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高怼怼”遇上“不粘锅”——徐阶,我可不给你留面子

大明王朝:“高怼怼”遇上“不粘锅”——徐阶,我可不给你留面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珂梦历史人文 访问量:3210 更新时间:2023/12/25 18:15:07

海瑞上疏,嘉靖震怒,由“内阁”和“三法司”组成的强大审讯小组迅速成立,就等海瑞被押来,大明朝绝无仅有的一场审讯,马上开始。

可等到海瑞被提刑太监押到大门口的时候,手脚皆有镣铐束缚的海瑞,因为迈不过大门,索性坐在了门槛上,和马上就要赶来的赵贞吉提前开始了一场审讯之前的“预赛”。

只是,或许连海瑞也没有想到,这场“预赛”他甚至都不会出马,和海瑞拥有相同外号的高拱高阁老,头上戴着“高怼怼”的隐形光环也同时赶来了。

好了,“不粘锅”和两位“怼怼”之间的对决,正式开始。

第一场:赵贞吉对阵海瑞

来到大门口,赵贞吉先发话了:

“海瑞!到了这里你还是这般冥顽不灵吗?上堂来受审!”

赵贞吉的强项,先站在制高点给予对方压制,如果情况允许,还会给对方选择一顶最合适的帽子。赵贞吉的这句话就基本为海瑞定了性——不管审讯不审讯,你都是一个戴罪之人,就应该乖乖受审。

主政浙江,赵贞吉就是海瑞的上司;入京为官,赵贞吉又成为了海瑞的上司;现如今,赵贞吉水涨船高,成为了兼任户部尚书的内阁阁员;再加上昨天硬刚嘉靖帝,在同僚面前塑造的光辉形象;此时的赵贞吉当然可以对海瑞如此这般。

只是,赵贞吉属于典型的“好了疤拉忘了疼”,就算他忘了在浙江的教训,可昨晚诏狱中的教训,总不至于这么快就忘了吧!记吃不记打,就需要海瑞这样的“怼神”教育。

海瑞的问题来了:

“请问赵大人,是否已经给我定罪?”

吵架的第一要素:任你张牙舞爪、任你唾沫横飞,我自岿然不动,我不搭理你,我不受你的影响,我按照自己自己的语言逻辑推进,该问的一句不少,该怼的绝不留情。

赵贞吉的话没对海瑞起到任何作用,海瑞一个反问却立马掌握了对话的主动权!

赵贞吉乖乖入套,但气势依然没变:

“今天就是来给你定罪!”

对话或者争吵,一旦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被别人掌握了主动权,你就只能落于下风,只能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予以进攻。此时的赵贞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来看海瑞的继续追问:

“赵大人并没有回卑职的话,到底是定了罪还是没有定罪?”

如何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你别管他怎么回答,也别管他怎么往外扯,你就坚持自己的问题,直到问出自己想要的回答,再予以猛烈回击。

赵贞吉还没回话,高拱及时抢过了话头:

“海瑞,你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注意,高拱和赵贞吉来之前就已经知道海瑞为什么不进去受审,就是对自己“尚未定罪,镣铐不除”表示不满,所以,高拱的这句话并非协助赵贞吉进攻,而是希望海瑞尽快给出自己的要求,自己才有机会帮助海瑞,进攻赵贞吉。

也就是说,高拱需要一个进攻赵贞吉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只能海瑞给。

海瑞说话了:

“据《大明律》,现任官员定罪之前审讯期间一律去掉刑具,接受审讯。”

学好大明律法,走遍天下都不怕!无欲则刚的海瑞,再有《大明律》的加持,嘉靖皇帝都不惧,一个小小的赵贞吉,自然不会放在眼里。

《大明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你必须给我除掉镣铐;镣铐不除,我就不进去受审!

有招,使去;没招,死去!

好了,高拱进攻的理由有了,赵贞吉刚要发起反驳,高拱便立马抢了话:

“他说的是对的!这是《大明律》载有明文的,应该去掉刑具。”

《大明律》,一切审讯过程的基本依据!现在,人家根据《大明律》提出要求,你有啥理由不听!

