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谋士是当时历史的活跃阶层,也是历史靓丽的底色,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尔虞我诈”、“斗智斗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三国世界,这也是当时诸侯们都求贤若渴的重要原因。而在当时的背景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谋士们投靠那个诸侯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智比荀彧、孔明的沮授能够投降袁绍,而在官渡之战被俘后却不愿投降有求贤若渴,爱才之名的曹操呢?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的赞诗云:“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意思就是沮授是忠义之士所以不愿投降,那么问题来了?沮授之前可是冀州牧韩馥的铁杆,如果按照忠臣不事二主,那沮授就应该不投降袁绍,以死明志,可是结果大家都知道沮授投降了袁绍,并成为其心腹,所以简单以忠义来说沮授不投降的原因显然是不全面的,其实沮授降袁不降曹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沮授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在曹魏是很难获得的。沮授在投降袁绍初期,可以说二人开始了蜜月期。袁绍对沮授表现表现出了少有的大度,根本没有计较沮授曾经对自己入主冀州的千般阻挠,反而与其交流天下大事,加以重用。后来袁绍在沮授的帮助下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也被袁绍封为监军、奋威将军,统领三军,其地位堪比曹魏的荀彧、蜀汉的孔明。不过后来,因为沮授的地位太高,遭到了郭图等人的嫉妒,总是在袁绍面前进谗言,慢慢失去了袁绍的信任,但是地位还是有的。
在官渡之战后,沮授为了掩护袁绍逃跑没有来得及北渡被抓,曹操虽然也说了:“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的话,而且曹操和沮授本来也有交情,曹操对其应该也不会差,但是沮授要想在曹操集团获得袁绍集团的地位还是不可能的,因为曹操此时已经有了荀彧、郭嘉等人,如果沮授投降也就最多和许攸一样的地位。
第二、沮授的家人在官渡之战后还在冀州,担心投降之后家人受到迫害。沮授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视家庭观念的人,所以在被曹操俘虏后,一直要求处死自己,曹操知道其贤,所以对其进行了劝说,结果沮授对曹操说道:我的家人现在都还在河北,如果我一旦投降,他们的安危就没有保障。所以家人的安全也是沮授不愿投降的原因之一。
第三、沮授的性格里有刚毅、忠贞的基因。沮授其人天生应该也具有忠贞、刚毅的基因,所以在一开始韩馥打算让出冀州时,他是极力反对的,而且在韩馥不听劝,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阻止袁绍入主冀州时仍然小动作不断,只不过后来被袁绍所感动才投入了袁绍的麾下。沮授的刚毅还表现在对许攸的态度上,许攸因为袁绍不采纳其计谋、家里人的违法被追究后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沮授对其极为不齿,一直大骂许攸。所以,如果沮授投降就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自然也不愿意投降,不愿意和许攸为伍。
第四、沮授内心可能有看不起曹操的成分。其实从当时的世家大族来看,很多人还是很看重家庭出身的,而曹操出生宦官之家一直被当时的世家大族所不齿,许攸虽然投降了曹操,但是对曹操还是缺少基本的尊重,许攸的死很多人归结为是其不尊重曹操,但是深层的原因还是在内心看不起曹操,同样与袁绍、曹操都有交情的沮授内心里也不认可曹操。
史书记载沮授:“少有大志,擅于谋略”,而一般有大志又有才干的人都是很有傲气的,所有综合以上四个方面而言,沮授不愿意再次选择投降曹操也在情理之中,沮授选择慷慨赴死,相比许攸的被杀,还有了忠义的名声,而中国人向来有“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沮授不降曹操是很有因素导致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忠义可以断定。
胡侃文史其他历史类文章:
三国顶级谋士,才能堪比荀彧、郭嘉,忠义可比孔明,可惜误于庸主
过而立之年才知道刘备的伟大,坚持做到这几点,你也可以大器晚成
三国中死得最冤之人,本是关羽部将,却被赵云所杀,小人物的悲哀
颜良被关羽一合斩杀,真的是颜良太菜吗?偶然因素导致的历史悲剧
击毙两悍匪,动用军警1500多人和2000公斤汽油?网友:十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