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同样是伯爵,汪广洋究竟有何功劳,为何他的俸禄是刘伯温的1.5倍

同样是伯爵,汪广洋究竟有何功劳,为何他的俸禄是刘伯温的1.5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嵩玉好风景 访问量:2531 更新时间:2024/1/18 1:42:28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一,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册封六公和二十八侯,半个多月后,追封二伯,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和诚意伯刘伯温。

按照朱元璋的规矩,无军功不得封爵。

汪广洋和刘伯温都是文官,没有军功,朱元璋这是破例奖赏他们为大明江山做出的贡献。

刘伯温的功劳自不必说,懂兵法,识天文,他提出的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建议,为朱元璋扫灭群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军功还挨着点边儿。

而汪广洋的功劳相比一众开国功臣来说,似乎平淡了些,以致于并不为人所熟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汪广洋和刘伯温的爵位平等,且都不能世袭,没有铁券,但汪广洋的俸禄却是360石,刘伯温的俸禄只有240石,是刘伯温的1.5倍。

多出的120石相当于大明一个正六品官吏一年的俸禄,虽然不多,但足以说明在朱元璋心中,汪广洋的功劳是在刘伯温之上的。

那么,汪广洋究竟有何功劳呢?

汪广洋,江苏高邮人,自幼好学,博经通史,元至正十二年汪广洋考中进士,寓居太平待职,结果元朝的任职诏令没等到,等来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

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攻占太平,在城中大量招揽人才儒生。

汪广洋见朱元璋率领的这支农民起义军队伍军纪严明,不骚扰百姓,与其他只知道打砸抢杀的队伍不同,在这个乱世纷争的时期,是一支有前途的队伍。

权衡之下,汪广洋决定择明主,投奔朱元璋麾下,施展自己的才华,干一番事业。

朱元璋见到汪广洋后,相谈甚欢,当下朱元璋便留下了汪广洋,任命他为元帅府令史。

召广洋入见,与语大悦,留幕下,为元帅府令史。

算起来,汪广洋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刘伯温早了五年,而且还是在朱元璋还没有根据地,实力不强的时候。

这点很重要。

朱元璋在定功臣位次的时候,很看重功臣投效自己的时间。朱元璋册封的二十八侯,排在前面的都是第一批跟着朱元璋的人。

朱元璋认为,在我一文不值的时候,你来投奔我,说明你很有眼光,不是投机取巧之辈。

相比之下,刘伯温的投效稍显扭捏。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在乱世群雄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实力,因仰慕“浙东四先生”之名,派人去请,但刘伯温起初并不愿意,拉扯了两次之后才决定出山的。

当然,汪广洋有眼光并不是他能够封伯的理由。

汪广洋最大的功劳是战后对地方的安抚与重建。

朱元璋想扩大自己的实力,带领军队攻下城池只是第一步,还得守护好这片土地,让这里的百姓拥戴你,为你所用,这是文官需要做的事。

战争受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大军过后,有的房屋被毁,有的妻离子散。有的地方连年灾害,本就人丁稀薄,田地荒芜,战争过后,更是毫无生机。

作为一个新的政权接管了这座城池,要施行相应的安抚惠民政策,该赈济的赈济,该减免赋税的就要减免,田地荒芜的地方要号召流民重返家园,让老百姓的情绪稳定下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同时还要做好宣传教化工作,让老百姓知道在朱大帅,将来的朱大王,乃至朱皇帝的庇护下是有安全感的,是有好日子过的。

只有赢得了民心,才算完全收服了一座城池。

汪广洋充当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他随军四处征战的过程中,见到太多凄惨萧条,见到太多天灾人祸带给百姓的苦难,他总是能感同身受,想方设法地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他自己写过一首诗《巨野县》,记录了战后重建的内容:

废邑开新治,招

近百家。未应供赋役,聊可艺桑麻。

邻里更相吊,悲欢觉倍加。徐徐访遗落,亦复事生涯。

诗的大意是:

残破的巨野县迎来新政策,目前已经招揽商户百余家,新政许诺免除赋税,同时组织百姓从事生产,种地养蚕两不误,争取做到家家能有饭吃,有衣穿。

老百姓重新忙碌起来之后,整个县城的氛围都更好了,邻里间更加和睦了。而作为一县父母官则要继续走访各处,看看有没有什么遗落的部分,尽量让一切都焕发生机。

汪广洋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获得百姓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慢慢地,汪广洋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常常随军攻下一座城池后,便留下来治理地方政务,安抚百姓。

至正二十二年,汪广洋随同徐达攻克南昌后,留下来任洪都都事;

至正二十四年,明军收赣州,汪广洋奉命居守赣州;

洪武元年,明军北伐,收复山东,朱元璋点名要汪广洋去“经理诸事,抚纳新附”;

洪武二年,徐达平定陕西,汪广洋再次出任陕西行省参政。

从治理一个县,到经营一个省,汪广洋每次都不负众望,是朱元璋稳定地方的定海神针,这也是他能被朱元璋任命为丞相的原因。

朱元璋评价他,“道足以佐文治,学足以庇民生”。

如果说刘伯温的功劳是出自他的学识与智谋,那么汪广洋则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劳苦功高干出来的。