《大明律》没有错,海瑞背诵的《大明律》内容更没有错,这个方面已经没有了进攻的意义;再加上自己多了一个进攻对手,所以,赵贞吉不能再纠结“解开镣铐”的合法性,而是选择了另一个进攻方向——“解开镣铐”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赵贞吉需要寻找一个帮手,那就是“上面”。

来看赵贞吉的进攻:

“给不给海瑞去掉刑具,上面打没打招呼?”

昨天的诏狱审讯中,赵贞吉可是被“上面”压得死死的,现在,赵贞吉总算吸取了教训,决定再用“上面”来压一压海瑞和高拱。

只是,用“上面”来压高拱,尚且欠考虑;用“上面”来压海瑞,我就只能说赵贞吉脑子被门挤了。还有比嘉靖皇帝更“上面”的“上面”吗?海瑞连嘉靖皇帝都敢直接掀桌子,敞开了骂,你觉得他还会害怕哪个“上面”?

关于这个“上面”,眼前这位提刑太监昨晚用得很是顺利,压的赵贞吉始终没能抬起头来。现在,又到了自己使用“上面”压制的时刻,提刑太监很是自信,立马给出了回答:

“回赵大人,上面打了招呼,这个海瑞的镣铐不能解。”

当然,这句话是说给海瑞和高拱听的,意在一举解决眼前的争端。只是,提刑太监并不清楚,眼前的这两位爷,不是赵贞吉,生平最大的爱好只有一个——犯上!

一个小小的提刑太监,不用海瑞出马,高阁老一人足矣:

“谁打得招呼?”

提刑太监回答:

“陈公公。”

高拱再问:

“是陈公公自己的意思,还是他奉皇上的旨意?”

提刑太监再答:

“这个属下不敢妄说。”

高拱毕竟不是海瑞,到底还有畏惧的对象,但现在,高拱需要掌握的信息已经尽数掌握,只要没有圣旨,高拱立马变身无所畏惧的“高怼怼”。

自己的顶头上司,堂堂“内阁首辅”,高阁老都从未放在眼里,一个被嘉靖皇帝当成“工具人”使用的“掌印太监”,高拱自然更不会放在眼里。

来看高拱的最后一击:

“既然皇上没有旨意,就该揭开镣铐,官员在定罪以前,审讯时一律不戴镣铐,立刻解了。”

什么“外相”、什么“内相”,历史上的高拱就是如此,一言不合就开怼,一眼不顺就开炮。在高拱的眼中,大明王朝有着明确的权威等级:嘉靖皇帝——《大明律》——自己。

提刑太监的气势立马下来了,只能将求助的眼神看向赵贞吉,问道:

“那属下得请示陈公公。”

赵贞吉会意,赶紧展现自己最拿手的本事——“甩锅”:

“慢!先回去问一下徐阁老吧!”

行,高拱,你等着,我找我老师去,看看堂堂“内阁首辅”能不能治住你,呜呜呜!

第二场:赵贞吉对阵高拱

来到大堂,当着徐阶的面,赵贞吉的底气明显足了,对着高拱开炮了:

“海瑞的罪非以往任何罪官可比,在《大明律》中也无任何条文比对。高大人,今天这个案子就应该按司礼监的意思办。让他戴着镣铐受审。”

两句话,彻底暴露了赵贞吉的真正用意!昨天御前的奏对,赵贞吉几乎赢得了所有人的好感,可现在,赵贞吉字字维护司礼监,句句逢迎嘉靖帝,足见此人貌似忠勇,内实奸猾,所有的心计都是在揣摩顺应圣意。

更重要的是,高拱似乎从来都没瞧上这个“靠六十万两白银”而跻身内阁的“不粘锅”;另外,从内阁势力方面考虑,高拱已经和徐阶站到了对立面,赵贞吉又是徐阶刻意培养的接班人,所以,不管出于剪除徐阶势力方面的考虑,还是出于自己能够接任“内阁首辅”的考虑,高拱都不会放过任何挤兑赵贞吉的机会。

好了,高拱开始反击:

“赵大人,这可不像你昨天奏对时说的话。旨意是叫我们来论海瑞的罪,现在他的罪还没有论,赵大人就先意把罪定了。是不是我们可以不论了?”

翻译一下第一句话:赵大人,合着你昨天硬刚嘉靖帝就是给我们演戏呢!

