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同样被讥讽,刘彻能忍,刘病已却动了杀机,只因两人的底线不同

同样被讥讽,刘彻能忍,刘病已却动了杀机,只因两人的底线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唯物历史观 访问量:915 更新时间:2024/1/19 13:29:13

在西汉历史上,如果比较汉武帝和汉宣帝的功绩,很难分出高下。论武功,刘彻定独占鳌头;说文治,刘病已则当仁不让。不过,两个皇帝倒是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曾被直臣讥讽过。按照一般的认识,刘彻一生杀伐果敢、独断专行;刘病已宽厚谦恭、体恤臣民。应该是刘彻的反应更为过激一些。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一代雄主汉武帝选择隐忍、宽容,中兴之君汉宣帝却立现杀机,实在让人始料未及。

汲黯和盖宽饶分别是武帝和宣帝时期两个非常有名的直臣,有很多的相似点。他俩的脾气同样是“又臭又硬”,但都被重用过;他俩都把京城权贵得罪个遍,仍然至死不改;他俩也都曾用过很尖酸刻薄的言语讥讽皇帝,被人劝诫也“屡教不改”。可结局却是:汲黯得以善终,盖宽饶含恨自刎。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1、两位皇帝的治国策略有所不同

严格来说,汉武帝和汉宣帝的治国方针都是法家结合儒家,也就是所谓的“霸王之道”。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略有不同。刘彻尊儒,虽然没有罢黜百家,但更看重儒生在他治国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儒家思想讲究民俗教化,期望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使人民自觉遵守。尤其是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等理念后,更是让汉武帝觉得此种思想有利于其统治。第二,儒家思想可以打破黄老、无为对当时人们的思想统治。从惠帝、吕后到文景之治,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朝子民被黄老学说影响极深,这严重制约了汉武帝各项改革的进程。建元新政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对外,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公孙弘这样的儒生,教化民俗;对内,重用张汤、赵禹这样的酷吏,从严执法。从而开了一种新的封建制度管理模式。总的来说,武帝一朝,儒生都得到了重用。

刘病已即位后,虽然也采用了“霸王之道”的国策,可跟武帝朝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第一,刘病已也尊儒,也承认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但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是武帝制订下来的国策。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官方教学都是儒家经典,且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不是他想改就改得了的。第二,刘病已对儒生非常反感,他认为儒生好是古非今,好虚名,且提出的建议多不切实际。当时的名儒王吉多次进谏,以儒家思想为主治国,都遭到否决,太子刘奭也因为过于偏爱儒生差点被废黜。

所以,如果说武帝执行以法家、儒家并行的国策,宣帝则更倾向于法家治理,只是他的执法并没有武帝朝那么苛严。

两位皇帝治国方略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大臣态度的差异,汲黯和盖宽饶迥异的命运也正是来源于此。

2、两位直臣大相径庭的结局是因为皇帝有着不同的底线

说起汲黯,此人在武帝一朝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人见人怕,鬼见鬼愁,就是皇帝见他都礼让有加。当然,这一方面是源于汲黯本人刚正不阿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刘彻确有容人之胸怀。而汲黯讥讽皇帝已经成为了朝堂上一道奇特的风景,如果长时间不“开炮”,汉武帝都会感慨:“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

根据《史记汲郑列传》的记载,汲黯共有两次当面讥讽汉武帝。

第一次,汉武帝刚开始招天下儒生,正准备说话,汲黯就发言了:“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仿唐之治乎”。第二次,起初张汤、公孙弘等人位都在汲黯之下,最后都超过了他。于是就对汉武帝说道:“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被这样讥讽后,汉武帝只有苦笑,无奈地说道:“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接着也没有处罚他。那么,脾气一向不好的刘彻为什么会放过屡屡顶撞他的汲黯呢?

首先,汲黯信奉黄老学说,非常讨厌儒生。在汉武帝尊儒后,被众朝臣抵触,这本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在一段时期内互相博弈。

其次,汲黯的讥讽之语并没有触及到国策。其实,这些话更像是人身攻击、发牢骚。汉武帝也许不能容忍别的大臣如此做,但对于汲黯却是特例。因为他的刚正不阿,满朝文武人尽皆知。另一方面,汲黯只是不喜欢公孙弘、张汤这样为迎合上意,阿谀奉承的行为,对儒家治国的思想并没有太深的抵触。这是汉武帝不处置汲黯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能放过汲黯,汉宣帝为什么就不会对盖宽饶手下留情呢?

盖宽饶是个典型的儒生,且刚正奉公,谁的面子也不给。刘病已就任命他为司隶校尉,主管京城的监察工作。因为刘病已轻儒家,重法家,也任命了很多宦官担当要职,这让盖宽饶心里非常不满。根据《汉书盖宽饶传》的记载,他给皇帝上了一道奏书:“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接着他又说了一句最不该说的话:“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同为讥讽的话,盖宽饶的这番言语要致命的多。

第一,可以批评皇帝重用宦官有所不妥,但不能为了尊儒家而诋毁国家的方针战略。刘病已不喜欢儒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总喜欢照搬上古时代的礼乐制度去约束当代的人。这一点,很多人都劝过盖宽饶,不同时代需要有不同的制度。然而,他从来都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建议。不得不说,这是那个时代儒生的局限性。

第二,刘病已的出身注定了他的胸怀没有汉武帝宽广。刘病已这个皇位,说天意也好,说运气也罢,总之跟汉武帝是没有可比性的。这也使得他更在意别人如何评价他,而盖宽饶最后那句话是在质疑他是否有能力担任这个皇帝吗?虽然,我们无法揣测盖宽饶是否真有这层意思。但是,刘病已却可以这么认为。而一旦这么认为了,盖宽饶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死!

