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五年秋,海瑞行刑的日子到了,“内阁”在焦急等待嘉靖皇帝的“勾决”结果,黄锦在想尽办法拖延时间,陈洪则在精舍外望眼欲穿,等待嘉靖皇帝的最终命令。而嘉靖皇帝呢,又看了一遍《治安疏》,迟迟没有决定。
嘉靖皇帝,在等什么?
别忘了“猜字谜”的活动中,嘉靖皇帝有着两个目的,一是让“内阁”为海瑞定罪判刑;二是试探“内阁”和裕王心中到底有没有自己这个君父。
现在,第一条已经完成了,嘉靖皇帝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不在海瑞的名字上“勾决”,就能稳稳地做个“好人”,就能多少挽回些四十五年落下的负面形象。可第二个目的,嘉靖皇帝还没得到结果呢,大明可不能无“日”。
谈到这里,需要提一下原著小说中没有的一个片段,那就是嘉靖皇帝和黄锦的一段“撒狗粮”的对话。
将陈洪一顿臭骂后,嘉靖皇帝命令黄锦端药,黄锦一瘸一拐的来到御前,嘉靖皇帝的脸立马变成了“恋人模样”,打趣道:
“远看风摆荷叶,近看病马歇蹄,至于吗?”
来看黄锦的回应:
“回主子,怕主子瞅着烦,奴婢这还忍着呢!”
也只有黄锦小天使才敢在嘉靖皇帝面前撒娇,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和机会。黄锦转身离开,嘉靖皇帝叫住黄锦,一脸严肃和疼惜地说了一句:
“慢点走!”
这段剧情的设置,目的何在?
关于海瑞的命运,嘉靖皇帝一直在强调“听从天命”,其实,早在这里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除掉黄锦是陈洪想让海瑞死的重要目的,海瑞不死又是黄锦走得慢的重要原因,黄锦走得慢又是陈洪一手造成的!什么叫天命?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就是最大的天命!
第一批被“勾决”的人犯名单被送到“内阁”以后,徐阶等人再也坐不住了,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把“大明神剑”,而嘉靖皇帝这边也正等着徐阶等人的态度。于是,徐阶带着两道“要紧”的奏疏,来到了精舍。
徐阶来到御前,嘉靖皇帝发话:
“朕又看了一遍那个畜物骂朕的奏本。你也再看一遍。”
翻译一下这句话:马上就要勾决海瑞了,是不是求情,打算怎么求情,赶紧的吧!
来看徐阶的回应:
“请皇上恕罪。”
未发言,先请罪,这是面对嘉靖皇帝的必要操作,更是徐阶谨慎小心的一贯作风,更重要的是,徐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
徐阶要为海瑞求情,但却不能光明正大,甚至还要拼命掩饰,毕竟嘉靖皇帝今天召见徐阶的目的,就是为了试探“内阁”的态度,试探徐阶等人心中到底有没有自己这个君父。
徐阶的这个“请皇上恕罪”,就是开始为自己接下来的求情计划打掩护了!
嘉靖皇帝问道:
“恕谁的罪?恕海瑞,还是恕你?”
这么快就露出真章了?要为海瑞求情了?
徐阶回话:
“回皇上,请皇上恕臣之罪,臣不忍再看这道奏疏。”
皇上放心,我也认为海瑞骂你不对,我不会为他求情的!
既然徐阶不愿表明自己的目的,嘉靖皇帝索性顺着他的话接下去:
“说得好,是可忍,孰不可忍。”
好,你说的不求情哈,希望你能说话算数!
接着,嘉靖皇帝问及了关键,问向徐阶手中的两道奏疏:
“还有什么不忍的东西要呈给朕看吗?”
既然不为海瑞求情,这两道奏疏,我看你怎么圆!
徐阶答话:
“皇上圣明,有两道加急的奏本,今天送来的,正要呈奏圣上。”
嘉靖皇帝再来一句挤兑:
“与海瑞有关吧?”
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上呈奏疏,嘉靖皇帝当然清楚徐阶要干什么,索性直接挑明了问。
既然嘉靖皇帝挑明了问,徐阶也只能挑明了回:
“一本有关,一本无关。”
注意,徐阶的回答开始含糊了,只是提及了有关无关,并没有涉及求情一说。
好了,既然徐阶的态度含糊了,嘉靖皇帝接招就是:
“按你心里想好的,先说那份与海瑞无关的吧。”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打算怎么为海瑞求情,开始吧,我先听听你怎么铺垫!
徐阶开始陈述第一道奏疏:
“这份奏本是南直隶巡抚谭纶于七月初七从南京递来的,由内宫尚衣监和应天布政使司督办的淞江棉业作坊第一批棉布织出来了,棉商棉农公忠体国,第一次便上缴国库上等棉布五万匹,中平棉布五万匹,都已装了船,正在运往京师的路上。”
这是一个绝对的好消息,朝廷又有钱了!只是,嘉靖皇帝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直接问道:
“七月初七的奏本这么快就到了京师,上缴一些棉布也值得六百里加急?”