然后,高拱按照海瑞的进攻策略,坚持住一个关键问题,绝不放手,开始在“定罪”和“论罪”上做文章。

圣旨有着明确要求,那就是“论罪”,赵贞吉自然不敢违背,只能赶紧给出解释。可一旦赵贞吉顺着高拱的问题解释,就会立马落于下风,就会立马成为这场辩论的被动一方。

赵贞吉,就是这个命,永远逃不过被人摆布的尴尬!赵贞吉的脸红了,慌张了,赶紧回话:

“我何时把他的罪定了?”

高拱赶紧予以追击:

“你刚才说他的罪非以往任何罪官可比,现在就不认了?”

揪住关键问题不放松,直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出现,高大人深谙海瑞进攻之道啊!

毕竟是关于旨意的曲解,弄不好还会落个“违抗圣旨”的罪名,赵贞吉不能推脱,只能继续解释:

“我这样说也不是定罪。”

注意,开始狡辩了,开始没有任何理由地耍赖了,赵贞吉落败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好了,既然赵贞吉已经被怼到耍赖了,高拱就能“陈案结词”了:

“既未定罪,就得解开镣铐。”

争不过,就滚一边去,你老师都不行,你算个什么!

然后,理都没理赵贞吉,直接转向提刑太监:

“现在是我们在会审。我们得按《大明律》办。你立刻将镣铐解了!”

还看什么看,赵贞吉都被我怼成这个熊样了,你也想试试?

提刑太监不敢再提“上面”了,只能将求助的眼神看向徐阶,心想徐阁老,你的学生让人家虐成这个奶奶样,你不吭个气?

徐阶静坐不语。

自己的学生,不能不帮;可面对高拱,徐阶也不敢贸然出手;所以,徐阶也就只能静坐不语。

好了,所有可能出现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高拱开始发威:

“你们既然不按《大明律》办,那我们退场,叫陈公公来审!”

《大明王朝》的数个桥段中,我们都曾发现剧中角色的“以退为进”,严嵩同志的数次主动请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现在,高拱的这句话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以退为进”。

只是,到底什么样的“以退为进”才能真正实现“进”的目的呢?

充分的把握,客观存在的自信,你得保证你的“不可或缺”,你得保证这件事离开你绝对不行。否则,你要使出“以退为进”的招数,就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请便!

就当前的情形来看,如果高拱退出,就等于整个内阁表了态,更相当于内阁向司礼监发起了挑战,这就等于海瑞没按住,又惹恼了内阁,嘉靖皇帝势必会龙颜震怒。陈洪这个“工具人”非但没有控制住局面,制衡住内阁,反倒给嘉靖皇帝平添了心思,你猜陈洪会落得什么结果?

所以,高拱退出审讯,绝非陈洪想要看到的结果,更非眼前这位提刑太监能够承担的结果。

所以,提刑太监一路小跑,来到大门口下令:

“按内阁的意思,解了罪官的镣铐!”

所谓“理学名臣”,遇上“海怼怼”,胜算为零;遇上“高怼怼”,胜算为零;遇上“海怼怼”和“高怼怼”的恐怖组合,我实在不忍心再总结了!

“不粘锅”的锅底,漏了!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标签: 徐阶

更多文章

  • 嘉靖朝,北京再陷被围险境,徐阶利用一细节巧妙退敌,张居正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徐阶

    徐阶嘉靖年间,蒙古与明朝的“贡市”时断时续,明朝流入蒙古的丝绸、瓷器和众多农作物,无论在品种还是数量上都远远无法满足蒙古各部落的需要,当时蒙古俺答一部,为了统率盟下各部更好地对付瓦剌一部,急需明朝加大边贸规模。但大明王朝始终担心土木堡之变会再次重演,因此大明不仅斩杀蒙古来使,更是多次拒绝蒙古的边贸要

  • 此人功劳不输张居正,把严嵩,徐阶踩在脚下,为大明唤醒第二春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徐阶

    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明朝内外已经混乱不堪,以至于当时的朝鲜国王,在派使臣参加明朝国丧的时候,都说此去小心,明朝可能生乱,多亏了内阁首辅徐阶的多方打点,终于确保了皇位顺利交接,大明终于传到了隆庆皇帝朱载垕,此人性格低调淡泊,加上徐阶擅长的只是修修补补,并不能在全国推行强有力的改革,于是大明极其期待一个