结语

同样讥讽皇帝,汲黯最多只是批评刘彻这样一个个体,并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盖宽饶不但抨击刘病已的治国策略,还质疑其个人能力。两个皇帝的底线不同,两位直臣的命运也就各异了。

标签: 刘病已

更多文章

  • 西汉霍光废了刘贺,立囚徒刘病已为帝,刘病已靠什么坐稳了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若木小刀标签:刘病已

    刘病已,就是汉宣帝刘询。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刚出生数月就被关进了长安的郡邸狱。等到汉武帝、汉昭帝先后去世,仅做了27天皇帝的海昏侯刘贺被废之后,竟然被霍光拥立为了大汉皇帝。刘病已一举成了史上有名的“囚徒天子”。婴儿成囚徒刘病已本是汉武帝刘彻和皇后卫子夫的曾孙。因为“巫蛊之祸”,其曾祖母卫子夫、祖父

  • 霍光废了刘贺,让囚徒刘病已当皇帝,刘病已是如何坐稳皇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刘病已

    刘贺没当皇帝前,怎么没有他做各种坏事的传闻?当皇帝一个月不到做了一千多件坏事,平均每天要做四十多件。说出来你也信?他只不过是权势斗争失败的牺牲品!霍光推刘贺当皇帝,就是让他当傀儡,听话。谁想刘贺急功近利,急于掌权。这给霍光出了个难题。自己选的,又杀不的,只能罗列罪状废了他。刘病已是反贼戾太子刘据的孙

  • 许平君被害刘病已不动声色,霍光死后立即将他全家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刘病已

    在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生病死去,他当时已有70岁了;在死的时候,他让自己才有六岁的孩子刘弗陵做了皇帝;而且还把自己的钩戈夫人带去陪葬。于是,只有六岁的刘弗陵就让霍光做了自己的辅佐大臣,他当时的权力已经非常高了。刘弗陵虽然年纪小,但是在这些大臣们的帮助下,他也做了很多很好的政策。让汉代的政治和经济

  • 曹操杀了杨修后,却问其父杨彪因何而瘦?杨彪回怼我又不是金日磾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金日磾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是描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歌词,表达的就是当时的政局。 说起盛世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唐朝,中华儿女也被称为唐人,在各地设立唐人街,可见唐王朝的影响力。或者是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接连三代皇帝的引领下,清朝创下了前朝所没有的功绩。那个时期君主专

  • 金日磾是匈奴人,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为什么汉武帝把他当托孤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金日磾

    金日磾是匈奴人,汉武帝对他却非常宠爱。而且在托孤的时候,还把金日磾列入四大辅臣的行列。那么,为什么汉武帝会把一个匈奴人作为托孤对象呢?金日磾身上有三大特点,是汉武帝最看中他的地方。一是尽职。金日磾本来是匈奴王的儿子。由于匈奴单于猜忌那些打了败仗的匈奴王,想杀掉他们。因此金日磾的父亲决定和另外一个匈奴

  • 为何汉武帝钦命的四个顾命大臣只霍光,金日磾青史留名?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金日磾

    纵观史书,你会发现,汉武帝晚年为自己的儿子刘弗陵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然而到了汉昭帝去世,却单单剩下了霍光与金日磾二人,桑弘羊和上官桀却起兵造反被诛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结果呢?上官桀与霍光不同,霍光能够成为顾命大臣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有一个好哥哥霍去病。而上

  • 匈奴王子金日磾,被汉朝俘虏后,为何会被汉武帝立为辅政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金日磾

    汉武帝宠信金日磾,起初是同情金日磾的身世,后来则是因为金日磾知恩图报,能力非凡,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回报汉武帝,这让汉武帝大为感动,逐渐地汉武帝也对金日磾这个人非常敬佩。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金日磾的背景,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金日磾这个匈奴王子是怎么变成汉臣的经过。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匈奴,以

  • 汉朝敬侯:金日磾jn,m,d,持功德而不骄,名千古而不断(1)

    历史人物编辑:秀姐0913标签:金日磾

    读史人,金日磾[jīn mì dī]是一个不得不读的人,其塑造的功与德,成为读史之人明智心灵的一股清流。匈奴公元前134年,继位已六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汉武帝改年号元光,至于为什么改年号,史书记载就在前一年,“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这六年里刘彻一直寻求改变对北边邻居匈奴的和亲政策。因为就在前一年,匈

  • 作为匈奴人的金日磾,为何能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金日磾

    汉武帝是汉匈战争期间与匈奴对抗最激烈的汉朝皇帝,说他是最憎恶匈奴人的汉朝皇帝也不为过,可就在汉武帝晚期,有数百年历史的两汉唯一一次重用了一位匈奴人,甚至还付以那位匈奴人托孤大臣的重责,这是千年难遇的离奇事。要知道托孤大臣的委任,不仅关乎一个皇族的命运,更是关乎一个国家甚至整个民族的命运的大事。新皇年

  • 西汉名臣贾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个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贾谊

    从贾谊的故事里,我们可以领会一个道理:做人,应该宠辱不惊,人家对你好,要过得去,人家对你不好,也要过得去。贾谊这个人才华横溢,但是书生气太重,如果贾谊的才华运用得当的话,应该能成为汉朝开国以来,唯一一个真正可以跟萧何并驾齐驱的人物。只可惜,贾谊这人阅历太浅,经不住事,具有文人的缺点,情感太过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