汪广洋自跟随朱元璋起,先后担任了中书分省婺州照磨、全州总理军储、参知政事、江西行省都事、洪都都事、中书省右司郎郎中、中书省参政、江西行省参政、山东行省参政、陕西行省参政等职务,可以说大明前期的半壁江山都有汪广洋的足迹与耕耘,对奠定大明江山的基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头再看朱元璋给汪广洋的封号,忠勤伯,既“忠”且“勤”,非常贴切。

标签: 汪广洋

更多文章

  • 丞相汪广洋:本以为装糊涂就能保身,不料朱元璋赐他一杯毒酒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汪广洋

    1379年,朱元璋怒气冲冲地召见汪广洋,汪广洋见状顿时六神无主。突然朱元璋把一封奏折砸向他,怒道:“刘基被胡惟庸毒死一事,你晓得吗?”汪广洋大惊失色,惴惴不安道:“老臣不知情。”没听到满意答复的朱元璋火冒三丈,怒道:”你身为中书省右丞相,竟然就是这般“尽职尽责”啊!如此朋党欺君,你该当何罪?“汪广洋

  •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汪广洋

    1379年12月,朱元璋在御史中成屠节被革职,控告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朱元璋接到奏折后大怒,立即召右丞相王广洋入宫询问此事。王广洋发现朱元璋满脸狰狞,吓坏了,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土杰说的全是假的。”“你跟了我这么久,但在军队里,你提不出建议;在丞相府里,你从来不举荐人,对国家大计一无所知;你出去视察时

  • 大明最后的宰相,打酱油的汪广洋与争名夺利的胡惟庸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汪广洋

    各位伙伴,我们今天继续讲明朝宰相风云,之所以这两个人一起讲,是因为他们两个基本同期为相,汪广洋两度为相,也与胡惟庸有莫大的关系,一起讲述也便于大家阅读理解。打酱油的汪广洋李善长致仕回家后,朱元璋并没有废除宰相职务的想法,只是单纯觉得是李善长专横跋扈的原因,换一个人应该就没问题了。他思虑了很久,想起来

  • 朱元璋厚待汪广洋,又为什么要治他的罪呢

    历史人物编辑:肖邦青史谈标签:汪广洋

    汪广洋是朱元璋时期的丞相,朱元璋称赞他为张良、诸葛亮。汪广洋少年时就跟着朱元璋起义额,因此深受朱元璋的信任。然而汪广洋最终却被朱元璋治罪流放了,很多人认为汪广洋是冤枉的,其实万广洋并不冤枉。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治万广洋的罪呢?其原因有两点。1、受胡惟庸牵连受胡惟庸的牵连,汪广洋被贬到了海南。胡惟庸毒死

  • 明朝左丞相汪广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汪广洋

    汪广洋(? ~1379)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朝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著名诗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

  • 卢象升:明末最有风骨的臣子,他的死为何让三地百姓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卢象升

    1639年12月12日,对于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明朝末年最有风骨的臣子——卢象升,在朝中奸臣的设计下,深陷清军重围,他虽奋勇拼杀,但奈何寡不敌众,最后身中四箭三刀,壮烈战死。据《明史》记载,当老百姓得知卢象升的死讯之后,三郡的百姓为他失声痛哭,哭声凄惨,足以撼动

  • 卢象升战死80天才入殓?2万人阵亡,谁来负责?杨嗣昌还是高起潜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卢象升

    卢象升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对兵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崇祯中后期,对卢象升非常倚重,伴随着卢象升的功劳越来越大,自然眼红之人也是越来越多。当时明朝面临着三方面的巨大压力,首先便是满清雄踞关外,虎视天下,其次则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中原和陕西之间不断徘徊,最后是张献忠的大西军,把明朝军队耍得团团转。为此卢

  • 明末著名战将卢象升,亲创天雄军却死后悲凉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卢象升

    历史的车轮转到十七世纪,此时,明王朝已显出末世气象。国内;宦官,地主,江南财阀,宗室等等各路势力已经将明王朝的蛋糕等瓜分殆尽,小民无立锥之地,更糟糕的是由于数百年一遇的“小冰河”来临,来年天灾导致民变四起,可以说一片糜烂,而外部,一代雄主努尔哈赤带领着女真势力崛起,后来的皇太极更是将清帝国经营得蒸蒸

  • 史上十大猛将第十位:神力书生卢象升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卢象升

    盘点史上十大猛将!猛将如猛虎,一出深山万兽惊。何谓猛将?天生神力,以一敌百,一骑当千,斩敌将于万军之中,摧强虏于锋锐之际,方可称为猛将。卢象升,一介文人,正牌进士。担任大明知府期间,政声卓著。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个文官,却不知他天生神力,平时练武所用的大刀重达一百五十斤。崇祯二年,皇太极亲自率军,从喜峰

  • 明末冤案:悍将卢象升被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卢象升

    明末的一大冤案,那就是悍将卢象升被阉人与阴相害死。话说,明末还是有几位名将的,他们的悍勇让满清鞑子都为之头疼,卢象升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主战派,卢象升及其天雄军,是明末敢战、善战的为数不多的队伍之一,多数明军即便人数占优,仍然是见到清军便望风而逃。但正因为能干,威望太高,令大学士杨嗣昌、总监军太监高起