  • 徐阶的手腕,略施小计,就将学生张居正拉回到自己的阵营中来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徐阶

    嘉靖作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其统治时间应该说是整个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间段,这期间,精彩纷呈、能人辈出,徐阶、高拱、张居正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客观来说,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不世出的治世之臣,三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相爱相杀,其中,徐阶应

  • 大明王朝:嘉靖皇帝,到底为何勾决了海瑞?徐阶帮忙,越帮越忙

    历史人物编辑:隐真历史标签:徐阶

    嘉靖四十五年秋,海瑞行刑的日子到了,“内阁”在焦急等待嘉靖皇帝的“勾决”结果,黄锦在想尽办法拖延时间,陈洪则在精舍外望眼欲穿,等待嘉靖皇帝的最终命令。而嘉靖皇帝呢,又看了一遍《治安疏》,迟迟没有决定。嘉靖皇帝,在等什么?别忘了“猜字谜”的活动中,嘉靖皇帝有着两个目的,一是让“内阁”为海瑞定罪判刑;二

  • 城府深的人,头脑多厉害?看徐阶智斗严嵩的故事,思维大提升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邹应龙弹劾倒台,徐阶取代严嵩成为首辅。这天,严嵩跪求徐阶:“老夫命不久矣,希望徐阁老关照我的子孙。”徐阶慌忙跪下,哭着感谢严嵩的提拔之恩,满口答应了严嵩父子的请求。等徐阶走后,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感慨道:”徐老对我们没有坏心。“至此,严嵩、严世蕃还被徐阶蒙在鼓里,因为他们父子之所以被

  • 聪明绝顶的徐阶,在与严嵩的斗争中为何要隐忍长达十余年?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徐阶

    前面文章已经说到,徐阶在与严嵩的斗争当中,隐忍十余年,最终将严氏父子一竿子打翻,登上首辅宝座,达到权力巅峰。那么,作为聪明绝顶的徐阶,为何要隐忍十余年的时间,才最终击垮严氏父子呢?首先,严嵩拥有一名同样绝顶聪明的得力干将,那就是他的儿子严世蕃。据记载,作为严党骨干成员的严世蕃,拥有着超高的智慧,简直

  • 嘉靖政治高手徐阶,从愤青到官场大神晋级之路,曾经一度死里逃生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徐阶

    明朝嘉靖年间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历史时代。在明嘉靖一朝,无论从皇帝,还是到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灯。要说玩政治玩手段,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嘉靖一朝也是明代历史当中有名的黑暗时刻,大家政治手段玩得很溜,但是处理政务,运筹国家方面就大打折扣。导致国家民生凋敝,贪腐成风。尤其是嘉靖迷上修道之后不理朝政,

  • 老子无耻儿子嚣张,看严氏父子倒台后,徐阶怎么耍尽心机定罪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徐阶

    严嵩在明朝嘉靖年间当了近20年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是出了名的大奸臣。如果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奸臣按臭名卓著的程度排一下名次,严嵩绝对是名列前茅。在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严嵩是个大白脸,长得也很猥琐,从长相上一看就是个大坏蛋。但实际上,《明史·严嵩传》记载,他身材修长、样貌俊秀,完全称得上仪表堂堂。可见,一

  • 大明王朝:徐阶的智慧到底属于什么级别?这场御前对话,说明一切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初心标签:徐阶

    嘉靖皇帝闭关十五天以后,杨金水进京了,海瑞三审浙江贪墨案的案卷也一同送抵朝廷,胡宗宪于台州抗倭的第八次大胜捷报也几乎同时被送到了内阁。半个月来,嘉靖潜伏在玉熙宫,严嵩潜伏在自己府里,徐阶潜伏在内阁值房,裕王府更是一直大门紧闭,杨金水被押进宫,浙江重审的供词如何,都像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每个人心头。杨金

  • 徐阶与张居正同为内阁首辅,为何两人结局却大相径庭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徐阶

    徐阶与张居正都是明朝中后期权倾一时的首辅,而徐阶其实也为张居正的老师,两人有很多的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总的来说,两人都是明朝最顶尖的政治家,可为何两人最后的结局大相径庭呢 ?两人同为首辅,自身都不干净,晚年的徐阶纵容自己的儿子在家乡大肆侵占别人土地,张居正被抄家后,从家里也搜出十几万两白银,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