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没有犯的错误,孙权袁绍却犯了,沮授十八个字直接点明真相

曹操没有犯的错误,孙权袁绍却犯了,沮授十八个字直接点明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蒲昱冲 访问量:4325 更新时间:2023/12/21 0:57:27

纵观各朝各代,立储之事乃是国本,可以随时影响到一国根基。正如汉武帝晚年,因一场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一党尽数被诛,从而导致朝堂急剧动荡。即便雄才如汉武帝,也花费了很大力气才将此事压下,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汉王朝的盛衰,一度受到此案影响。

而在三国时代,关于立储之争引发的悲剧,可谓数不胜数。甚至在有些时候,国本之争也直接影响到了某一集团的兴衰荣辱。纵观各路枭雄,他们在立储问题上,都经常犯一个相同的错误,无论他们有没有确立继承人,都忽略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森严性。他们总习惯让膝下诸子长时间内处于争斗状态,从而白白浪费集团内部的有生力量。

首先是袁绍,他在立储问题上的表现,可谓是糟糕透顶。袁绍当时拥有青州、冀州、并州、幽州,可谓是如日中天。当时不少人都纷纷进谏,要求进位长子袁谭为世子。但袁绍这个奇葩,竟然想出来一个更奇葩的主意:“吾欲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

袁谭本应当是众望所归,但袁绍偏偏让他担任青州刺史。在中原各州中,青州的地盘最小,人口土地也最为贫瘠,因此袁谭心中很是不满。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袁绍的外甥高幹则成了并州刺史。而小儿子袁尚最受宠爱,跟随父亲袁绍一同守在冀州。

可以看到,袁绍直接抛开了嫡长子继承制,想通过这种奇葩的方式确立出继承人。由此一来,这为袁绍集团内部的分裂埋下了伏笔。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逄纪、审配素为谭所疾,辛评、郭图皆附于谭,而与配、纪有隙。及绍薨,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害,遂矫绍遗命,奉尚为嗣。”

袁绍麾下诸子内斗,到底对袁氏一族造成了哪些影响呢?实际上,这才是曹操彻底消灭袁氏势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并没有能力直接将袁绍消灭。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袁绍损失惨重,也不是曹操能一口吞下的。

好在,袁绍接受不了这个惨重打击,最终于次年郁郁而终。袁绍刚去世没多久,长子袁谭与次子袁熙便发生了争斗,袁绍麾下的谋士,也分为两派各为其主。所以说,正因为袁氏二字的内斗不断,才让曹操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一片坦途。

可即便如此,从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击败袁绍,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袁氏二子死于非命,北方基本大定,曹操依旧花费了七八年的时光。也就是说,袁氏二子倘若不内斗,必然有实力与曹操抗衡一二。

综上,袁绍忽略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这才为后来袁氏一族的倾覆,埋下了深重隐患。与他犯下类似错误的,还有江东之主孙权。他虽然及时立下了太子,但却没有保证太子的超然地位。

当时,东吴太子本是孙权长子孙登,但后者却不幸去世。再加之二子孙虑早夭,这太子之位便落到了三子孙和手中。尽管孙权依照了嫡长子继承制,他却亲手打破了这个平衡。就在孙和入主东宫后,孙权又给予了孙霸相同的待遇,还令其入主西宫。

如此一来,孙霸心中的野心滋生,并开始在孙权面前构陷孙和。南鲁党争由此爆发,并逐渐波及到朝堂之上,就连上大将军陆逊,也惨遭株连。这场内斗风波平息后,江东朝堂元气大伤,最终为亡国埋下伏笔。

袁绍与孙权犯下的这个过错,谋士沮授曾用十八个字便一语道破。在袁绍夺取河北四州后,他这般说道:“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意思是说,有一万个人追逐野兔,当一个人获得了之后,其他人即便再贪心,也会停下脚步,因为这只兔子的所有权已经确立,不容再更改了。