这么着急“报喜”,是不是另有目的,是不是为海瑞求情做铺垫?
来看徐阶的解释:
“启奏皇上。辽东那边和蒙古俺答停战和议的日期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有了这十万匹棉布,蒙古俺答便会很快撤兵,他们答应上贡天朝的两千匹马也会及时交割。这次和议谈成,不只是今年,往后几年北边的军费都有大幅的裁减。每年国库都可省出一百多万军费充做他用。军国大事,为解圣忧,这样的消息理应尽快奏呈皇上。”
一句话,不是为海瑞求情,只想赶紧替君分忧,让满肚子窝囊气的嘉靖皇帝,圣心欢悦。
徐阶的这段话无从反驳,毕竟边疆隐患一直都在,和议方案也早就议定,嘉靖皇帝决定暂时放过这个“求情铺设”,直接问及另一道:
“你们要真这样想,朕也只好相信。该说与海瑞有关的那道奏疏了,说吧。”
到关键问题了,徐阶必须更加小心谨慎的回应:
“据广东巡抚奏报,海瑞的母亲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准备渡海回海南琼山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突然提前临产,是难产。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的规制不能给她派大夫,海妻在驿站三天,胎儿生不下来,母子都未能保住。”
没有任何的主观态度,不带任何感情的陈述,让你猜不出徐阶汇报这个情况到底有何目的。
嘉靖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动情了,上呈《治安疏》让海瑞“无君弃国”,痛失妻儿让海瑞“无父弃家”,天命如此,海瑞太苦!接着,嘉靖皇帝命黄锦“上三炷香”,一炷奠亡魂、一炷慰刚峰,一柱为自己恕过。
平静了以后,嘉靖皇帝很快注意到了这个消息的关键,问了一句:
“广东为什么要上这道奏本?”
在海瑞马上就要行刑的关键时刻,你给我汇报这件事情的目的何在?
没关系,徐阶还能解释:
“海瑞大不敬于君父,凡有关他的情状,地方官照例要急奏朝廷。”
惯例如此,皇上不必多想,并不是为海瑞求情。
两道奏本,第一道是报喜,第二道是伤情。这样报上来显然是商量好了,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手段来使他改变主意,要他赦免了海瑞的死罪。徐阶、内阁和南直隶广东竟如此上下默契,人心向背昭然若见。嘉靖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孤立,这使他难受,也使他万难接受。
心里翻腾了好一阵子,嘉靖突然望向了陈洪:
“你怎么看?”
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问及陈洪?
因为他心中清楚,此时的陈洪怕是最想让海瑞死的那一个,问及陈洪,就等于表明了“勾决”的决定。
陈洪会如何回答,可想而知:
“回主子。据奴才所知,海瑞是三代单传。五十得子妻儿俱亡,皆因他无父无君,弃国弃家,这是上天对他的报应。”
听完陈洪的态度,嘉靖皇帝要来海瑞的名单,给出了决断:
“你刚才说海瑞的妻子死在雷州是上天的报应。既然上天都给了他报应,朕也就听天命吧。”
好了,问题来了,处理杨金水的时候,嘉靖皇帝给出的态度是“天罚了,朕就不罚了”;轮到海瑞的时候,为什么就成了“朕也就听天命吧”?
内阁为海瑞定了罪,当了“恶人”,嘉靖皇帝是能当“好人”了,但徐阶的两道奏疏让他感觉到了孤立,他必须予以敲打,必须用其他方式饶恕海瑞。
天命何在?不在徐阶的两道奏疏中,也不在黄锦的腿上,嘉靖皇帝就是天命!
再次回到嘉靖和黄锦“撒狗粮”的现场,谁让黄锦腿瘸了?不是陈洪,而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才是控制一切、占有一切的天命源头。
所以,徐阶帮忙,越帮越忙,直接促成嘉靖皇帝“勾决”了海瑞!
当然,嘉靖皇帝并不想杀海瑞,他只是想告诉徐阶:我才是大明王朝的天命,才是控制一切的神,你求情没用,关键在于我想不想杀!顺我者,才能昌!记住了,你今天差点害死海瑞,别忘了天命循环!
然后,嘉靖皇帝拒绝了陈洪,将“勾决”圣旨交给了黄锦去办,而且给予了明确说明:
“黄锦,你这就去。不要用轿马,平时怎么走这次就怎么走。”
能不能赶到?嘉靖皇帝早就打瘸了黄锦的腿!海瑞能不能活?嘉靖皇帝已经把圣旨交给了绝对赶不到的黄锦!
所以,那段著名的“黄河长江论”,绝非辩证的黄河、长江该不该用,该不该治的问题,而是嘉靖皇帝想不想用,想不想治的问题。嘉靖皇帝,并没被海瑞骂醒,他还是那个“以玄修为名,实操权谋之道”的帝王——都是我的,都是我说了算,我才是大明王朝唯一的神。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