里地,往回跑肯定会被追兵射死。李广决定留在原地不动,假装是汉军前来诱敌的。于是,李广下令在匈奴阵地下马,解鞍休息。

李广疑兵之计果然镇住了匈奴兵,“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匈奴兵担心半夜被埋伏的汉军围攻,趁夜黑带兵撤退了。“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遇敌沉着冷静与临危不乱,这体现了李广大将风度。但作为统帅,私自出行,弃大军而不顾,万一匈奴攻打大营,汉军将如何应对?李广既然猜出是三人为“射雕者”,为何还要亲自去“报复”呢?

司马迁用此故事凸显了李广的个性。如果是这样子,不封侯也正常。

标签: 李广

更多文章

  • 官渡之战失败,袁绍没有听从田丰建议,即使是听了,袁绍也不会赢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田丰

    官渡战役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虽然袁绍在战前共有20万人,但曹操只有5、6万人。 在实际决战中,袁绍出兵超过10万人,应该在11、2万人左右,曹操兵力就很少了,估计只有2、3万人。 但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大的变数是许攸从袁绍营转移到曹操手中,许攸火烧乌巢的计划

  • 如果袁绍听田丰的,不发动官渡之战而是养精蓄锐,能拖垮曹操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田丰

    官渡之战是两位英雄争夺北方控制权的重要战役。此战决定谁能成为霸主。战斗的结果谁都知道。曹操以少胜多,乘机而出的袁绍却功亏一篑,将手下的贤能之士尽数杀光。他的儿子没有一个能干的。袁绍战败后退守冀州,不久病逝。曹操一个一个打败自己的儿子,最终统一了北方。一、袁绍的优势在军事实力上,他绝对是拥有最大优势的

  • 三国的田丰是什么级别?袁绍全听他的能打败刚刚崛起的曹操嘛?

    历史人物编辑:沟崖在则标签:田丰

    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这一段时间智谋之士众多,曹操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刘备有庞统、法正、诸葛亮;孙权有张昭、鲁肃、顾雍,吕布有陈宫,袁绍有田丰、沮授、许攸、郭图等。田丰和沮授是袁绍谋士的代表人物,可以称之为谋主。田丰是袁绍占据冀州后,花重金礼遇请出山的,并拜为别驾,可以说袁绍在前期对他是非常

  • 谋士田丰如何展示他的才华?此人为袁绍做了何事,最终的结局是?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田丰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时期,四世三公的袁绍一度是诸侯当中综合实力最为强劲的一位。可是,袁绍最终却在曹操的手中遭受了完败,让自己硕大的基业顷刻付之东流,这是非常可惜的。袁绍失败的原因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善于用人。他帐下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谋士,比如田丰、许攸、沮授等人,但由于这些人自身性格的缺陷,以及袁

  • 如果袁绍听取田丰的建议不仓促发动官渡之战,能拖垮曹操吗?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田丰

    导读: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袁绍和袁术哥俩由于四世三公的家室,所以在汉末诸侯中起点最高。否则袁绍也不会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被推为联盟的盟主。袁绍也没有辜负这样的优势,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带甲数十万,治下经济繁荣、人口众多。颇有成就霸业的底子,可以说袁绍拿了一手的好牌可

  • 有识之士都仰慕田丰久矣,结果笨蛋袁绍弃之如草芥!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田丰

    本文为百家号历史红馆原创首发,商业转载须授权!谋士和武将一样,是三国迷们追捧和痴迷的一种职业。例如“王佐之才”荀彧、“鬼才”郭嘉、“毒士”贾羽、“神机妙算”诸葛亮等等,跟那些神勇的武将一样,备受所有的三国迷追捧。而田丰、沮授、许攸、逢纪等等一直是袁绍手下闻名遐迩的谋士,特别是在三国前期,田丰绝对是响

  • 三国中的田丰没有多少人了解,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提起他的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田丰

    三国中的田丰没有多少人了解,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提起他的名字三国中的田丰自幼的时候就十分的聪明,而且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失去了亲人,他也在自己亲人的墓地守丧,但是守丧的时间过了之后,田丰还是不笑,他的做法也让许多邻居都十分的佩服,当时的田丰十分的好学,他的大脑里也有许多的知识,当时他在当地也十分的有名,最中

  • 假如袁绍听从田丰建议,不发动官渡之战,能拖垮曹操吗?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田丰

    三国时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大乱世,在这段乱世之中,出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时至今日,人们对三国的起始时间,仍然存在争议,大部分人认为是赤壁之战后,也有人认为是东汉末年时期就开始了。不过对于三国开始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根据三国演义来看,从东汉末年开始,就已经是属于三国时期了。只不过这时候的三国还没有

  • 他与三国田丰同名,刺杀“赵敏”父亲,亲手葬送了元朝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田丰

    三国时曹操的谋士郭嘉评价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后来孙策果然因为性格问题忘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古训,被许贡门客刺杀,成就了郭嘉“鬼才”的名号,也为后人留下无数叹惋。而在元末同样群雄割据,豪杰并起的年代里,有一位英雄,自募义兵,替朝廷平定了席卷整个中原关中的

  • 田丰死在太实诚:过于实在也会害人害己!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田丰

    春节假期,很多优秀的影视剧会重播,作为评价最高的新四大名著系列的《三国》也不例外,多少观众依旧坐在电视机前看得有滋有味。今天演的是官渡之战前夕,许攸暗中勾结曹操,力劝袁绍主动出击,袁绍欣然接受建议,下令颜良带军出击。田丰听后大惊失色,慌忙跑来,从当前袁绍和曹操敌我兵力、粮草、居民各方比较分析,劝谏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