反观袁绍与孙权,不管他们有没有确立继承人,他们都没有确立继承人在集团内部的超然地位。如此一来,人心不稳,非常不利于整个集团内部的稳定。

不过,沮授的这个比喻,在曹操这里得到了深刻体现。尽管曹丕与曹植相争多年。但曹丕胜出之后,曹操却立刻改变了自己对待他的态度,并在公众场合为曹丕树立威信。也正因如此,曹氏继承人的过渡阶段,才会如此顺利的进行下去。

标签: 沮授

更多文章

  • 沮授:刘备之弟关羽杀吾大将!袁绍:大耳贼焉敢如此!推出斩之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沮授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上)袁本初败兵折将,与正史无关。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主公之一,刘备不仅极具人格魅力,其“洗脑”水平也是一流,他前半生虽一直寄人篱下,却不仅能与主人相谈甚欢,还能顺便拐走他们的得力干将。来到河北也是如此。小沛一战,刘备全军溃败,他单人匹马投靠袁绍,受到了隆

  • 沮授为什么可以降袁绍,却不降有爱才之名的曹操?原因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沮授

    三国时期的谋士是当时历史的活跃阶层,也是历史靓丽的底色,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尔虞我诈”、“斗智斗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三国世界,这也是当时诸侯们都求贤若渴的重要原因。而在当时的背景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谋士们投靠那个诸侯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智比荀彧、孔明的沮授能够投降袁

  • 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沮授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时候,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是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而曹操是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是谁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呢?有人会说是毛玠,也有人说是沮授,还有人说是贾

  • 沮授这四个计谋,本来能把曹操逼入绝境,袁绍却全没采用!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沮授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才在出仕之前,必然会先挑选一个靠谱的君主,这样才能更容易达成自己的志向。东汉末年,袁绍是十八路诸侯中实力最强、名誉最好的诸侯,袁绍凭借他的身份地位,自然能吸引到最优等的人才来投奔。袁绍帐下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这是他能迅速称霸北方的原因所在。袁绍帐下也有很多

  •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手下沮授和田丰?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沮授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沮授和田丰都是三国时期非常优秀的谋士和内政型人才,也曾经在袁绍麾下大放光彩。但是以史为鉴认为他们二人都不算是三国顶级的谋士。如此评价理由也就是二人的最终身死的悲哀之处在于下面三点:一、沮授田丰没有识人之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提前准备。比如戏志才、荀彧、荀攸、

  • 从历史的蛛丝马迹,探寻沮授悲剧根源,袁绍为何突然对他不再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沮授

    #三国风云录#袁绍是三国时期的割据势力君主,他曾经统一了河北地区,拥有冀、并、青、幽四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君主。但是,由于官渡之战一战的失败,使得袁绍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袁绍在和曹操交锋失败后,也因忧病交集而去世。在他死后,由于他废长立幼,又让儿子们各种掌管一州。这使得他的儿子们互相争斗,让曹操坐拥

  • 三国顶级谋士沮授——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沮授

    今天小编来和大家了解一下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三国顶级谋士——沮(ju)授。沮授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曾经评价说“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而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际的大学问家胡三省评价说“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沮授的建议,天下争夺就没有

  • 三国袁绍有个谋士比诸葛亮还强?被世人遗忘的超级智囊沮授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沮授

    沮授,是三国时代袁绍阵营的一位谋士。据史料记载,他曾经为袁绍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并为整个袁绍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大计。也正是在他的战略计划实施之下,袁绍才能以冀州为基础起家,逐步夺取青州、并州、幽州等地,进而攻占和统一,整个河北的地盘…… 然而在整个集团的事业达到巅峰以后,袁

  • 良禽择木而栖,沮授为何不投降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沮授

    沮授可以说是袁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但袁绍并不听从。纵观沮授提出的各个计谋,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可惜袁绍不采纳。官渡之战后,袁绍狼狈逃回河北,沮授被

  • 沮授、鲁肃、法正在战略上真的能吊打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沮授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凭借隆中对,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然而现在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经常听到有人说沮授、鲁肃、法正在战略能力上能够吊打诸葛亮。他们认为袁绍谋士沮授曾提出疲蔽曹操的战略如果得以实施,袁绍将一统天下,就没有曹操刘备什么事了。他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